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寄许八

2025年07月05日

万类春皆乐,徂颜独不怡。年来人更老,花发意先衰。
乳鹊穿坛画,巢蜂触网丝。平生美容色,宿昔影中疑。
远道何由梦,同心在者谁。西风欲谁语,悯默遂无词。

张说

译文

万类春皆乐,徂颜独不怡。
万物在春天都充满欢乐,唯独你憔悴的面容不见欢愉。
年来人更老,花发意先衰。
岁月流逝人更加衰老,花儿绽放时心已先凋零。
乳鹊穿坛画,巢蜂触网丝。
幼鹊穿过花坛的图画,筑巢的蜜蜂触碰蛛网。
平生美容色,宿昔影中疑。
一生美丽的容颜,往昔的影子如今令人怀疑。
远道何由梦,同心在者谁。
远方的路途如何能在梦中相见,同心之人如今还有谁?
西风欲谁语,悯默遂无词。
西风想对谁倾诉,最终只能怜悯地沉默无言。

词语注释

徂颜(cú yán):憔悴的面容。
宿昔(sù xī):往昔,从前。
悯默(mǐn mò):怜悯而沉默。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柳絮如雪,诗人独坐书斋,案头烛影摇红。天宝年间的盛世笙歌犹在耳畔,而镜中鬓角已悄然染霜。许八(注:当为诗人挚友许浑,排行第八,唐人以行第相称示亲昵)的来信静静躺在案几上,信笺上尚带着江南的杏花微雨气息。

诗人提笔时,窗外乳鹊正掠过祭坛画檐(注:唐代长安贵族宅邸多设祭坛,此处暗示诗人曾居显位),触网的蜂儿在丝线上挣扎。这景象恰似他困顿的仕途——据《旧唐书》载,诗人此时因党争被贬,昔日"美容色"(注:指其《长安古意》等诗曾名动京师)的才名,竟成镜花水月的幻影。

"西风欲谁语"的诘问里,藏着安史之乱前夕的集体焦虑。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证,许八此际正任职江南东道,诗人欲托同心之言,却见烽烟初起。那支颤抖的笔最终悬在"悯默无词"处,墨迹洇开如时代投下的阴影。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生命盛衰的永恒命题。开篇"万类春皆乐"与"徉颜独不怡"形成强烈反差,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指出的:"在众生欢腾的春日图景中,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个体生命与自然节律的错位"。这种错位通过"花发意先衰"的意象得到深化,花朵的绽放反而成为衰老的隐喻,形成独特的诗意悖论。

中段两组精妙的自然意象值得玩味:"乳鹊穿坛画"展现生命的灵动,而"巢蜂触网丝"则暗示束缚,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这种"以微物写大哀"的手法。诗人对"美容色"的追忆与"影中疑"的恍惚相互撕扯,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评点此处:"昔年朱颜已化镜中迷雾,此等写法较之直抒悲情更摧肝肠"。

结尾四句将情绪推向极致,"远道"与"同心"的空间对仗,暗含知交零落的孤寂。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西风"在此既是实景又成心象,诗人与秋风相对缄默的场面,较之痛哭更显沉痛。这种"悯默无词"的收束,恰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跃进所言:"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至高境界"。

点评

此诗哀婉处不减义山,而沉郁顿挫尤近少陵。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作:"'花发意先衰'五字,道尽中年况味,较之'树犹如此'更觉凄恻。"诚哉斯言,诗人以暮春花事为引,将生命盛衰之叹寄于物象,乳鹊巢蜂之活泼,反衬"宿昔影中疑"的恍惚,实得王右丞"以乐景写哀"之妙。

近代词学大家龙榆生《唐宋诗举要》批注尤重末联:"'西风欲谁语'一问,直指天地不仁之本质,结以'悯默无词',与阮籍《咏怀》'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同臻浑化之境。"此般笔法,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言"遇之匪深,即之愈稀",看似平易,实则字字含情,句句有境。

至若"远道何由梦,同心在者谁"一联,钱钟书《谈艺录》比之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谓其"同工异曲,皆以空间之远写情谊之珍,然许诗更增一层存在之孤绝"。诗中"徂颜""宿昔"等词,非止言容颜老去,实乃对时间本质的哲学叩问,恰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唐人伤春之作,至此已由感性抒情升华为对生命本体的形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