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秋,赵顺直以郎中衔受命赴安西都护府任副大都督,张九龄时任中书令,奉唐玄宗敕命作此诗以壮行色。是时大唐经营西域正值关键——北庭、安西两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而突骑施苏禄可汗屡扰边陲。诗人以"绝镇""悬军"起笔,暗合《汉书·西域传》"悬师远馈,虽得之不可守"之典,道出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孤悬绝域之艰。
诗中"迁相"二字尤见深意。据《旧唐书·职官志》,安西副大都督例由宗室或重臣兼任,此番以六部郎中外放,实因前年牛仙客调任朔方节度使后留下的权力更迭。九龄巧妙化用《周易·益卦》"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之意,将人事变迁转为"弥重任贤"的期许。
"日授休门法"至"燕颔相终成"四联,暗藏盛唐军制密码。休门乃奇门遁甲之吉门,与《李卫公问对》中"星宿躔度"布阵说相合;龙泉剑典出《晋书·张华传》,燕颔用班超封侯之相,既赞赵郎中文武兼资,又呼应玄宗《赐诸州刺史题座右》"贤良择才术,旌贲在德行"的用人方略。
末联"河源入塞清"实有双关之妙。据《元和郡县图志》,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城滨临白马河(今库车河),而《西域图记》载"河源"常指代吐蕃控制的青海星宿海。时值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刚与吐蕃立盟,九龄借此既写丝绸古道水清无战事,又暗喻朝廷对西域"羁縻怀柔"之策。全诗在"颂升平"的仪式性表述中,深藏着一个帝国对边疆的复杂凝视——正如诗人三年前在《送边使》中所言:"慎尔参筹画,从兹正羽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