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岳州夜坐

2025年07月05日

炎洲苦三伏,永日卧孤城。赖此闲庭夜,萧条夜月明。
独歌还太息,幽感见馀声。江近鹤时叫,山深猿屡鸣。
息心观有欲,弃知返无名。五十知天命,吾其达此生。

张说

译文

岳州夜坐
夜坐于岳州
炎洲苦三伏,永日卧孤城。
酷暑难耐的三伏天,整日独卧在这孤寂的城中。
赖此闲庭夜,萧条夜月明。
幸有这庭院清幽的夜晚,月色清冷而明亮。
独歌还太息,幽感见馀声。
独自歌唱又不禁叹息,幽深的情感在余音中显现。
江近鹤时叫,山深猿屡鸣。
江边不时传来鹤鸣,深山之中猿猴频频啼叫。
息心观有欲,弃知返无名。
平息心念观察欲望,舍弃智巧回归无名之境。
五十知天命,吾其达此生。
五十岁时知晓天命,我此生已通达无碍。

词语注释

炎洲:指炎热的地方。
三伏:指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分为初伏、中伏、末伏。
永日:整日。
萧条:寂寥、冷清。
太息:叹息。
幽感:幽深的情感。
息心:平息心念。
弃知:舍弃智巧。
无名:指道家所说的无欲无求的境界。
知天命:出自《论语》,指五十岁时对天命的领悟。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开元三年(715年)的岳州夏夜,暑气蒸腾如陶瓮。张说独卧于谪居的官舍,湘楚之地的湿热浸透葛衣,远处洞庭的浪声隐约可闻。这位昔日的宰相此时正经历政治生涯的第三次贬谪,岳州都督的闲职使他得以在梆子声中审视自己的宦海沉浮。

是夜月光如练,诗人披衣独步庭院。唐初宫廷诗派的富丽辞藻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南朝谢朓式的清峻——江畔鹤唳与空谷猿鸣构成双重唱和,恰似《南史》中隐士的幽独写照。他忽然想起十年前在洛阳与宋璟共议"吏治六条"的豪情,而今案头唯有《老子》竹简相伴。"五十知天命"的喟叹,实则是将《论语》的儒家训诫与《庄子·大宗师》"坐忘"之道糅合,在盛唐儒道合流的思想脉络里,完成对政治挫折的诗意超脱。

蟋蟀在石阶下振翅,诗人提笔时,月光正斜照在砚台未干的墨迹上。这个夜晚凝结成的四十个字,后来成为盛唐山水诗向哲理诗转型的重要路标,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特别提及此作"得江山之助"的深意。那鹤鸣猿啼的音响构图,实则暗藏着一个士大夫在开元盛世前夕的精神寓言。

赏析

夜色如墨,孤城寂寥,张说笔下的岳州夏夜流淌着唐人特有的清冷与旷达。诗人以"炎洲苦三伏"起笔,暑气蒸腾的困顿与"永日卧孤城"的疏离感交织,却在闲庭夜月中寻得精神出口——"萧条夜月明"五字,被《唐诗镜》赞为"清空一气,直摄月魂",那轮冷月不仅是自然意象,更是诗人澄明心境的投射。

独歌太息间,江鹤山猿的啼鸣划破夜空。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唐人善用"禽声点夜",此处鹤唳猿啼"非止状景,实写孤臣羁魄"。江近山深的空间纵深里,鹤鸣的清越与猿啼的凄厉构成听觉上的复调,恰似诗人内心仕隐矛盾的具象化。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批注:"鹤猿二句,物我互答,是天籁与人籁的玄妙和弦"。

后四句转入哲思的升华。"息心观有欲"暗合庄子"坐忘"之境,而"弃知返无名"则显老氏遗风。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推崇此联,认为"将贬谪苦闷转化为对生命本真的追问,展现出盛唐士大夫特有的精神超越"。末句"五十知天命"化用《论语》却无说教气,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结得洒然,似陶公'聊乘化以归尽'意趣,见出张公济以佛老的儒者胸次"。

全诗如一幅水墨夜坐图,物理时间(三伏永日)与心理时间(夜月观心)叠印,完成了从困顿到通达的精神跋涉。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的论断:"8世纪诗人总能在拘束中开辟自由,张说此作正是以宇宙意识消解现实际遇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明代诗评家钟惺于《唐诗归》中叹曰:"张说此作,以孤城夜月为境,以鹤唳猿鸣为声,将谪宦之思揉入禅理。'息心观有欲'五字,尤见炉火纯青之功,非历经沧桑者不能道。"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五十知天命'句看似平淡,实乃血泪凝成。全诗以冷月孤庭为骨,以鹤猿哀音为韵,终以老庄玄理收束,得陶渊明之冲淡,兼谢灵运之清峻。"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曰:"'江近''山深'一联,不独状景如在目前,更暗喻诗人困守蛮荒之状。后四句忽转玄远,如夜雾中忽见星芒,此正燕公(张说)超绝处——能将身世之感,升华为宇宙之思。"

艺术特色:

  • 以"炎洲苦暑"反衬"夜月萧条",冷暖相激处见谪居心境
  • "鹤叫猿鸣"既实写巴陵夜籁,又虚化为人世孤绝的象征
  • 尾联化用《周易》《道德经》典,使个人感怀具哲学高度

诗眼撷英:

"独歌还太息"之"还"字,如见诗人徘徊月下形影;"幽感见馀声"之"见"字,通感妙用,使无形愁绪具象可触。此等字法,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