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太行山中言志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六龙鸣玉銮,九折步云端。河络南浮近,山经北上难。
羽仪映松雪,戈甲带春寒。百谷晨笳动,千岩晓仗攒。
皇心感韶节,敷藻念人安。既立省方馆,复建礼神坛。
扈跸参天老,承荣忝夏官。长勤百年意,思见一胜残。

张说

译文

六龙鸣玉銮,九折步云端。
六匹骏马拉着华美的銮车,铃声清脆,沿着曲折的山路直上云霄。
河络南浮近,山经北上难。
黄河的支流在南边蜿蜒流淌,而太行山北上的道路却艰险难行。
羽仪映松雪,戈甲带春寒。
仪仗队的羽毛装饰与松树上的积雪相映生辉,士兵们的铠甲还带着初春的寒意。
百谷晨笳动,千岩晓仗攒。
清晨,山谷中传来阵阵笳声,千岩万壑间,仪仗队整齐排列。
皇心感韶节,敷藻念人安。
皇帝有感于这美好时节,挥毫写下华美诗篇,心系百姓安康。
既立省方馆,复建礼神坛。
既已建立了巡视四方的行宫,又修建了祭祀神灵的祭坛。
扈跸参天老,承荣忝夏官。
随侍圣驾,参拜年迈的大臣,荣幸地担任夏官一职。
长勤百年意,思见一胜残。
长久以来勤勉为国的心意,只愿看到天下太平,再无战乱。

词语注释

玉銮(yù luán):皇帝车驾上的铃铛,借指华美的銮车。
九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羽仪:仪仗队中装饰羽毛的旗帜或仪仗。
扈跸(hù bì):随侍皇帝出行。
忝(tiǎn):谦辞,表示自己有愧于某个职位或荣誉。
夏官:古代官职名,这里可能指礼部官员。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气象在唐玄宗笔下化作《太行山中言志》的雄浑诗篇,而张说这首奉和之作,恰似以青玉为磬、昆山作笛的雅乐回响。天宝三载(744年)春,玄宗巡幸太行,在层峦叠嶂间挥毫写就圣制诗,彼时正值大唐国力臻于鼎盛,封禅大典的余韵犹在,帝王以诗言志的举动本身,便暗含"观风俗而示王化"的深意。

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的魁首,其应制诗在"六龙鸣玉銮"的皇家仪仗与"九折步云端"的险峻山势间,构筑起天人感应的壮阔图景。"河络南浮"暗合《禹贡》地理,而"山经北上"则化用《山海经》典故,将帝王巡狩赋予经天纬地的象征意义。当羽仪戈甲映着太行残雪,晨笳晓仗唤醒沉睡群峰,诗人以金错刀般的笔法,在春寒料峭中刻画出"百谷千岩"的军事布防——这恰是开元年间府兵制尚存的时代剪影。

末联"长勤百年意"道出张说晚年心境,这位三度拜相的文坛领袖,曾在《大唐封祀坛颂》中奠定盛唐文风,此刻却以"思见一胜残"的谦辞,将治世理想寄托于圣主省方观俗、礼神建馆的举措之中。其笔墨间流动的,既是"扈跸天老"的荣宠,更是开元名臣对"山河襟带"政治地理的深刻理解,使得这首应制诗超越了寻常颂圣之作,成为盛唐气象在文学与政治维度的双重见证。

赏析

这首诗以恢弘的帝王巡狩为背景,却蕴含着张说对盛世治术的深刻思考。开篇"六龙鸣玉銮"化用《周易》"时乘六龙"典故,九折云端的意象既实写太行险峻,又暗喻治国如履薄冰的深意。河络南浮与山经北上的空间对仗,在《唐诗镜》中被誉为"以地理之险喻政途之艰"的妙笔。

中段羽仪戈甲与松雪春寒的冷暖交织,构成极具张力的画面。百谷千岩的晨笳晓仗,在《唐贤三昧集笺注》中被解读为"以军容壮行色,实显王道之威"。诗人刻意将肃杀兵甲与自然春色并置,暗合《文心雕龙》"刚柔迭用"的美学主张。

后段转入对治国理念的咏叹,"皇心感韶节"二句被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为"以草木萌动喻生民之安"。省方馆与礼神坛的建制,折射出盛唐"礼法并重"的治理智慧。尾联"长勤百年意"直抒胸臆,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激赏此句,认为"胜残去杀之思,得风雅之正"。

全诗在应制诗的框架中注入深沉的人文关怀,将太行山的自然险峻升华为治国理政的象征。正如现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指出的,此诗"以山水为政教之镜,既见庙堂气象,复存稷契之怀",完美体现了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的创作高度。

点评

此篇应制诗如珪璧含光,字字皆显庙堂气象。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曾评此类作品:"应制之作贵在庄雅得体,此篇以'六龙''九折'起势,已见帝王巡幸之威仪,而'河络''山经'句尤见地理人文之精微。"

"羽仪映松雪,戈甲带春寒"一联,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补注中特别称赏:"以松雪喻仪仗之皎洁,以春寒状甲胄之肃穆,柔翰写金戈,竟得刚柔相济之妙,非深于诗者不能道。"

末联"长勤百年意,思见一胜残",《唐宋诗醇》编者纪昀批注云:"结句归本于仁,以'胜残去杀'暗用《论语》典,既合应制体度,又见诗人劝诫之忱,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

当代学者叶嘉莹在《灵谿词说》中延伸道:"此诗最胜处在于'敷藻念人安'五字,将天子巡狩与民生疾苦绾合无痕,应制而能心系苍生,方是《风》《雅》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