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赋得飞字

2025年07月05日

今日清明宴,佳境惜芳菲。摇扬花杂下,娇啭莺乱飞。
绿渚传歌榜,红桥度舞旂。和风偏应律,细雨不沾衣。
承恩如改火,春去春来归。

张说

译文

今日清明宴,佳境惜芳菲。
今日清明设宴,美景中珍惜这芬芳的春色。
摇扬花杂下,娇啭莺乱飞。
花瓣随风摇曳飘落,黄莺娇啼四处纷飞。
绿渚传歌榜,红桥度舞旂。
绿洲上传来歌声悠扬,红桥边舞动彩旗飘扬。
和风偏应律,细雨不沾衣。
和煦的春风应和着节律,细雨轻柔不沾湿衣裳。
承恩如改火,春去春来归。
承受恩泽如同更换火种,春天离去又再归来。

词语注释

芳菲(fāng fēi):花草的芳香,也指花草。
娇啭(jiāo zhuàn):形容鸟鸣声娇柔婉转。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旂(qí):古代旗帜的一种,泛指旗帜。
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因季节不同而改用不同的木材,后比喻时节更替。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开元十六年清明,唐玄宗于兴庆宫花萼相辉楼设宴,邀宁王李宪、岐王李范等兄弟共度佳节。是日新火初传,柳烟轻飏,玄宗以"飞"字为韵命群臣赋诗,张说此作便诞生于这般融融春意之中。

历史情境

  • 宴饮地点:宁王山池实为兴庆宫龙池胜境,玄宗常于此举办"兄弟雅集"。据《开元天宝遗事》载,每逢节气更替,玄宗必"赐王公以下新火",清明宴饮已成定制。
  • 政治隐喻:诗中"承恩如改火"暗合《论语》"钻燧改火"典故。时值开元盛世,玄宗以火政喻新政,彰显君臣和谐如春风化雨。
  • 艺术风貌:颔联"摇扬花杂下,娇啭莺乱飞"深得六朝宫体遗韵,却无绮靡之态。宋人评此诗"气象宏阔中见精微",恰是盛唐"文质彬彬"的典范。

诗艺特征

诗句 技法分析
绿渚传歌榜 视觉听觉通感,画面层次丰富
红桥度舞旂 色彩对比,动态构图
细雨不沾衣 双关语,既状春雨之柔,又喻皇恩温润

此作实为应制诗中的清音,将节俗仪典转化为艺术意境。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赞曰:"说公此咏,如展李昭道《曲江图》,字字皆染春色。"

赏析

春风骀荡的清明宴饮,被诗人以工笔与写意交融的手法,凝练成流动的盛宴画卷。起句"佳境惜芳菲"便暗含双重意蕴——既是对自然春光的珍视,又隐含着对盛唐气象的礼赞,正如程千帆在《古诗今选》中所言:"'惜'字下得极妙,将宴游的欢愉与时光的易逝绾合无痕"。

诗人以动态视角勾勒春景,"摇扬花杂下"中"摇扬"二字堪称诗眼,花瓣纷扬的姿态与宴席间觥筹交错的动感形成通感。黄周星《唐诗快》评此联:"'娇啭'与'乱飞'相映成趣,莺声穿花度柳,恰似管弦杂沓于筵席之间"。这种视听交融的写法,暗合《文心雕龙》"诗人感物,联类不穷"的艺术境界。

中二联转入宴乐场景的精细摹写,"绿渚传歌榜,红桥度舞旂"构成绝妙色彩对仗。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绿渚''红桥'不惟设色秾丽,更以空间转换展现皇家园林的恢弘气象"。而"和风应律"的拟人笔法,将自然风物与宫廷雅乐完美调和,恰如俞陛云《诗境浅说》所赞:"细雨不沾衣'五字,写尽皇家宴游的雍容气度,雨丝亦知趣避让"。

结句"承恩如改火"用《论语》"钻燧改火"典故,钱钟书《谈艺录》解此:"以四时改火喻圣恩恒常,春去春来之循环更暗含对王朝永续的祝福"。这种将节令物候与政治隐喻结合的写法,正是典型的盛唐应制诗特征。

全诗在"飞"字韵脚的统摄下,花飞、莺飞、歌飞、旂飞,最终升华为恩宠与春光齐飞的意境。周勋初《唐诗大辞典》总评:"虽为应制之作,然炼字造境已臻化境,将宫廷诗的富丽与山水诗的清雅熔于一炉,见出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的非凡功力"。

点评

名家点评

张九龄此作以清明宴饮为题,却跳出俗套的伤春窠臼,在工丽典雅的铺陈中暗藏时空流转的哲思。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曲江公(张九龄)'和风偏应律,细雨不沾衣'十字,写尽太平气象,较之'林花著雨胭脂湿',别有天趣。"

全诗以"飞"字为韵眼,构建出动态的春日图卷。首联"佳境惜芳菲"五字,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惜'字最见功力,既含留春之意,又存宴游之欢,双关之妙,已定全篇基调。"中二联对仗如流苏缀玉,"摇扬花杂下"与"娇啭莺乱飞"形成视听通感,王夫之《唐诗评选》称其"不着一'闹'字而春喧自现"。

尾联"承恩如改火"化用《论语》"钻燧改火"典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特别指出:"以礼制喻春序,将皇恩与天时暗合,曲江真宰相手笔。"结句"春去春来归"看似平实,实则在循环意象中蕴含《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深意,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曰:"五字中有转丸之力,使全篇绮丽之词顿生峥嵘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