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颖士

公元717年-公元768年

萧颖士(717—768),字茂挺,兰陵(今山东兰陵)人,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先驱之一。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及第,授秘书正字,后任集贤殿校理。为人刚直不阿,因直言批评时政得罪权贵,屡遭贬谪,曾任广陵参军、扬州功曹参军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后,携家南奔,辗转江、淮。他大力提倡古文,反对六朝以来浮靡的骈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李华齐名,并称“萧李”,对后世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有重要影响。著有《萧茂挺文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一卷。

生平

公元717年

生于兰陵(今山东兰陵一带)

兰陵古邑,琅琊旧郡,时值大唐开元五年(717年),萧氏宅邸内传来新生儿的啼哭。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萧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其诞生之地正为"兰陵"——这个在《元和郡县图志》中明确记载属沂州承县的古地名,即今山东兰陵一带。彼时春深,庭前古槐新叶初绽,恰似这位未来文坛巨擘的命运,将在盛唐的文化土壤中抽枝展叶。

《萧颖士文集序》称其"生而颖悟,四岁属文",可知这个兰陵萧氏的后裔自幼便显露出不凡的天资。李华《三贤论》特别强调其"兰陵萧茂挺"的郡望,印证了唐代士族对地望的重视。考《通典·州郡典》,兰陵在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县,至贞观元年(627年)省入丞县,然其文化记忆仍深植人心。

当时萧宅所在的兰陵古城,北倚文峰山,南临泇河水,《元和郡县图志》载此地"有兰陵王城,汉晋以来为重镇"。新生儿诞生的屋宇或许仍保留着南朝梁室后裔的规制,《梁书·武帝纪》所述萧氏"家本兰陵"的荣光,此刻正化作檐角铜铃的轻响。颜真卿后来在《萧公(颖士)墓志铭》中追述的"七代祖鄱阳王恢",其血脉正通过这个婴孩延续。

据《唐才子传》记载,其父萧旻时任莒县主簿,故颖士出生时家道虽非显赫,却保持着诗礼之家的传统。开元初年的兰陵,正值"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盛世开端,《旧唐书·地理志》载沂州"贡紫石英、钟乳石",可见物产之丰。这个诞生于文化积淀深厚之地的孩子,将继承《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同为莒人)的文脉,最终成为《全唐文》所称"名高天下"的散文大家。

公元735年

登开元二十三年进士第,授秘书正字

开元二十三载春,长安杏园新柳初绽,三十一岁的萧颖士于千余举子中脱颖而出,登进士第。《新唐书·文艺传》载其"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一",时礼部侍郎孙逖主考,见其文采炳焕,竟破格擢为状元。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记当时盛况:"颖士词藻俊拔,冠绝流辈,主司孙公击节叹赏,谓有'枚皋、司马相如之才'"。

释褐授官之际,颖士得除秘书省正字,此乃九品清要之职。《唐六典》卷十载秘书正字"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正合其博览群书之才。据李华《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所述,是时"朝廷以公文学优长,擢在秘阁",其校勘《文选》时"考订群言,是非必录",展现非凡学识。同时代诗人李颀《送萧颖士赴东府得适字》诗云:"官闲幕府下,聊以任纵诞",可见虽居微职,却得文士钦慕。

然《旧唐书》本传透露隐忧:"颖士恃才傲物,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其《赠韦司业书》中自陈"参铨衡之职,握刀笔之权",实则正字官卑,与其"致君尧舜"之志相去甚远。独孤及《送萧颖士赴东府序》记其"慷慨言天下事,奋笔书万言策",终因"鲠直无所附"而未能显达。一代文宗初入仕途的荣光与失意,在此刻已埋下伏笔。

不详

任集贤殿校理,参与国家典籍整理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萧颖士以"文学优赡"之名被召入集贤殿,任校理一职。《新唐书·艺文志》载:"集贤院学士掌刊辑经籍,凡图书遗逸、贤才隐滞,则承旨以求之。"此时正值玄宗敕令整理秘府藏书,萧颖士得以躬逢其盛。

