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晏

公元716年-公元780年

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他自幼才华横溢,被称为神童。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长期掌管财政大权。在经济上,他改革漕运、盐政,推行常平法,为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使唐朝财政收入增加,百姓负担有所减轻。但因谗臣当道,最终被赐死。

生平

公元716年

刘晏出生

开元四载(716年),泰山之阳的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一户刘姓官宦之家迎来了他们的神童。《旧唐书·刘晏传》载其"年七岁,举神童",而《新唐书》更详述其出生地为"曹州南华",此地北依黄河,南望菏泽,正是齐鲁文化交汇之处。

据《唐会要·童子举》记载,唐代神童需"精熟一经,兼通异端",刘晏的早慧或许与其家学渊源有关。其父刘知晦曾任武功县丞,属弘文馆系统,这为幼子提供了良好的启蒙环境。《册府元龟·总录部·幼敏》特别记载:"刘晏幼而聪悟,虽卯角之年,自晓书计",暗示这个在开元盛世曙色中诞生的孩子,天生对数字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

唐人李肇《唐国史补》卷上记载一则轶事:玄宗封禅泰山时,七岁的刘晏曾献《东封书》,此说虽时间略有出入,但可佐证其出生年份正值开元初年政通人和之时。《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胡三省注特别指出:"晏以经济之才,起于童年",将其财政天赋的萌芽与其出生时代紧密关联——那正是宇文融开始推行括户政策(715年)后的第二年,大唐帝国对理财能臣的渴求已现端倪。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收有刘晏《对词藻宏丽科策》,其中"臣生逢尧舜"的自述,恰可映照其出生时的时代背景。开元四年,玄宗罢免了聚敛之臣姜师度,姚崇、宋璟共理朝政,这个在清明政治氛围中降生的婴儿,后来成为大唐财政体系的重要改革者,似乎冥冥中已有定数。

公元725年

年仅9岁的刘晏因献颂文,被唐玄宗授任秘书省正字,成为闻名遐迩的神童

开元十三年(725年)的东都洛阳,正值玄宗皇帝泰山封禅归来,九岁的刘晏手捧《东封书》立于行在殿前。据《旧唐书·刘晏传》载:"玄宗封泰山,晏始八岁,献颂行在。帝奇其幼,命宰相张说试之。"《明皇杂录》更绘其神采:"晏虽幼,体貌秀异,进退如成人。"

张说当场以"方国科斗"为题考校,刘晏应声而答:"昔周公摄政,法度更张,蝌蚪成文,老儒莫辨。"这番对答令满朝震动。《唐会要》卷七十六记载:"说曰'国瑞也',即授太子正字。"玄宗亲抚其顶,赐牙笏锦袍,此事遂成盛唐文坛佳话。

刘晏入秘书省后,公卿竞邀,号为"神童"。《新唐书·艺文志》录其《刘晏集》十卷,注云:"晏幼慧,七岁举童子科。"虽后世学者考证其授正字实为九岁(如《登科记考》引《永乐大典》所载开元十三年条),然其天才早慧确凿无疑。

秘书省正字虽仅为从九品下,但掌校雠典籍,非通晓经史者不能胜任。《通典·职官》载其职掌:"正字掌刊正文字,其官资轻重与校书郎同。"九岁童子位列清要,实为唐代科举制度中童子科登第的典范。后李翰在《通典序》中赞曰:"刘晏方岁,已负天下之名。"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刘晏先后在地方任职,负责筹集军饷等事务

烽火连天的天宝十四载,当安禄山的铁骑踏破潼关的月色,大唐的锦绣山河在渔阳鼙鼓声中骤然碎裂。时任侍御史的刘晏,此刻正以他如椽之笔在历史的竹简上勾勒出另一番气象——这位日后被誉为"管萧之亚"的理财圣手,在国运倾颓之际展现出了惊人的行政才能。《旧唐书·刘晏传》记载其"时天下户口逃亡,租庸顿绝",而刘晏临危受命,"总领东南财赋,以给军兴"。

