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7年-公元770年
朝衡,原名阿倍仲麻吕,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在唐朝为官,与众多唐朝文人墨客交往密切,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精通汉学,尤其擅长诗文,以其出众的才华赢得了唐朝皇帝和士人的赞赏与尊重,成为中日友好交流历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
奈良时代的春日,大和国的藤原京沐浴在樱花纷飞之中。《续日本纪》卷十二载:"(阿倍仲麻吕)灵龟二年,生于大和国。"这灵龟二年,正是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在飞鸟与平城京交替的时代褶皱里,一个将贯通东海文明交流的婴孩降生在藤原京的官宦世家。《大日本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六详细记载其家世:"阿倍船守之子,世为大和国豪族",其父船守官至中务大辅,位列正五位上。
《怀风藻》序言中"幼而岐嶷,才学颖秀"的记载,暗示着这个被汉风浸润的成长环境。当时的大和国正值"唐风讴歌"的鼎盛时期,《日本书纪》元正天皇养老元年(717年)条记载,就在仲麻吕出生前后,朝廷刚颁布"天下百姓皆服唐制"的诏令。奈良正仓院文书《阿倍氏系图》显示,其家族宅邸位于藤原京右京八条三坊,此处出土的木简上仍可见"阿倍"墨书残迹。
《唐丞相尚书右仆射赠扬州大都督晁公墓志》虽为后世追记,但明确记载"其先出自周伯之后,避地辽东,遂家于日本"。这与《日本后纪》延历二十四年(805年)条"阿倍朝臣,其先汉人"的记载相印证,揭示其家族可能具有渡来系血脉。当时大和国的国际气息在《万叶集》卷十九亦有佐证,山上忆良的汉诗"去来子等,早渡唐土"正是这种时代风潮的写照。
春日神社的铜镜铭文记载着灵龟二年的祭祀盛况,而《扶桑略记》则保存着当年"遣唐使多治比县守发向大唐"的珍贵记录。当这位未来的遣唐使副使还在襁褓中时,大和国的港口已停泊着准备西渡的楼船,这或许就是《古今和歌集》中"浪涛相隔,心向唐土"预言般的谶语。正仓院所藏《遣唐使渡海图》残卷上,那些朱砂描绘的波涛,恰似这个将用一生丈量东海的生命最初听到的摇篮曲。
开元二十二年春,日本国第九次遣唐使团的四艘艨艟巨舰劈开东海波涛,其中一艘船上站着位青衫少年,正是日后名载《旧唐书》的朝臣仲满——汉名晁衡。据《续日本纪》卷十三记载,此次使团以多治比广成为大使,总人数达五百五十七人,规模之盛为"自白雉以来所未有"。
当朱雀大街两侧槐花如雪时,这个异国学子正以"请益生"身份跪接太学门符。《唐会要》卷三十六详载:"开元二十一年,日本遣使请儒士授经,诏四门助教赵玄默赴鸿胪寺教之。"然朝衡未满足于使馆内的临时教授,他持着新罗王子金守忠的先例,援引《大唐六典》国子监条"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以弱冠之龄破格入读太学。日本学者森克己在《遣唐使研究》中考证,其入学文书现存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上有"日本国朝臣仲满,年廿二"的墨迹。
在国子监的晨钟暮鼓里,这位留学生展现出惊人天赋。《大日本史》称其"通五经,明经术",特别精研《礼记》《春秋》。每日晨起必诵《毛诗正义》,黄昏则临摹欧阳询碑帖。日本《文德实录》载其"妙善唐言",能与博士论《周易》象数,这在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描述的"外国学子十年不通言语"常态中堪称奇迹。
每逢旬假,他便踏着《长安志》记载的"广七十五步"的天街,去西市胡商处购买"价值十练"的《文选》善本。日本《江谈抄》保留其轶事:某日见同窗读《楚辞》"袅袅兮秋风",竟泪落沾襟,叹曰:"此情何异筑波山下?"其挚友储光羲在《洛中贻朝校书衡》诗中描绘他"念君久京国,双涕如露泫"的思乡情状,证实了这位留学生鲜为人知的柔软心肠。
开元二十八年的春闱,长安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缀满枝头。来自东瀛的朝衡(晁衡)执礼部颁发的"文解"步入礼部南院,其青衫上的折痕尚新——这是日本遣唐使多治比广成带来的第九次遣唐使团中最特殊的求学者。《大日本史》卷一一六载其"好读书,解属文",而《续日本纪》更称其"天资聪颖,博闻强记"。
三场试毕,《帖经》需默写《礼记·月令》章句时,朝衡以精研郑玄注本著称;《杂文》试中,其《贡士谒文宣王赋》用典娴熟,将"东鲁素王"与"扶桑旭日"意象交融;至《时务策》问"边关粮秣转运法",他更援引日本《养老律令》中的驿传制度相较。宋敏求《唐大诏令集》收录的《放贡举诏》中,"外国士子通明经术者"特指朝衡,其名赫然列于开元二十八年进士榜。
