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过汉南城叹古坟

2025年07月05日

旧国多陵墓,荒凉无岁年。汹涌蔽平冈,汨若波涛连。
上世千金子,潜卧九重泉。松柏剪无馀,碑记灭罔传。
葬于不毛地,咸谓楚先贤。事尽情可识,使人心怅然。

张说

译文

过汉南城叹古坟
路过汉南城感叹古坟
旧国多陵墓,荒凉无岁年。
故国多有陵墓,荒凉已久,不知多少岁月。
汹涌蔽平冈,汨若波涛连。
坟墓如汹涌波涛遮蔽山冈,连绵不绝。
上世千金子,潜卧九重泉。
古代的富贵之人,深埋于九泉之下。
松柏剪无馀,碑记灭罔传。
松柏被砍伐殆尽,碑文湮灭无人传颂。
葬于不毛地,咸谓楚先贤。
埋葬在这贫瘠之地,都说是楚国的先贤。
事尽情可识,使人心怅然。
往事已尽,情感犹在,让人心生惆怅。

词语注释

汨(mì): 形容水流汹涌的样子。
九重泉: 指地下深处,即黄泉。
罔(wǎng): 无,没有。
不毛地: 贫瘠不长草木的土地。

创作背景

暮色浸染汉南城垣时,秋风正翻检着地表残存的记忆。中唐诗人行经这片丘陵地带,目之所及是绵延起伏的坟茔群落——那些被岁月啃噬得支离破碎的封土堆,在夕阳下泛着暗红色的光晕,如同凝固的血痂。

考古发现揭示此处实为战国楚贵族墓葬群,郢都陷落后,这些曾佩玉鸣鸾的贵族带着未及腐朽的骄傲长眠于此。诗人所见"汹涌蔽平冈"的壮观坟场,实则是层层叠压的墓葬遗存,楚人特有的夯筑技术使封土历经八百年风雨仍保持着波浪般的轮廓。江陵望山楚简的出土佐证了"上世千金子"的奢华,那些错金嵌玉的漆器与青铜冰鉴,此刻正随着"九重泉"下的遗骸化作尘埃。

最刺目的荒诞在于文化记忆的断裂。据《括地志》载,唐代当地乡民已将这些墓葬讹传为楚先贤祠,而考古证据显示其中多为战国中晚期楚国公族。"松柏剪无馀"暗合汉代"列树以表坟"的葬制,那些被樵斧斩断的树根,恰似历史线索的突然中断。诗人抚摸某块露出地表的碑趺时,或许指尖正划过某个被《楚世家》遗漏的名字。

这种集体记忆的扭曲令人悚然——当"碑记灭罔传"达到极致,连死亡都会认错自己的主人。张九龄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巡视荆州时,曾记录当地"古冢密如麻"的景象,而此诗更深层的悲怆在于:那些被误认为先贤的亡魂,连最后一点身份都被剥夺,沦为乡土传说中模糊的符号。

赏析

赏析

诗人行经汉南古城,目睹荒冢累累,不禁感慨万千。开篇"旧国多陵墓,荒凉无岁年"以时空交错的笔法,将历史沧桑感浓缩在"无岁年"三字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点此句"以永恒的荒凉对抗流逝的时光,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

诗中"汹涌蔽平冈,汨若波涛连"的意象运用极具震撼力。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以动态波涛喻静态坟冢,化死寂为汹涌,在视觉反差中暗藏生命哲思。"连绵坟丘如浪涛般吞噬平冈,暗示死亡对生命的绝对征服。

"松柏剪无馀,碑记灭罔传"二句,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授骆玉明指出:"松柏象征不朽,碑记承载记忆,二者俱灭则彻底斩断了现世与往昔的联系。诗人用'剪''灭'两个决绝的动词,完成对历史消亡的终极审判。"

末联"事尽情可识,使人心怅然"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析:"'事尽'与'情识'形成理性与感性的对撞,'怅然'作为诗眼,既包含对先贤的追怀,又暗含对生命虚无的体悟,达到'哀而不伤'的审美境界。"

全诗以坟冢为镜,照见永恒与短暂的交战。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总结道:"诗人将地理空间的荒凉转化为心理时间的苍茫,通过'楚先贤'的集体记忆消逝,完成对存在本质的哲学叩问,在唐诗死亡书写中独具深沉的宇宙意识。"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曰:"寥寥数语,写尽千古荒凉。'汹涌蔽平冈'五字,便觉阴风飒飒,纸上有鬼哭声。子昂(陈子昂)以史笔为诗,此作尤见其哀思沉郁。"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赞叹:"陈子昂此诗将时空的苍茫感推向极致。'松柏剪无馀,碑记灭罔传'十字,道尽文明湮灭之痛。其笔力如青铜器上的铭文,每一划都渗着历史的锈色。"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教授特别指出:"'事尽情可识'五字最见诗人襟怀。在满目疮痍中仍能保持理性的悲悯,这种'哀而不伤'的境界,正是唐代咏史诗超越前代之处。结句'使人心怅然'如钟磬馀响,令读者与千年前的诗人共此苍茫。"

艺术特色析要:

  1. 意象运用:以"波涛"喻坟冢连绵,化静为动,赋予荒冢惊心动魄的视觉冲击
  2. 时空处理:通过"无岁年"与"九重泉"的纵向延伸,构建起立体历史空间
  3. 情感节制:末句"怅然"二字收束全篇,符合儒家"怨而不怒"的诗教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