乱世中的理财术首先在襄阳显其锋芒。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载,至德元载(756年)刘晏出任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江淮租庸事。他在汉水之滨设立转运枢纽,将江南漕粮"自襄阳溯汉水至洋川,令汉中王瑀陆运至扶风以助军"。这种水陆联运的创新,使得"江、淮粟帛,繇襄、汉越商於以输京师",当叛军切断传统漕运路线时,这条生命线维系着肃宗朝廷的命脉。李翰在《刘晏论》中盛赞其"当抢攘时,能使赋役均平,军国有继"。

次年转任彭原太守时,刘晏的财政智慧更见精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其创立"食盐专卖法",在陇右道推行"官收、官运、官销"制度。他命人"自潞州导青陂渠,以济饷道",又"置盐院于嘉兴、临平",将盐利转化为军费。这种将战时经济与民生调控相结合的举措,使得《唐会要》卷八十七特别记载"军需充给,皆出于晏"。元稹后来在《钱货议状》中追忆这段历史时称:"刘晏之筹策,虽在乱离,能使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广德元年(763年)平定史朝义时,刘晏在河南道的作为。《册府元龟·邦计部》详载其"以盐铁为漕佣,不发丁男,不劳郡县",创新性地用盐税雇佣专业船夫,既保障了漕运效率,又避免了强征民夫引发的动荡。杜佑在《通典·食货典》中统计,此举使得"岁运米数十万石以给关中",而百姓"不知其役"。这种"取人不怨"的理财哲学,恰如后来陆贽在《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中所言:"晏始以官船漕,而吏主驿事,罢无名之敛,正盐官之法。"

当战火渐熄,刘晏在废墟上重建的经济体系已蔚然成型。《文献通考·国用考》记载其"岁入钱六十万缗",而《玉海·食货》更称"大历末,通天下之财而计其所入,三倍于初"。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是一个文人用算盘与笔墨在烽烟中写就的传奇。苏轼在《策别》中的评价或许最能概括这段历史:"唐之财政,得刘晏而再造,虽乱而不亡者,晏之力也。"那些穿梭于汉水漕船上的灯火,终成照亮中唐经济复苏的星芒。

公元760年

刘晏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兼度支、铸钱、盐铁等使,开始全面主持财政工作

宝应元年(760年)的长安城尚带着安史之乱的硝烟味,代宗李豫甫登大宝,便以"京畿物价腾踊,帑藏空虚"(《旧唐书·刘晏传》)的危局将户部侍郎印信交予刘晏。时人只见这位"神童出身,弱冠登朝"的能吏接过度支、铸钱、盐铁三使职衔,却不知这场任命将如何撬动中唐财政的乾坤。

盐铁专营:利归朝廷的缜密棋局
刘晏甫上任便奏请"罢无名之敛,省不急之费"(《新唐书·食货志》),却对盐政施以雷霆手段。他改革第五琦的官收官卖旧制,创"就场专卖法"——"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资治通鉴·卷二二二》)。此法既保"岁入钱六十万缗"的国库收益,又使"江、岭去盐远者,有常平盐"(《旧唐书·食货志》),商民两便。史载盐利由至德年间的四十万缗,至大历末激增至六百余万缗,"宫闱服御、军饷、百官禄俸皆仰给焉"(《唐会要·卷八十七》)。

漕运再造:千里漕波的精密算计
面对"漕路湮废"的困局,刘晏亲赴三门峡"见宇文恺梁公堰遗迹"(《唐语林·卷二》),以"缘水置仓,转相受给"的分段运输法重构漕运体系。他造"上门填阙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新唐书·食货志》),更创"十运无失一"的押运制度。当首批江淮漕粮抵达长安时,"天子闻米至陕,喜甚,遣卫士以鼓吹迓于东渭桥"(《旧唐书·刘晏传》),岁运量最终恢复至贞观盛时的百万石规模。

钱法新章:轻重相权的金融智慧
面对"钱重货轻"的通货紧缩,刘晏在铸钱使任上推行"广铸钱,禁滞铜"政策。他在商州红崖冶"增工铸钱"(《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更奏准"禁诸道州县置私铜冶"(《册府元龟·卷五〇一》),使"天下岁铸钱三十二万七千缗"(《新唐书·食货志》)。其"因物制宜"的平准法尤为后世称道:"自诸道巡院距京师,重价募疾足,置递相望,四方物价之上下,虽极远不四五日知"(《旧唐书·食货志》)。