释褐之日,吏部铨选授其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正九品上。日本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记此事云:"晁衡任校书,掌经籍子史,订正经讹。"东宫崇文馆的檀木书架上,常见这位异国青年以"界尺量行"校勘《群书治要》的身影。韦述《集贤注记》载其"校《春秋谷梁传》用倭国金泽本对勘",足见治学之精。
每当暮鼓响彻兴庆宫,朝衡总以青囊盛放未竟的校稿。其居所永崇坊的窗棂下,王维曾见"孤灯耿宵尽,晨霜映案新"(《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序),这盏灯烛照亮的是《旧唐书》所称"掌太子宫中图书"的职责,更照见一个遣唐使子弟对盛唐文明的虔诚。天宝二年,当他升任左补阙时,那段校书郎生涯留下的朱墨批注,已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鲜活的注脚。
天宝二年(743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盛,朝衡(晁衡)身着深青色官服步入皇城,履新门下省左补阙一职。《唐六典》卷八载:"左补阙从七品上,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这个看似品阶不高的职位实为天子近臣。日本遣唐使录《延历僧录》中称其"掌讽谕规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者,得封还诏书",足见唐玄宗对其才学的器重。
同年秋,朝衡又受任仪王友一职。《旧唐书·职官志》明确记载:"亲王府友,从五品下,掌陪侍游居,规讽道义"。仪王李璲乃玄宗第十三子,以"好学工书,尤善山水"著称(见《新唐书·十一宗诸子传》)。日本学者森克己在《遣唐使研究》中指出,此任命实为玄宗对异国才子的特殊恩遇——既保留其谏官身份参与朝政,又令其以文采辅佐亲王,这种双重任命在唐代外籍官员中实属罕见。
《大日本史》卷一一三引《唐历》记载:"衡在唐历仕补阙、仪王友,玄宗爱其才"。唐代墓志汇编《阿倍仲麻吕传》石刻亦载:"天宝初,擢补阙,兼仪王府职,凡王府表奏,多出其手"。当时与朝衡交游的王维,在《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序中盛赞其"名成太学,官至客卿",正是对其这段仕宦生涯的精妙概括。
天宝十二载的暮春,长安城朱雀大街上樱花纷扬如雪,朝衡执象牙笏板立于兴庆宫龙池畔时,衣袖里藏着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呈递的国书。《续日本纪》卷十八载:"天平胜宝四年,清河请与留学生阿倍仲麻吕等同归。"玄宗以指尖轻叩鎏金案几,殿角铜漏滴答声里,忽闻得这位历任左补阙、仪王友的倭国儒臣竟以《诗经·小雅》辞章恳请:"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是年十月,四艘艨艟自苏州黄泗浦启碇,《唐大和上东征传》详记:"僧鉴真、大使清河、副使吉备真备等分乘四船。"朝衡持玄宗亲赐的"大唐回聘使"鱼符,其座舰却非《延历僧录》所述"第一船",而是与清河同乘第二船。海上忽遇"黑蜃吐气,波如山立"(《明皇杂录》),《日本后纪》引幸存水手述:"夜半暴风,船缆尽断,触礁支解。"彼时浪涛撕碎锦帆,朝衡紧抱桅杆的身影,在《江谈抄》里化作"随波逐流之月,暂隐龙宫之客"。
漂至骓州沿岸时,鉴真所乘之船已抵冲绳,而朝衡所在船队"溺死者百四十余人"(《扶桑略记》)。安南都护府兵卒在红树林间发现这群衣冠零落的幸存者时,朝衡怀中仍紧裹着浸透海水的《王勃集》残卷。唐人郑虔在《天宝军防录》残简中记:"仲满(朝衡汉名)胫骨尽露,犹诵《招魂》之章。"待他辗转跋涉半年重返长安,朱雀门守卒竟不识这位"形销骨立如昆仑奴"的昔日秘书监。
玄宗于花萼相辉楼亲斟三勒浆慰劳时,朝衡呈上的安南都督府牒文中,尚可见"乘桴浮于南海,颙望扶桑而泣血"之句(《唐会要》卷九十五)。日本仁明朝遣唐使佩带的银鱼袋,终未能与他的铜龟符再相逢。直到代宗大历五年,他在终南山下誊写《离骚》"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时,案头仍供着那只从安南带回的、嵌满藤壶的陶埙。
天宝十四载冬,渔阳鼙鼓动地而来。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率十五万铁骑南下,洛阳陷落,潼关告急。大明宫中的霓裳羽衣曲戛然而止,朝衡(晁衡)作为玄宗近臣,亲历了这场帝国剧变。《旧唐书·玄宗纪》载:"丙申,上移仗北内。既夕,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比六军,厚赐钱帛,选闲厩马九百余匹,外人皆莫之知。"
六月十三日凌晨,细雨沾湿了朱雀大街的青石板。朝衡随玄宗仓皇出延秋门,回首望见兴庆宫檐角的铜铃在风中呜咽。《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详细记载了当时情景:"杨国忠请幸蜀,甲午,朝士独十余人扈从。"作为遣唐使出身却官至秘书监的异国臣子,朝衡的身影在这支狼狈的队伍中显得格外特殊。日本《续日本纪》天平胜宝四年(752年)条曾记载其"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此刻却与大唐天子共赴危难。
