0%

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别处

2025年07月05日

旧馆分江日,凄然望落晖。相逢传旅食,临别换征衣。
昔记山川是,今伤人代非。往来皆此路,生死不同归。

张说

译文

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别处
回到端州驿站前与高六分别的地方
旧馆分江日,凄然望落晖
昔日的驿馆分隔江水,夕阳下我凄凉地眺望
相逢传旅食,临别换征衣
相逢时分享旅途的饭食,离别时更换远行的衣衫
昔记山川是,今伤人代非
往昔记得山川依旧,如今伤感人事已非
往来皆此路,生死不同归
来来去去都是这条路,生与死却有不同的归宿

词语注释

端州:今广东肇庆,唐代地名
驿(yì):驿站,古代供传递公文或官员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凄然:悲伤的样子
落晖(huī):夕阳的余晖
旅食:旅途中的饮食
征衣:远行所穿的衣服
人代:人世更迭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末年的端州驿馆,青石阶上尚存着盛唐的温度,而诗人的步履已浸透中唐的寒凉。这座岭南要冲的驿站,曾在张九龄开凿大庾岭道的斧凿声中迎来送往,此刻却成了历史裂痕的见证者。

驿墙上的斑驳日光,恰似帝国斜照的余晖。诗人在此重遇故人高六,昔年同游时"山川是",而今再逢已"人代非"——安史之乱的烽烟灼伤了整个时代,连岭南的荔枝道都飘着战火的焦味。他们交换的何止是旅食征衣?分明是乱世里知识分子破碎的仕途梦。

"往来皆此路"的端州驿,曾见证过宋之问"魂随南翥鸟"的贬谪,此刻又目送着另一对生死殊途的友人。诗人笔下的"凄然",不单是离别的愁绪,更是对盛唐文明解体的哀悼。那件临别相赠的征衣,在湿热岭南的雨季里,永远晾不干历史的泪痕。

赏析

诗以"旧馆"开篇,瞬间构筑起时空交错的抒情场域。那分隔江流的驿站,在落日余晖中镀上凄迷色彩,恰似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的永恒之问。诗人与高六在此重逢又别离,"传旅食""换征衣"的细节,被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评为"十字写尽行役之苦",简净笔墨中饱含羁旅人生的况味。

"山川是"与"人代非"的强烈对照,暗合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哲思。吴乔《围炉诗话》指出此联"用《论语》'山川其舍诸'典而反其意",昔日同游的山川依旧,而人世已非,这种物是人非的痛感,比王勃"阁中帝子今何在"更显沉郁。末联"生死不同归"五字,被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誉为"唐人行旅诗中最彻骨语",将短暂的驿亭之别升华为生命终极的永诀。

全诗以驿站为圆心,辐射出三重意象环:空间上"分江"的流水与"此路"的驿道构成纵横坐标;时间上"落晖"的当下与"昔记"的往昔形成垂直叠印;而最动人的是"征衣"与"旅食"构成的生存镜像,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称此"写尽唐人宦游常态"。在看似平实的叙述里,诗人完成了对盛唐漂泊者集体命运的史诗性书写。

点评

此诗气格沉雄,字字凝血,真得杜工部《秋兴》遗响。"凄然望落晖"五字,已摄尽天涯羁旅之神。王夫之《唐诗评选》尝云:"子昂此作,以淡语写深悲,如素练横空,寒潭见底。"

"昔记山川是,今伤人代非"一联,李攀龙《唐诗选》评为:"十字吞吐洪荒,直将庾信《哀江南》之慨,缩入驿亭一瞥中。"其时空交错之法,令山川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末句"生死不同归",沈德潜《唐诗别裁》点出:"结语如孤雁破云,余哀绕梁。较之'西出阳关无故人'更进一层,非但生离,实乃死别也。"此等笔力,非历经丧乱者不能道。

全诗以驿亭为眼,江日为线,穿起相逢、话别、感旧、伤逝四重境界。近人钱锺书《谈艺录》独赏其"结撰之密",谓:"如观李昭道青绿山水,咫尺而有万里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