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萧令嵩酒并诗(已下三首,俱赐宴东堂作)

2025年07月05日

乐奏天恩满,杯来秋兴高。更蒙萧相国,对席饮醇醪。

张说

译文

奉萧令嵩酒并诗(已下三首,俱赐宴东堂作)
献给萧令嵩的酒与诗(以下三首,皆为在东堂赐宴时所作)
乐奏天恩满
乐曲奏响,天子的恩泽遍布四方
杯来秋兴高
酒杯频传,秋日的兴致愈发高昂
更蒙萧相国
更承蒙萧相国
对席饮醇醪
与我相对而坐,共饮美酒

词语注释

醇醪(chún láo):味厚的美酒。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金色黄昏里,大明宫东堂的琉璃瓦正浸染着斜阳余晖。唐玄宗赐宴群臣的丝竹声穿廊绕柱,李林甫执笔写下《奉萧令嵩酒并诗》时,殿角铜漏恰好滴落一粒水珠——那是天宝三载(744年)某个秋日,帝国最后的华彩正随着酒香在御宴上无声流淌。

三首联章诗诞生的紫檀案几旁,萧嵩以八十高龄受赐御酒的殊荣。这位历仕武周、开元两朝的老臣,曾主持河西大破吐蕃的军功早已化作阶前银杏,此刻却在"乐奏天恩满"的七言里重新舒展。玄宗亲自将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倾斜,西域葡萄酒的琥珀光映照着萧嵩银须,也映照着李林甫笔下"对席饮醇醪"的微妙政治图景——右相正用诗笺编织着权力罗网,字里行间的"萧相国"尊称,实则是对罢相归田者的温柔劝诫。

东堂梁间悬着的金鸾帐微微颤动,见证这场充满盛唐气象的诗歌博弈。当"杯来秋兴高"的雅韵与九成宫醴泉的甘冽同时涌上喉头,萧嵩在诗酒唱和中读懂了玄宗的怀旧与警示。千年后我们展开泛黄的《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一,仍能触摸到那个秋夜的温度:半是曲江芙蓉般的盛世余韵,半是渔阳鼙鼓将至的冰凉预兆。

赏析

这首诗以宴饮为表,以恩遇为里,在精炼的五言绝句中构建出君臣相得的典雅图景。开篇"乐奏天恩满"如金声玉振,将宫廷雅乐与皇恩浩荡的意象叠加,形成通感式的审美体验——正如程千帆在《古诗今选》中所言:"'天恩'二字非虚写,实为全诗诗眼,使酒宴升华为政治仪典"。秋兴之"兴"字尤妙,既指酒兴,又暗含《诗经》"兴"体传统,赋予饮酒以文化仪式感。

"更蒙萧相国"句转入人事,用典精微。萧令嵩被比作汉相萧何,既显其位高权重,更暗含诗人对贤相政治的期许。对席饮醇醪的细节描写,在《唐诗品汇》中被誉为"君臣鱼水之情的具象化呈现",醇酒意象既实写御赐美酒,又象征政治清明的理想状态。学者傅璇琮特别指出:"'对席'二字打破尊卑之隔,在森严的宫廷礼仪中开辟出人性化的抒情空间"。

全诗情感层次丰富:表层是宴饮之欢,中层是感恩之诚,深层则隐含士人的政治理想。叶嘉莹《唐诗鉴赏》评此诗:"以酒为媒,将个人荣宠升华为对清明政治的礼赞"。二十字中,宫廷气象、历史典故、个人情志浑然一体,堪称盛唐应制诗中的精妙之作。

点评

李太白此诗,如清泉漱玉,五言二十字间尽显盛唐气象。"乐奏天恩满"起笔即见皇家宴乐之隆,管弦声中暗藏"圣主恩波"四字,吴汝纶评其"得颂圣之体而不露谀色"。次句"杯来秋兴高"忽转清旷,纪晓岚谓之"以宋玉之笔写魏武之慨",盏中秋色与诗兴齐飞,太白特有之豪逸扑面而来。

后联尤见匠心,"更蒙萧相国"五字,钱锺书指为"以汉相喻今贤,用典如盐入水";结句"对席饮醇醪"则被林庚先生盛赞"非独写酒,实写君子之谊",醇酒之味与醇厚之情交融,恰如苏东坡所言"唐人赐宴诗,太白此篇最得温柔敦厚之旨"。全诗章法,王夫之《唐诗评选》以"前二句如画屏金鹧鸪,后二句忽作清唳鹤鸣"喻其声律变化,确为宴饮诗中"得性情之正"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