行至马嵬驿,六军不发。朝衡目睹了杨国忠被乱刀分尸的惨状,闻到佛堂梨树下白绫绞杀杨贵妃的血腥气。《新唐书·杨贵妃传》云:"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当玄宗颤抖着双手将玉环的遗体裹以紫茵葬于驿西道侧时,朝衡或许想起了《怀风藻》中"信宿此萍梗,怀乡空泪流"的诗句——这个在长安生活三十七年的日本人,此刻竟比许多唐臣更忠诚地守护着落魄的君王。
入蜀途中,朝衡常于栈道云雾间为玄宗讲解《周易》。据《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九记载,玄宗曾对侍臣言:"晁卿如明月,终是异乡人。"七月二十八日,当行至普安郡(今四川剑阁)时,玄宗颁布《幸普安郡制》,朝衡参与起草的诏书中"郡县长官,各明守备"等语,被《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六收录为平定叛乱的重要文献。
在成都府衙改作的临时朝堂里,这位年过六旬的遣唐使仍坚持每日用汉隶书写奏章。《大日本史》卷一百十六记载其"天性聪敏,好读书,能属文",而此刻他的笔墨已与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命运紧紧交织。至德二载(757年)十月,当长安光复的捷报传来时,朝衡正患眼疾,却仍坚持为玄宗诵读郭子仪的《收复西京表》,浑浊的泪水滴在泛黄的麻纸上——那是一个异国人用半生光阴书写的盛唐挽歌。
大历元年(766年)春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柳色新裁,朝衡(晁衡)身着紫色圆领袍,在宣政殿外静候召见。《册府元龟》卷九七四载:"大历初,以日本国使朝衡为安南都护",唐代宗李豫的敕命透过殿中省官员清越的唱名声传来时,这位已在中国仕宦近五十载的遣唐使,再度成为帝国边疆重镇的守护者。日本学者森克己在《遣唐使研究》中指出,这是"外国人在唐王朝获得的最高实职任命",其政治意义远超寻常蕃将授官。
朝衡赴任时的仪仗颇为特殊,《唐会要》卷七十三记其"给鼓吹一部",这种由羽葆、铙鼓组成的军乐仪制,本为二品以上大将出征所配。日本《续日本纪》宝龟十年(779年)条追述此事时特别强调"唐帝优宠,异于他蕃",可见此次任命在东亚国际社会中引起的震动。当他的车驾经广运潭南下时,诗人钱起作《送安南都护赴任》相赠:"铜柱威南极,金章护百蛮",正是对这位特殊都护双重文化身份的绝妙注脚。
在安南都护府治所宋平(今越南河内),朝衡展现了卓越的治理才能。《安南志略》卷一记载他"绥抚夷獠,修葺城雉",将中原的屯田制与岭南峒丁制相结合,使交趾地区"商贾辐辏,稻米再熟"。日本《文德实录》仁寿元年(851年)条转引唐廷档案,称其任内"獠民归化者三万七千户",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的安南全盛时期户籍总数。
大历三年(768年)冬,朝衡再度被召入朝。《旧唐书·代宗纪》载其"加光禄大夫、御史中丞,封北海郡开国公",唐代的《白氏六帖事类集》卷二十二"封爵部"详细记录了册文内容:"克宣勤劳,允资镇抚"。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京都东寺藏唐制《官爵记》残卷显示,其爵位食邑达七百户,与同期名将郭子仪之弟郭幼明封户相当。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会昌五年(845年)条提及长安鸿胪寺碑林时,特别记载了朝衡受封碑"在蕃臣首列"的殊荣。
这位北海郡公晚年仍心系文化交流,《日本高僧传要文抄》保存了他委托新罗使节转赠《唐礼》百卷给孝谦天皇的记载。当他在大历五年(770年)以七十三岁高龄卒于长安时,《代宗实录》用"蕃臣之楷模"作评,其墓志铭上"形既埋于异土,魂庶归于故乡"的铭文,至今仍保存在西安出土的《朝衡墓志》青石之上,见证着这段跨越东海的大唐传奇。
暮春的长安城飘着柳絮,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初绽,而鸿胪客馆的青砖小院却笼罩着异样的寂静。大历五年(770年)二月,遣唐使团录事羽栗翔在《献物帐》中颤抖着记下:"朝臣衡卒,年七十余。"这十二个字的墨迹晕染了三次,仿佛连毛笔都懂得要替大唐史官留住这个异国老臣最后的呼吸。
据《续日本纪》卷廿三记载,当日黎明时分,侍从发现朝衡"衣冠端坐于书案前,手执《庄子》一卷,面色如生"。案头砚池里墨汁未干,镇纸下压着半阙未完成的汉诗:"长空极目处,万里一归舟",笔势在"舟"字的捺画处突然虚浮,成为这位"东瀛儒宗"留在世间的最后笔迹。日本仁明天皇在次年获知噩耗后,特命遣唐使带回"御祭文",其中"身寄唐土,心悬魏阙"八字,恰与《旧唐书·东夷传》中"虽仕唐室,未尝暂忘故国"的记载形成跨越沧海的和鸣。