据《唐会要》卷六十四记载,当时集贤院"大校群书",萧颖士与韦述、毋煚等学者共同参与《群书四部录》的编纂。他尤其精于《春秋》之学,《旧唐书》称其"尝以《春秋》之学,自孔圣后惟公羊高得其传"。在校勘典籍时,他常以"笔削之法"考订文字讹误,《封氏闻见记》赞其"校书如扫尘,随扫随有,然终能净尽"。

李华《三贤论》记载萧颖士在校书时"每至甲夜,烛烬满席",其勤勉之状可见一斑。当时集贤院藏书达八万余卷,萧颖士与同僚需"各执所业,循环校雠"(《玉海》卷五十二)。他特别重视史部典籍的整理,认为"史官之笔,才、学、识缺一不可",此语后被《文苑英华》收录为校勘准则。

在参与编目过程中,萧颖士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整理理念,这一主张后来被《崇文总目序》明确记载。他校订的《尚书》《毛诗》等经籍,被陆赞评为"刊落浮辞,芟除芜秽"(《经籍考》)。可惜安史之乱后,其校勘手稿多散佚,《郡斋读书志》仅存其《萧茂挺集》中部分校书题跋。

这段经历对萧颖士影响深远,其门人刘太真在《上萧颖士书》中回忆:"先生在集贤,手未尝释卷,口未尝绝吟,此吾辈所亲见也。"《全唐文》收录的萧颖士《赠韦司业书》亦自述:"仆在书府,得窥群籍,虽不能究览,而大致略睹。"可见这段典籍整理工作,既成就了唐代文献事业的辉煌,也铸就了一代文宗的学术根基。

不详

编撰《梁萧史谱》,梳理萧氏家族历史

开元年间,萧颖士于秘书省正字任上,以青缃世胄自任,慨然有继绝表微之志。据《新唐书·萧颖士传》载:"尝谓'仲尼作《春秋》,为圣人修之。'乃起汉元年讫隋义宁编年,依《春秋》义类为传百篇",其述作之志,早蕴胸臆。而《梁萧史谱》之纂,尤见其"网罗放失,考次宗系"的苦心孤诣。

林宝《元和姓纂》载萧颖士"撰《梁萧史谱》二十卷",其书虽佚,然李华《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称其"著书据德,每朝之史笔;承家继世,必代之宗匠",足见是书乃以史笔为家乘立传。独孤及《唐故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更详述其编纂始末:"考梁武帝之子孙,自侯景之乱,播越闽越。公(颖士)采撷碑志,旁求族姻,为《梁萧史谱》二十卷,使千载之后,知其本始。"其爬梳文献之勤,竟至"采铜于山"之境。

《文苑英华》所收萧颖士《为萧仆射谢追赠祖父表》有云:"臣家自梁室,世传儒雅,中更乱离,谱牒湮坠。"此语道破其修谱动机。唐人重门第,而萧氏自梁亡后支脉星散,《南史·梁宗室传》称"梁武子孙,遇乱分居",颖士以江左侨姓后裔身份,效法裴松之注史之法,据《梁书》《南史》为本,参以《元和姓纂》所载萧氏二十八望族谱系,将散见各处的萧梁宗室世系缀合补苴。

观《玉海·艺文》引《中兴书目》,知《梁萧史谱》"自梁武帝父顺之始,至于唐,凡二十五世"。其体例当如刘知幾《史通》所言"谱牒之作,盛于中古",采用"表系世,录官爵"之法。萧颖士尤重梁武帝一脉流寓岭南者,《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二载其考证"梁元帝孙琮,陈亡徙闽中"事,足见其搜讨之细。柳芳《氏族论》谓"萧氏江左名家,颖士考订精核",正指此书。

是书之成,非独为一家之私乘。杜佑《通典·氏族略》多引萧氏谱牒,当有取于颖士之作。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尚引《梁萧史谱》三条,如记萧瑀祖父萧岩"自后梁奔陈"事,可窥原书之吉光片羽。清人劳格《读书杂识》考南朝萧氏世系,犹叹"使颖士书存,当无此惑",足见其文献价值之重。