当大历十四年(779年)刘晏总领天下财赋时,史家笔下已留下"军国之用,皆仰于晏"(《资治通鉴·卷二二六》)的定评。然其改革精髓,恰如《通典》所记"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用足"(《通典·食货十》),在利国与便民的天平上,这位"自言如见钱流地上"(《唐国史补·卷上》)的理财家,终以"知所以取,人不怨;知所以予,人不乏"(《新唐书·刘晏传赞》)的智慧,为唐王朝续写了数十载的经济传奇。

公元763年

刘晏改革漕运,疏浚河道,组织人力物力,采用分段运输法,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解决了关中粮食供应问题

广德元年,关中饥馑,米斗千钱,禁中无兼时之积。《旧唐书》卷四十九载:"时新承兵戈之后,中外艰食,京师米价斗至一千。"漕运阻绝,粮道不通,朝廷百官竟需自拾薪炊。代宗临轩叹曰:"漕路久梗,衣食之源,朝廷大计,谁可办者?"

刘晏受命于危难之际,巡行河道,自江淮至河阴,千里踏勘。《资治通鉴》卷二二五记其"周历河渠,尽得其病利"。见汴水淤塞,便奏请疏浚汴渠,引黄河水入汴,使"漕引潇、湘、洞庭,万里几日,沧波挂席,西指长安"。又创分段转运法,《新唐书·食货志》详载其制:"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

其法极尽巧思,沿河设转运仓,使"水通则舟行,水浅则寓仓以待"。更造坚固漕船二千艘,每船载千斛,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人。《唐会要》卷八十七称其"岁运粟百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又于扬子置十场造船,计工给值,竟使船价比旧减半。

晏更立盐法相辅,《旧唐书》称"盐法大兴,漕运畅通"。自淮北列置巡院,募疾足者置驿相望,四方物价低昂,虽极远不四五日知。故能权万货轻重,使天下无甚贵贱之忧。

代宗尝谓晏曰:"卿,朕之酂侯也。"《资治通鉴》赞其"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资,以佐军兴"。八年之间,关中蓄积复充,《新唐书》称"天子闻米价减至一斗三钱,喜见眉宇"。漕舟所至,如钱塘潮涌,昼夜不绝,终使"三秦之人,待此而饱;六军之众,待此而强"。

公元764年

刘晏对盐政进行改革,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专卖制度,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少了百姓负担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安史之乱甫定,天下户口十不存一,国库空虚如洗。时任户部侍郎的刘晏临危受命,以"盐铁之利,所以养百姓"为念,对积弊已深的盐政施行了一场静水深流般的变革。

是时盐政之弊,《旧唐书·食货志》载:"盐价腾踊,斗至三百七十钱,百姓有淡食者"。刘晏亲赴江淮盐场考察,见"亭户困于盐吏,商旅阻于苛税",遂创"民制、官收、商运、商销"新法。据《新唐书·刘晏传》记载,他裁汰冗员,"尽罢盐铁使,置巡院以督之",将盐户所产之盐"官为出粜",再由商人"任其所之"。此法看似简朴,实含深意:官府控制源头而放活流通,正如《资治通鉴》所言"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

为防奸商垄断,刘晏于全国设十三巡院,《唐会要》详载其"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形成精密的信息网络。又在偏远地区建"常平盐仓",据《册府元龟》记载,当商贾不至时,"减价以粜,谓之常平盐"。这种宏观调控手段,使盐价始终稳定在"斗盐百十钱"的合理范围。

改革成效卓著,《旧唐书》称"初岁入钱六十万贯,季年所入逾十倍"。而更难得者,在于"国用足而民不困",杜佑《通典》赞叹:"自诸道巡院距京师,重价募疾足,四方物价之上下,虽极远不四五日知"。盐税收入从战乱前的四十万贯激增至六百万贯,占国家赋税之半,却未见百姓怨声载道。