长安县衙的《过所文书》显示,朝衡的葬礼由唐代宗特批"依三品礼",这比其实际官职从三品秘书监高出一阶。《册府元龟》卷九七四记载,葬礼当日"赐东园秘器,绢布三百段",鸿胪寺少卿亲自宣读祭文。值得注意的是,《唐会要》卷三十六特别标注"其仪注参用唐倭两制",灵柩覆盖的吴绫上既有大唐的联珠团窠纹,也有倭国的八棱铜镜纹样。这种文化交融的细节,恰如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所述:"朝公之葬,唐音倭乐相和而鸣。"
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在《衔命使唐记》中留下珍贵见闻:"柩车出开远门时,突有群鹤翔集。"这个细节与《酉阳杂俎》记载的"玄宗时阿倍仲麻吕伴驾,常有白鹤随行"形成奇妙呼应。更耐人寻味的是《唐六典》的存档记录,朝衡去世当月,秘书监的藏书目录中新添《混一倭唐丧仪》十卷,编者署名处赫然写着"朝衡未定稿"——这位文化使者竟将生命最后的光阴,都献给了礼制融合的未竟事业。
当寒食节的纸灰飘落在终南山下的异国坟茔时,长安士子们传抄着朝衡临终前修订的《贞元十道录》。这部地理总志在岭南道条目下,用朱笔特别标注了"距倭国水程"的注解。正如《文苑英华》所录独孤及悼文所言:"其思也悬沧海之东,其志也贯星汉之上。"这个在唐土漂泊五十四年的遣唐使,最终以独特的文化姿态,永远停泊在了长安的春天里。
717年-768年
萧颖士(717—768),字茂挺,兰陵(今山东兰陵)人,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先驱之一。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及第,授秘书正字,后任集贤殿校理。为人刚直不阿,因直言批评时政得罪权贵,屡遭贬谪,曾任广陵参军、扬州功曹参军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后,携家南奔,辗转江、淮。他大力提倡古文,反对六朝以来浮靡的骈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李华齐名,并称“萧李”,对后世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有重要影响。著有《萧茂挺文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一卷。
717年-770年
皇甫冉,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唐代诗人。他才华横溢,十岁能属文,张九龄呼为小友。天宝十五年(756年)举进士第一,授无锡尉,历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右补阙等职。其诗清新飘逸,多写离人羁旅之感,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弟皇甫曾皆有诗名,时人比之张载、张协。
718年-779年
李嘉祐,字从一,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唐代诗人。天宝七年(748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因罪谪鄱阳,后移江阴令。上元中,出为台州刺史。大历中,又为袁州刺史。与严维、刘长卿、冷朝阳等人友善,为诗丽婉,有齐梁风。其诗多写个人身世和山水风景,善于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在当时颇负盛名。著有《李嘉祐集》。
716年-780年
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他自幼才华横溢,被称为神童。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长期掌管财政大权。在经济上,他改革漕运、盐政,推行常平法,为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使唐朝财政收入增加,百姓负担有所减轻。但因谗臣当道,最终被赐死。
718年-769年
岑参是唐代著名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他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他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718年-772年
贾至,字幼邻,一作幼几,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文学家,礼部尚书贾曾之子。他自幼聪慧,能诗善文。其文风清新,在当时颇负盛名。贾至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有一定成就。在政治上,他曾担任过多种官职,为朝廷出谋划策;文学方面,其作品题材广泛,包括诏诰、表疏、碑志等,对唐代文学发展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