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临洛水

2025年07月05日

春搜驰骏骨,总辔俯长河。霞处流萦锦,风前漾卷罗。
水花翻照树,堤兰倒插波。岂必汾阴曲,秋云发棹歌。

世民

译文

春搜驰骏骨
春日围猎,骏马驰骋如风
总辔俯长河
勒马驻足,俯瞰悠长的洛水
霞处流萦锦
霞光映照处,河水如锦缎般萦绕流淌
风前漾卷罗
微风吹拂,水面泛起罗纱般的涟漪
水花翻照树
飞溅的水花映照着岸边的树木
堤兰倒插波
堤岸的兰草倒映在波光之中
岂必汾阴曲
何必非要汾阴那般的名曲
秋云发棹歌
在这秋云之下,且让我唱起船歌

词语注释

春搜:春日围猎。搜,狩猎之意
骏骨:骏马的骸骨,此处指骏马
总辔(zǒng pèi):勒住马缰绳
萦锦:如锦缎般回旋缠绕
漾卷罗:水面泛起如罗纱般的波纹
汾阴曲:汾阴,地名,在今山西万荣县,汉武帝曾在此得宝鼎,作《秋风辞》。汾阴曲指《秋风辞》一类名曲
棹歌:船歌,划船时唱的歌

创作背景

暮春的洛水之畔,唐太宗李世民执辔徐行于长堤。贞观十一年的阳光透过新柳,将河面碎作万点金鳞——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帝王,此刻暂搁朝政,在《临洛水》中泼墨绘就了一幅流动的丹青。

史载太宗尤爱洛阳"天下之中"的地理形胜,曾三度亲临洛水督修漕运。当春搜之礼既毕,他见霞光将河水染作流萦的蜀锦("霞处流萦锦"),风过时又似展开的越罗("风前漾卷罗"),遂以丝织品喻水纹,暗合《唐书》所载其"罢织锦坊以恤民力"的仁政。堤兰倒映波心的倩影("堤兰倒插波"),恰与长安宫苑的刻意雕琢形成对照,流露着对《楚辞》"沅有芷兮澧有兰"天然意趣的追慕。

末联"岂必汾阴曲"的设问,实为对汉武帝汾河祭祀的含蓄超越。太宗曾讥前朝帝王"穷兵黩武,竭民财力",此刻他摒弃了传统的《秋风辞》悲凉("秋云发棹歌"),以洛水的明媚春色,为盛世谱写着新的《棹歌》。这恰与《贞观政要》"以文德绥海内"的治国方略相呼应,将治水之功化入诗行,在粼粼波光中映照出"水能载舟"的君道哲思。

赏析

暮春的洛水之畔,诗人以骏马长河的雄浑意象拉开画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此诗"以动态的笔触勾勒出春日洛水的绚烂","霞处流萦锦"一句尤为绝妙——云霞倒映水中如流动的锦缎,春风拂过水面掀起罗纱般的涟漪,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丝织品相通的写法,被《唐诗鉴赏辞典》誉为"唐代宫廷诗视觉修辞的典范"。

中联"水花翻照树,堤兰倒插波"运用了精妙的镜像美学。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指出:"水天不分的倒影构图,使现实与倒影形成诗意的复调,堤岸兰草插入水波的意象,打破了二维画面的平面感。"诗人通过上下交错的视觉关系,创造出超脱物理空间的审美维度。

尾联用典于汉武帝《秋风辞》,却反其意而用之。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阐释:"'岂必汾阴曲'的设问,实则是以洛水比肩汾阴的自信,将六朝宫廷诗的应制题材,升华为具有地域自豪感的抒情表达。"秋云棹歌的虚写,与眼前春景形成时空叠印,这种"四季并置"的手法,程千帆先生认为是"初唐七言诗时空意识觉醒的重要例证"。

全诗在富丽精工的辞藻下,暗涌着对生命流动性的哲思。葛晓音教授在《八代诗史》中特别指出:"风前漾卷罗'的'漾'字,既是水波的物理运动,更是诗人对时光易逝的微妙感知,这种物我交融的笔法,已见盛唐气象的端倪。"诗人通过对洛水光影的捕捉,完成了从宫廷应制到个体生命体验的诗学跨越。

点评

洛水之畔,唐太宗以帝王之笔绘就了一幅流动的锦缎。明代文豪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赞叹:"'霞处流萦锦,风前漾卷罗'二句,以天孙机杼织水纹,真帝王藻丽之极也。"字字如缀珠,将洛水波光幻化为天宫织锦。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水花翻照树,堤兰倒插波',不着一字摹形,而水天交映之态自现。太宗诗往往于雄浑中见巧思,此其典范。"水花与岸兰的相互映照,恰似诗人以自然为镜,照见天地大美。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曾以美学视角剖析:"末联'岂必汾阴曲,秋云发棹歌',将汉武帝《秋风辞》的典故意象化用,如盐入水。帝王诗罕见此等超脱,可见贞观年间文学已开盛唐先声。"典故的运用不着痕迹,却让洛水秋歌与历史长河产生奇妙共振。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其空间构建:"全诗视角由俯察至平眺,复转为仰观,如电影镜头之推拉摇移。'总辔俯长河'是上帝视角,'秋云发棹歌'则化入渔樵境界,这种视角转换在初唐诗中堪称绝唱。"短短八句,竟容纳了天地人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