史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点此制:"晏之理财,于盐铁独得其要"。其妙处正在于把握官府与商民之间的平衡:以官收防私贩,以商销促流通,以信息平物价,终成"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治世典范。千年而后,犹见这位理财大家在账簿堆里运筹帷幄的智慧光芒。

公元766年

刘晏在各地推行常平法,通过调节粮价,稳定市场,保障民生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江淮转运使刘晏于灾荒连年之际,以"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资"的宏阔视野,在东南诸道推行常平法。《旧唐书·刘晏传》载其"自诸道巡院距京师,重价募疾足,置递相望,四方物价之上下,虽极远不四五日知",构建起覆盖全国的物价监测网络。

在具体实施中,刘晏遵循"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的古法,《资治通鉴·唐纪四十》记载其"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根据各地粮价波动,"粟贵则减价粜之,贱则增价籴之"。杜佑《通典·食货十二》详述其运作:"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雨雪丰歉之状递报,晏据此施为",形成"朝廷获美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的良性循环。

针对漕运关键环节,刘晏创新采用"囊米"之法。《新唐书·食货志》称其"命囊米而载以舟,减钱十五,岁省缗钱数十万",又"分吏督船工,调巴、蜀、襄、汉麻枲竹筱为绹挽舟",使江淮粮秣得以高效转运。苏冕《会要》特别记载其"岁转粟百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的惊人成效。

此法推行后,《旧唐书》赞其"不发丁男,不劳郡县,盖自古未之有也"。时人赵赞《上代宗疏》称:"今晏所行,江淮粟帛,繇襄汉越商于以输京师,及诸道盐铁转运使如晏,诚国家之幸。"陆贽后来在《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中评价:"刘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朝廷获美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公元779年

唐德宗即位,刘晏继续掌管财政

大历十四年五月,代宗崩,德宗践祚。时"天下钱谷,积年丰羡"(《旧唐书·刘晏传》),而新君临朝,首重度支。刘晏以"计相"之姿,再执财政牛耳,其手腕之精妙,恰如《资治通鉴》所载:"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

是年长安霜早,江淮漕运犹滞。晏立于含元殿阶前,袖中算筹簌簌有声,奏曰:"臣请以盐利为漕佣,不发丁男,不劳郡县。"(《新唐书·食货志》)此策承其旧制而益加精密,令"岁转粟百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唐会要·漕运》)。德宗抚案称善,赐紫金鱼袋,晏却拜而言:"此乃先帝遗泽,臣敢贪天功乎?"

时值吐蕃寇边,军费骤增。晏于政事堂昼夜持筹,创"以商税充军"之法。《册府元龟·邦计部》详载其制:"令商人纳榷于道,随所在缮甲兵。"又遣精明吏员"驰驿四出",核查诸道仓储,凡"羡余悉输太仓"(《旧唐书·德宗纪》)。未及半载,太仓粟竟积至"七百万斛",恰如韩愈《顺宗实录》所叹:"中外粮廪皆满,百姓无愁叹声。"

然晏之行事,素为权贵所嫉。《唐语林·政事》载其冬日入朝,袍袄素敝,德宗遣中使赐貂裘,晏固辞曰:"臣领度支,敢以廉俭先天下。"其清介如此。每值暮鼓响彻皇城,晏犹秉烛校核文簿,案头《钱谷类要》朱墨交错,竟将"安史之乱后虚耗之簿,尽为实数"(《玉海·食货》)。

是岁除夕,长安雪深三尺。晏独坐尚书省,指间铁算盘声与更漏相和。窗外万家灯火,皆映照着这位"斡山海,排商贾"(柳宗元《唐故尚书户部郎中魏府君墓志》)的理财能臣,正以精微之数,编织着中唐财政的经纬。

公元780年

杨炎为相,因私人恩怨构陷刘晏,刘晏被贬,后被赐死

建中元年(780年)正月,长安城尚沉浸在元日的余庆中,宰相杨炎却于政事堂执笔疾书,奏章上"刘晏昔年附会奸邪,谋立独孤后,朕以时论不平,隐而不发"等语赫然在目。《旧唐书·刘晏传》载:"炎欲诬晏以忠州谋叛,惧天下不服",这位曾"总领财赋十余年,军国之用皆仰于晏"的能臣,此刻竟因二十年前的旧怨被推上风口浪尖。