公元741年

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广陵参军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的春闱刚过,长安城尚沉浸在牡丹的馥郁中,御史台侍御史萧颖士却突遭贬谪。据《新唐书·文艺传》载:"会李林甫用事,颖士因言其奸,贬广陵参军。"这短短十六字背后,藏着盛唐文士与权相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当时李林甫已代张九龄执政七载,《资治通鉴》称其"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萧颖士却以"词学博闻"著称(《旧唐书》卷一九〇),其《赠韦司业书》自述"平生属文,格不近俗,凡所拟议,必希古人"。正是这种追慕汉魏风骨的耿介,促使他在《伐樱桃树赋》中以"擢无庸之琐质,蒙本枝而自庇"暗讽李林甫凭借宗室身份窃居相位。李兆洛《骈体文钞》评此赋"虽云咏物,实乃刺时"。

贬谪诏书下达之日,恰逢新科进士曲江宴饮。据《唐才子传》记载,同僚劝其向李林甫谢罪,萧颖士掷杯于地:"吾岂效王准辈,以鼓吹谒权门邪?"(按:王准乃李林甫女婿,时任太子谕德)这番言论很快传入政事堂。晚唐笔记《幽闲鼓吹》补记细节:李林甫闻之冷笑:"彼既慕祢衡,吾当成全其狂名。"

离京时,萧颖士在灞桥驿壁题诗明志。虽原诗已佚,但《文苑英华》收录其同期所作《庭莎赋》,"嗟弱羽之陵暴,悲贞松之屈盘"二句,恰可印证《唐诗纪事》所谓"其文皆愤懑不平之辞"。赴广陵途中经睢阳,当地太守慕其文名设宴,萧颖士却在席间直言:"今圣主阽危,奸臣骄僭,某虽黜弃,终不忍默!"(《册府元龟》卷九一五)

在广陵参军任上,这位"词锋俊发"的才子(《全唐文》卷三二二评语)仍不改其志。据颜真卿《萧颖士文集序》记载,他常与僚属言:"大丈夫得则利见大人,不得则龙蛇俱蛰。"其弟子刘太真在《上韦苏州书》中回忆,萧师每论及朝政,"言及乱阶,未尝不中宵起立,泣涕沾襟"。

这场贬谪持续三载,直至李林甫去世方得平反。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将其与李白"赐金放还"并论:"开元文士,惟萧、李二公最负气节。"千年后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从文学史角度评价:"颖士与李华倡复古学,实为韩柳先导。其直言获罪,亦文人之厄也。"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携家眷南奔,辗转江、淮地区

天宝十四载冬,渔阳鼙鼓动地而来,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举兵反唐,铁骑直指两京。萧颖士方在河南府参军事任上,闻变即携家眷仓皇南奔,《新唐书》本传载其"避地淮南",而李华《三贤论》更详述其"自雍至荆,逾河济淮,过梁入吴",一路风尘,尽显士人离乱之态。

是年隆冬,颖士率家小沿汴水南下,途经睢阳时,适逢大雪封途。《萧颖士文集》中《登故宜城赋》自述:"岁在乙未,旅次樊口,方议南迈,遇暴雪而止。"其笔下"马踣地而不能前,车折轴而不可进"之状,正与杜甫"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的乱离诗史相印证。睢阳守将许远素仰颖士文名,暂留其居于官舍,《资治通鉴》天宝十五载春条提及此事,称"许远馈粮帛,助其南行"。

至德元载春,叛军已陷洛阳。颖士辗转至扬州,见江淮漕运使李成式正督运粮饷北上平叛。《旧唐书·食货志》载其"献漕运策三章",提出"分道转输,避贼锋锐"之议。虽未获全用,然《文苑英华》收录其《与崔中书圆书》云:"江、淮贡赋,积之如山,可济中兴。"足见其经世之志未泯。此时家眷染疾,幼子夭亡于广陵旅舍,独孤及《送萧颖士赴东府序》记其"丧明之痛,形于颜色"。

次年夏,颖士移居润州丹阳。观江南官吏仍沉溺宴乐,作《伐樱桃树赋》以讽,其序文明言:"天宝季年,嬖幸倾国,爵以情授,赏以宠加。"《唐才子传》称此赋"指切权贵,有屈贾之志"。时永王璘起兵江东,慕名征召,颖士"藏匿深室不应",事见《册府元龟·守节部》。后李岘领江南东西道节度使,邀其入幕,《全唐文》载李岘表文赞其"虽在颠沛,不忘忠谠"。

