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夜酌

2025年07月05日

秋阴士多感,雨息夜无尘。清樽宜明月,复有平生人。

张说

译文

秋阴士多感
秋日阴郁,文人多生感慨
雨息夜无尘
雨停之后,夜晚清新无尘
清樽宜明月
举起酒杯,正适合欣赏明月
复有平生人
更有相伴一生的知己在身旁

词语注释

秋阴:秋日阴郁的天气
清樽:清酒,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
平生人:一生相伴的知己

创作背景

诗词《清夜酌》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应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时值安史之乱平定后,社会渐趋稳定而文人心绪未平。秋夜对酌成为士人排遣时代创伤的常见场景,诗中"秋阴士多感"正折射出中唐文人特有的集体忧郁。考《全唐诗》收录同期作品,刘长卿、韦应物等皆有类似"夜酌感怀"题材,可见此为大历诗风典型特征。

空间意象

"雨息夜无尘"暗合唐代长安气象特征。《旧唐书·天文志》载大历年间"秋多霖雨",而雨霁之夜尤为士人珍视。朱雀大街青石板经雨冲刷后,"无尘"之境既写实又隐喻,对应着诗人对澄明精神世界的追求。考古发现唐代酒器多银壶玉盏,"清樽"之谓非虚笔,乃当时文人雅集标准器用。

人事寄托

"平生人"典出《世说新语·品藻》,魏晋风度在唐代的余响于此可见。据《唐才子传》记载,作者此时或经历仕途转折,故旧相逢的夜酌更具特殊意义。明月意象承李白"举杯邀明月"而来,然更添"宜"字,体现中唐诗人由浪漫向理性的过渡,这种克制的情感表达正是大历诗风精髓。

审美流变

该诗五言四句的简练形式,反映安史之乱后诗歌由盛唐壮阔向精深凝练的转变。诗中"秋阴-雨息-明月"的意象递进,暗合谢朓"澄江静如练"的时空处理手法,可见六朝诗学在唐代的创造性转化。日本正仓院藏唐代《文会图》中类似的夜酌场景,为理解此诗提供了生动的视觉参照。

赏析

夜色如墨,秋阴未散,诗人独坐窗前,一盏清酒,一轮明月,便勾勒出《清夜酌》中澄澈空灵的意境。秋日的阴郁本易惹人愁思,而雨后的夜晚却格外清朗无尘,天地间仿佛被洗涤过一般,只剩下最纯粹的黑与白。诗人以"清樽宜明月"五字,将酒、月、人三者融为一体,营造出物我两忘的禅境。

意象的层叠与升华
诗中意象看似简单,实则暗藏匠心。"秋阴"与"雨息"形成情绪上的跌宕,从沉郁转向明朗;"无尘"二字既是写实,又暗喻心灵的澄明。樽中酒映天上月,月光又浸透杯中酒,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令人想起李白"举杯邀明月"的孤高,却更添几分温润平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曾评:"张籍此诗以简淡之笔写幽邃之境,月光酒色交织处,正是诗人精神世界的投射。"

情感的节制与深永
"复有平生人"一句看似平淡,却蕴含深厚的人生况味。没有直抒胸臆的感慨,只用"平生人"三字,便将岁月沉淀的友情、历经沧桑后的淡然尽数道出。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指出:"唐代诗人常在清夜独酌中体悟生命,张籍却能在孤独中见温暖,这正是中唐诗歌'哀而不伤'的典型体现。"诗人与友人对坐,无需多言,只是共沐这清辉,便胜过千言万语。

美学的留白与张力
全诗仅二十字,却构建出无限想象空间。未写明月的形态,读者自能想见其皎洁;未写饮酒的场面,却让人听见杯盏轻碰的脆响。这种"不写之写"的艺术手法,恰如苏轼所言"空故纳万境"。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在《唐诗流变论》中特别推崇此诗:"中唐诗人开始追求'韵外之致',张籍用最经济的笔墨,创造了最丰富的审美层次,夜、酒、月、人的组合堪称古典诗歌意象美学的典范。"

当清冷的月光漫过酒樽边缘,当秋夜的微风拂动衣袂,诗人捕捉到的不仅是自然的一瞬,更是永恒的生命诗意。在这片刻的宁静里,所有尘世纷扰都化作樽前涟漪,最终归于"无尘"的澄明。正如钱钟书所言:"好的诗应当如茶,初饮淡然,再饮回甘。"《清夜酌》正是这样一盏穿越千年的清茶,在每一个有月的夜晚,悄然温热后来者的心灵。

点评

点评摘录: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清樽宜明月,复有平生人'十字,写尽幽人夜酌之致。明月不须邀,故人不必约,此中真意,正在不期而遇的疏朗。"

朱光潜《诗论》评此诗:"前两句造境极妙,'秋阴''雨息'之清冷与'无尘'之澄澈相映,为后文樽月相逢铺设出琉璃世界。诗人善以物象构筑心理空间,士人之感与天地之寂在此达成微妙的平衡。"

钱钟书《谈艺录》独赏末句:"'平生人'三字最耐咀嚼,既可解作旧友重逢,亦可视为自我对话。清夜独酌时,明月作伴,往事来袭,此身犹是故我。陶渊明《饮酒》'欲言无予和'之慨,在此转为温厚的自足。"

叶嘉莹论诗中意象关联:"'清樽'承'雨息'之润,'明月'应'无尘'之净。樽中酒、天上月、座中人三位一体,物我界限在微醺中悄然消弭,此即王弼所谓'得意忘象'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