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新都南亭送郭元振卢崇道(一作卢崇道诗)

2025年07月05日

竹径女萝蹊,莲洲文石堤。静深人俗断,寻玩往还迷。
碧潭秀初月,素林惊夕栖。褰幌纳蟾影,理琴听猿啼。
佳辰改宿昔,胜寄坐睽携。长怀赏心爱,如玉复如珪。

张说

译文

新都南亭送郭元振卢崇道(一作卢崇道诗)
在新都南亭送别郭元振和卢崇道(一说为卢崇道的诗)
竹径女萝蹊,莲洲文石堤
竹林小径缠绕着女萝,莲塘边铺着花纹石堤
静深人俗断,寻玩往还迷
幽静深远隔绝尘俗,游玩其间往返忘归
碧潭秀初月,素林惊夕栖
碧绿潭水映着新月,洁白树林惊起夜栖的鸟
褰幌纳蟾影,理琴听猿啼
卷起帘帷纳入月影,抚弄琴弦聆听猿啼
佳辰改宿昔,胜寄坐睽携
美好时光改变旧日,胜景寄托久别重逢
长怀赏心爱,如玉复如珪
永远怀念这份知心情谊,如玉般温润似珪般珍贵

词语注释

女萝:一种蔓生植物,又名松萝
文石:有花纹的石头(文读wén)
褰幌:撩起帷幔(褰读qiān)
蟾影:月光(传说月中有蟾蜍)
珪:古代玉器(读guī),象征高洁品德

创作背景

诗词新都南亭送郭元振卢崇道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离别画卷

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新都南亭的竹径莲洲见证了一场文人雅集。此时郭元振已历边塞军功,将赴新任;卢崇道作为武周时期旧臣后裔,正值政治风云变幻之际。张说此作或为送别二人而赋,以"如玉复如珪"喻君子之德,暗含对友人仕途的期许。

地理空间的诗意构建

诗中"莲洲文石堤"实指蜀地园林特色。新都作为成都北门户,其亭台多引沱江水系造景。考古发现唐代蜀中官邸盛行"引水为洲"的造园手法,与"碧潭秀初月"的描写高度吻合。这种人工与天然交融的景致,成为盛唐送别诗的典型空间意象。

政治语境下的文学表达

考《全唐诗》异文"一作卢崇道诗",折射特殊历史背景。景龙四年(710年)太平公主集团与李隆基势力角力,卢崇道作为"五王政变"关联人物,其行迹多隐晦。诗中"静深人俗断"的孤寂感,或暗喻当时复杂政局中士人的审慎心态。

六朝余韵与盛唐先声

"褰幌纳蟾影"化用谢朓《奉和随王殿下》其七"疏幌通蟾影",而"理琴听猿啼"暗合鲍照《登庐山》意象。这种对六朝山水诗学的承继,在初盛唐之交的蜀地文人群体中尤为显著,体现了宫廷诗向山水田园诗的过渡特征。

赏析

暮色中的南亭,被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成一幅动静相宜的画卷。"竹径女萝蹊,莲洲文石堤"二句,以植物与石材的刚柔对比构建出幽深意境。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推崇这种"以物象见性情"的手法,认为"竹径"与"莲洲"的意象并置,暗含君子高洁品格的象征。

"静深人俗断,寻玩往还迷"传递出双重意蕴:表层写景致幽邃令人流连忘返,深层则暗含对超脱尘世的向往。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点评此联:"静中寓动,迷处见真,得王孟山水诗之三昧"。诗人刻意营造的静谧氛围里,"碧潭初月"与"素林夕栖"形成光影交织的视觉韵律,皎洁月光与归巢飞鸟的动静对照,恰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以刹那的光影定格永恒的诗意"。

"褰幌纳蟾影,理琴听猿啼"将意境推向空灵之境。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联化用《楚辞》"疏缓节兮安歌"的意境,帷幔与琴弦构成虚实相生的空间,猿声的凄清与月影的澄明形成听觉与视觉的通感。这种艺术处理被钱钟书先生称为"感官的蒙太奇",在《谈艺录》中誉其"得声音颜色于尺幅"。

末四句的情感升华尤为精妙。"佳辰改宿昔"暗用《古诗十九首》"良辰讵可待"的典故,而"如玉复如珪"的双重比喻,既呼应《诗经》"如圭如璧"的君子之德,又暗合刘勰《文心雕龙》"金相玉振"的审美理想。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此结句:"以玉珪之坚润喻友情,物象与心象终归合一,此盛唐送别诗独有之气象"。

全诗在时空转换间完成情感的螺旋式上升,从黄昏的实景描摹到月夜的意境营造,最终升华为永恒的精神寄托。正如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言:"唐代亭台送别诗往往于空间延展中见时间永恒,此诗正得其神髓,将刹那的离别凝练成玉珪般不朽的诗意。"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赞此诗:"静深人俗断五字,写尽幽居之致。张子寿(张九龄)以清拔见长,此作尤得山水灵韵,碧潭素林之间,自有一段空明境界。"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褰幌纳蟾影,理琴听猿啼',天然妙对,不着一字而风情自现。子寿诗如美玉无瑕,此篇更见其高旷中饶有绮思。"

陆时雍《诗镜总论》称:"张公此诗,结体在陶谢之间。'如玉复如珪'之喻,非独言友情贞洁,更见诗格之温润澄澈。唐人五古能得汉魏神髓者,此为一绝。"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特别指出:"'静深'二句与'佳辰'二句,虚实相生,前者造境,后者写情,而'长怀'句收束全篇,如珪璧含光,足见六朝余韵犹存于初盛唐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