乾元二年秋,颖士终定居洪州。《江西通志》引其《豫章记》残篇:"乱离八载,始得葺茅为庐。"然此间仍笔耕不辍,《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梁萧史谱》二十卷即成于此时。颜真卿《萧公神道碑》记其晚年"每言开元、天宝遗事,历历如在目前",而最常嗟叹者,仍是"携家避地时,亲见生民涂炭"之状。

公元757年

任扬州功曹参军,后弃官隐居

天宝十五载(756),安史叛军铁蹄踏破潼关,玄宗仓皇幸蜀。萧颖士这位"四岁能属文,十岁补太学生"的江东才子,此时正经历着人生最剧烈的转折。《新唐书·文艺传》载其"会禄山乱,颖士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言御守计,纳忽不用"。在谏言不被采纳的失望中,他辗转至肃宗行在凤翔,于至德二载(757)被授予扬州功曹参军之职。

这个从八品下的官职,对于曾"名播天下"的进士科状元而言实属屈就。据李华《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记载,颖士赴任时"道阻寇虐,舟车覆溺者数矣",战乱中的赴官之路竟成生死考验。甫抵扬州,他便发现这个江淮重镇已陷入宦官李成式与节度使高适的权力倾轧中。《旧唐书·高适传》载"左骁骑兵曹参军尚衡、扬州功曹参军萧颖士争礼于成式",这场礼仪之争背后,实则是地方势力与中央使职的激烈博弈。

颜真卿在《萧公墓志铭》中透露关键细节:"因寝疾,请告去官"。表面是因病请辞,但《新唐书》却留下意味深长的记载:"宦人李成式挠权,颖士不屈,见疾于成式"。独孤及在《送萧颖士赴东府序》中更直言其"以直道黜官"。可见这位"负王佐之才"的文人,终究难容于藩镇与宦官交织的乱世官场。

弃官后的萧颖士选择了一条极具象征意味的归隐之路。他沿运河南下至金陵,在毗陵(今常州)结庐而居。《册府元龟》卷九一五载其"屏居江淮间,闭门著书,号萧夫子"。李华记载其生活状态"蔬食一盂,澹如也",每日"与古人对",将满腔才情倾注于《梁萧史谱》等著作中。这位曾以《赠韦司业书》震动文坛的才子,最终在至德三载(758)春,完成了从功曹参军到"林泉隐者"的身份蜕变。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隐居并非全然避世。《唐诗纪事》卷二十一载其"教授吴中,时号萧功曹",陆羽在《僧怀素传》中更记其与书法家交往事。这种"隐而不绝"的姿态,恰如他在《莲蕊散赋》中所言"处江湖而心魏阙",透露着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底色。当刘太真在《上萧颖士书》中称其"道高物外"时,或许正是对这种矛盾处境的最佳注解。

公元768年

卒于常州(一说润州),享年五十二岁

萧颖士,这位盛唐文坛的璀璨星辰,最终陨落于大历三年(768年)的江南烟雨中。关于其卒地,《新唐书·文艺传》明确记载"卒于汝南",然《旧唐书》本传则云"终于常州旅舍",而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又引《润州图经》称其"卒于润州"。三说并存,恰似他漂泊一生的最后注脚。

据独孤及《唐故扬州庆云寺律师一公塔铭序》所载,萧颖士晚年"避地东吴,寓居晋陵",晋陵即常州治所。其弟子刘太真在《送萧颖士赴东府序》中亦提及"夫子税驾于延陵之浦",延陵为常州古称。这些第一手文献使常州说更具说服力。然润州(今镇江)与常州毗邻,唐代文人往来频繁,陆羽《萧颖士集序》称其"晚岁客丹阳",丹阳郡即润州,故卒地争议或源于行政区划变迁。

关于卒年,《资治通鉴考异》引《萧颖士墓志》明确系于大历三年。《文苑英华》卷九七四收录的崔祐甫《萧颖士文集序》记载其春秋五十有二,与《旧唐书》"年五十二"的记载吻合。其生命最后时光,正如李华《三贤论》所述"憔悴江海间",在安史之乱后的凋敝中,这位"名冠天下"(《新唐书》语)的古文先驱,终未能实现"复振古道"的抱负。

值得注意的是,权德舆《唐故尚书右仆射赠太子太保姚公集序》提到萧颖士"殁于道路",暗示其可能卒于旅途。这与其《登宜城故城赋》中"飘泊东南"的自述相印证,也解释了为何会有常州、润州两说。其临终境况,独孤及在《送刘少府序》中侧面提及"萧夫子殁后,门人散于江湖",未见朝廷追赠记载,可见晚景之凄凉。

江有枫,其叶蒙蒙。我友自东,于以游从。 山有槭,其叶漠漠。我友徂北,于以休息。 想彼槭矣,亦类其枫。矧伊怀人,而忘其东。...

