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开元三年(715年)的岳州夏夜,暑气蒸腾如陶瓮。张说独卧于谪居的官舍,湘楚之地的湿热浸透葛衣,远处洞庭的浪声隐约可闻。这位昔日的宰相此时正经历政治生涯的第三次贬谪,岳州都督的闲职使他得以在梆子声中审视自己的宦海沉浮。
是夜月光如练,诗人披衣独步庭院。唐初宫廷诗派的富丽辞藻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南朝谢朓式的清峻——江畔鹤唳与空谷猿鸣构成双重唱和,恰似《南史》中隐士的幽独写照。他忽然想起十年前在洛阳与宋璟共议"吏治六条"的豪情,而今案头唯有《老子》竹简相伴。"五十知天命"的喟叹,实则是将《论语》的儒家训诫与《庄子·大宗师》"坐忘"之道糅合,在盛唐儒道合流的思想脉络里,完成对政治挫折的诗意超脱。
蟋蟀在石阶下振翅,诗人提笔时,月光正斜照在砚台未干的墨迹上。这个夜晚凝结成的四十个字,后来成为盛唐山水诗向哲理诗转型的重要路标,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特别提及此作"得江山之助"的深意。那鹤鸣猿啼的音响构图,实则暗藏着一个士大夫在开元盛世前夕的精神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