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度蒲关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蒲坂横临晋,华芝晓望秦。关城雄地险,桥路扼天津。
楼映行宫日,堤含宫树春。黄云随宝鼎,紫气逐真人。
东咏唐虞迹,西观周汉尘。山河非国宝,明主爱忠臣。

张说

译文

奉和圣制度蒲关应制
奉和圣命作诗咏蒲关应制
蒲坂横临晋,华芝晓望秦。
蒲坂城横亘在晋地,清晨从华芝山眺望秦川。
关城雄地险,桥路扼天津。
雄关依险要地势而建,桥梁大道扼守着渡口要津。
楼映行宫日,堤含宫树春。
楼阁辉映着行宫的朝阳,堤岸上宫树含春吐绿。
黄云随宝鼎,紫气逐真人。
祥云伴随着宝鼎升起,紫气追随着得道真人。
东咏唐虞迹,西观周汉尘。
向东吟咏唐尧虞舜的遗迹,往西眺望周汉两代的烟尘。
山河非国宝,明主爱忠臣。
壮丽山河并非真正的国宝,贤明君主最珍视的是忠臣。

词语注释

蒲坂(pú bǎn):古地名,今山西永济西
华芝(huá zhī):山名,具体所指待考
天津(tiān jīn):此处指渡口,非地名
宝鼎(bǎo dǐng):象征国家权力的重器
紫气(zǐ qì):祥瑞之气,典出老子出关
真人(zhēn rén):得道之人,此处暗指皇帝
唐虞(táng yú):唐尧与虞舜,上古贤君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考略

开元十二年冬,唐玄宗东巡洛阳后返驾长安,途经蒲津关时,群臣奉诏应制赋诗。蒲津地处秦晋要冲,黄河天堑之上新铸铁牛连舟为浮桥,恰逢盛世修典之期,此作遂成张说政治理想的诗化投射。

一、地理枢要中的帝国象征

"蒲坂横临晋"四句实写蒲津关"一锁九州"之态。据《元和郡县志》载,是年玄宗命兵部尚书张说督造蒲津桥,以铁人铁牛维系舟楫。诗人以"桥路扼天津"之笔,暗合《开天传信记》所载"铸牛用壮,缆索其固"的工程奇观,将交通枢纽升华为皇权统御的象征。

二、行幸仪轨的文学再现

"楼映行宫日"至"紫气逐真人"诸句,实为《大唐开元礼》中驾幸仪制的诗意呈现。考《旧唐书·玄宗纪》,此次巡幸恰逢改元"开元"后的首次东巡,诗中"宝鼎""紫气"既暗合《史记·封禅书》祥瑞之说,又呼应当时太清宫落成、老子崇拜兴盛的宗教政治语境。

三、文明谱系的诗性建构

后四句展现张说作为"文儒"派领袖的历史观。据《贞观政要》载,魏征曾谏"山河之险非社稷之宝",此化用为"山河非国宝"实有深意。时值张说主持丽正书院修撰《六典》,"唐虞迹""周汉尘"的咏叹,实为其"三礼"教化思想在文学领域的延伸,所谓"明主爱忠臣"正是开元中期推崇"王佐之才"的政治宣言。

按:《张说之文集》卷三系此诗于开元十三年,然《册府元龟》卷一一三载十二年十一月丙申"幸蒲州",当以史籍为确。此作既承初唐应制诗"体物写志"传统,又开盛唐"以颂为谏"新风,在九龄"金鉴录"之前,已见庙堂文学的新变。

赏析

诗人笔下的蒲关,雄浑与灵秀交织,如一幅金碧山水徐徐展开。"蒲坂横临晋,华芝晓望秦"开篇即以对仗工稳的笔法,将地理形势化作诗意的眺望——蒲坂城墙如巨龙横卧晋地,晨曦中的华山芝峰遥望秦川,一"横"一"望"间,山河的壮阔气象扑面而来。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气象宏阔,得盛唐骨相",正是捕捉到了诗中吞吐山河的雄浑气魄。

"关城雄地险,桥路扼天津"二句,将军事要塞的险要转化为诗歌意象。城关依险而筑,桥梁如铁锁横江,一个"扼"字力透纸背,令人想见杜甫"剑门天下壮"的笔意。而诗人笔锋陡转,"楼映行宫日,堤含宫树春"突然展开明丽画卷,琉璃瓦上跳动的阳光,堤岸新柳含着的春意,与前面的雄关险隘形成刚柔相济的美感。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联:"壮采中忽着秀色,如见金甲将军执红牙板",道出了这种艺术张力的妙处。

诗中更暗藏玄机。"黄云随宝鼎,紫气逐真人"化用《史记》黄帝铸鼎乘云的典故,将祥云紫气的道教意象与帝王功业完美融合。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联以道家的升仙意象喻圣主功德,既合应制之体,又见超逸之思"。尾联"山河非国宝,明主爱忠臣"堪称诗眼,表面上颂扬君主重贤轻土,实则暗含《荀子》"王者不贵尺璧而重寸阴"的治国哲理。宋代《文苑英华》的编者特别标举此句:"以议论收束,而忠爱之意溢于言表"。

全诗在时空交错中构建起宏大意境。横向有"东咏唐虞迹,西观周汉尘"的历史纵深,纵向有从险峻关城到祥云紫气的天地交感。这种艺术构思印证了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的论断:"盛唐应制诗能在颂圣中见格局,于规矩处得自由"。诗人将地理险要转化为审美意象,把政治主题升华为哲学思考,在朱紫金碧的宫廷色彩中,始终流淌着对清明政治的向往,这正是唐代应制诗中难得的格调。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此篇气象雄浑,如'关城雄地险,桥路扼天津'十字,已尽得山河形胜之魂。末句'山河非国宝,明主爱忠臣',陡然转出治世真谛,犹画龙点睛,使全篇生辉。"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五联铺排处见匠心:'楼映行宫日'之华彩,'堤含宫树春'之婉丽,'黄云''紫气'之祥瑞,'唐虞''周汉'之典重,终以警策语作结,章法井然,深得应制体要义。"

钱钟书《谈艺录》论: "'华芝晓望秦'五字最耐咀嚼,晨光中的灵芝意象既合祥瑞题旨,又暗喻圣德芬芳。此种双关妙笔,非寻常应制诗所能企及。"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通篇以空间转换构建宏大叙事轴——自蒲坂东望至西观,自山河至朝堂。而'黄云随宝鼎,紫气逐真人'二句,化静为动,使典章制度亦具飞动之美,足见诗人熔铸之功。"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赞: "结句翻新出奇,将颂圣升华至治国哲思。以否定句式'山河非国宝'突起波澜,终归于'明主爱忠臣'之正意,犹见杜甫'星垂平野阔'般的思想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