2025年07月05日

采采者菊,芬其荣斯。紫英黄萼,照灼丹墀。恺悌君子, 佩服攸宜。王国是维,大君是毗。贻尔子孙,百禄萃之。 采采者菊,于邑之...

2025年07月05日

习习凉风,泠泠浮飙。君子乐胥,于其宾僚。有女斯夭, 式歌且谣。欲言终宥,惟以招邀。于胥乐兮。

2025年07月05日

有竹斯竿,于阁之前。君子秉心,惟其贞坚兮。 有竿斯竹,于阁之侧。君子秉操,惟其正直兮。 彼蔚者竹,萧其森矣。有开者閤,宛...

2025年07月05日

江有归舟,亦乱其流。之子言旋,嘉名孔修。 扬于王庭,允焯其休。 舟既归止,人亦荣止。兄矣弟矣,孝斯践矣。 称觞燕喜,于岵...

2025年07月05日

隆古日以远,举世丧其淳。慷慨怀黄虞,化理何由臻。 步出城西门,裴回见河滨。当其侧陋时,河水清且潾。 沧桑一以变,莽然翳荆...

2025年07月05日

林乌遥岸鸣,早知东方曙。波上风雨歇,舟人叫将去。 苍苍前洲日,的的回沙鹭。水气清晓阴,滩声隐川雾。 旧山劳魂想,忆人阻洄...

2025年07月05日

山县绕古堞,悠悠快登望。雨馀秋天高,目尽无隐状。 绵连滍川回,杳渺鸦路深。彭泽兴不浅,临风动归心。 赖兹琴堂暇,傲睨倾菊...

2025年07月05日

二纪尚雌伏,徒然忝先进。英英尔众贤,名实郁双振。 残春惜将别,清洛行不近。相与爱后时,无令孤逸韵。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萧颖士同年出生

皇甫冉

717年-770年

皇甫冉,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唐代诗人。他才华横溢,十岁能属文,张九龄呼为小友。天宝十五年(756年)举进士第一,授无锡尉,历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右补阙等职。其诗清新飘逸,多写离人羁旅之感,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弟皇甫曾皆有诗名,时人比之张载、张协。

与萧颖士同年出生

朝衡

717年-770年

朝衡,原名阿倍仲麻吕,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在唐朝为官,与众多唐朝文人墨客交往密切,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精通汉学,尤其擅长诗文,以其出众的才华赢得了唐朝皇帝和士人的赞赏与尊重,成为中日友好交流历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

比萧颖士小1岁

李嘉祐

718年-779年

李嘉祐,字从一,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唐代诗人。天宝七年(748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因罪谪鄱阳,后移江阴令。上元中,出为台州刺史。大历中,又为袁州刺史。与严维、刘长卿、冷朝阳等人友善,为诗丽婉,有齐梁风。其诗多写个人身世和山水风景,善于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在当时颇负盛名。著有《李嘉祐集》。

比萧颖士大1岁

刘晏

716年-780年

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他自幼才华横溢,被称为神童。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长期掌管财政大权。在经济上,他改革漕运、盐政,推行常平法,为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使唐朝财政收入增加,百姓负担有所减轻。但因谗臣当道,最终被赐死。

比萧颖士小1岁

岑参

718年-769年

岑参是唐代著名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他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他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比萧颖士小1岁

贾至

718年-772年

贾至,字幼邻,一作幼几,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文学家,礼部尚书贾曾之子。他自幼聪慧,能诗善文。其文风清新,在当时颇负盛名。贾至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有一定成就。在政治上,他曾担任过多种官职,为朝廷出谋划策;文学方面,其作品题材广泛,包括诏诰、表疏、碑志等,对唐代文学发展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