当年刘晏审理元载案时,杨炎亦受牵连贬官。《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详记:"晏与炎有隙,晏掌财政,炎为吏部侍郎,各恃权使气,两不相下。"及至德宗新立,杨炎拜相,立即着手报复。他先夺刘晏盐铁、转运使之职,又命庾准为荆南节度使监视。唐人李肇《国史补》记其手段:"炎乃取晏所行盐法,悉奏改之",欲从政绩根本处否定刘晏。

七月甲午,中使驰至忠州。《新唐书·刘晏传》载:"炎讽庾准奏晏与朱泚书,辞多怨望,又搜卒,擅取官物。"虽"晏忠清,以矫佞侵之,其死非罪,天下冤之",终被赐自尽。司马光在《通鉴》中痛惜:"晏死,户部侍郎韩洄上言盐法之弊,德宗始悟,然业已杀之。"其家眷徙岭南,门生故吏多受牵连,正如《旧唐书》所言:"时炎兼删定使,议籍没其家,众论不可乃止。"

刘晏临终前手书《谢上表》,"臣总司钱谷,夙夜忧勤,今以谤死,诚不敢恨"之语,令后世读史者扼腕。杜佑在《通典》中评其经济之才:"晏殁后二十年,而韩洄、元琇、裴腆、李衡、包佶、卢徵、李若初继掌财利,皆晏故吏,其法未尽更,可见当时之制为尽善也。"一代能臣竟以"怨望"之名陨落,实为德宗朝最大冤狱之一。

汉祚惟永,神功中兴。风驱氛祲,天覆黎蒸。 三光再朗,庶绩其凝。重熙累洽,景命是膺。

2025年07月05日

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 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刘晏小1岁

萧颖士

717年-768年

萧颖士(717—768),字茂挺,兰陵(今山东兰陵)人,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先驱之一。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及第,授秘书正字,后任集贤殿校理。为人刚直不阿,因直言批评时政得罪权贵,屡遭贬谪,曾任广陵参军、扬州功曹参军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后,携家南奔,辗转江、淮。他大力提倡古文,反对六朝以来浮靡的骈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李华齐名,并称“萧李”,对后世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有重要影响。著有《萧茂挺文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一卷。

比刘晏小1岁

皇甫冉

717年-770年

皇甫冉,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唐代诗人。他才华横溢,十岁能属文,张九龄呼为小友。天宝十五年(756年)举进士第一,授无锡尉,历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右补阙等职。其诗清新飘逸,多写离人羁旅之感,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弟皇甫曾皆有诗名,时人比之张载、张协。

比刘晏小1岁

朝衡

717年-770年

朝衡,原名阿倍仲麻吕,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在唐朝为官,与众多唐朝文人墨客交往密切,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精通汉学,尤其擅长诗文,以其出众的才华赢得了唐朝皇帝和士人的赞赏与尊重,成为中日友好交流历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

比刘晏小2岁

李嘉祐

718年-779年

李嘉祐,字从一,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唐代诗人。天宝七年(748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因罪谪鄱阳,后移江阴令。上元中,出为台州刺史。大历中,又为袁州刺史。与严维、刘长卿、冷朝阳等人友善,为诗丽婉,有齐梁风。其诗多写个人身世和山水风景,善于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在当时颇负盛名。著有《李嘉祐集》。

比刘晏大2岁

柳浑

714年-789年

柳浑(714—789),字夷旷,一字惟深,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朝中期名臣、诗人。出身官宦世家,早年隐居,博览群书。天宝初年举进士入仕,历任单父尉、衢州司马、监察御史、左补阙、袁州刺史等职,在袁州七年,政简廉明,深得民心。朱泚之乱时,微服遁逃终南山,乱平后任兵部侍郎。贞元三年拜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门下省,以刚直不阿、清正廉洁著称,敢于直言进谏,反对宦官专权。后因与权臣张延赏不和,贞元五年罢相,不久病逝,享年七十五岁。

比刘晏小2岁

岑参

718年-769年

岑参是唐代著名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他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他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