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

2025年07月05日

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送寒馀雪尽,迎岁早梅新。

世民

译文

四时运灰琯
四季更替如飞灰流逝
一夕变冬春
一夜之间冬去春来
送寒馀雪尽
送走严寒,残雪消融
迎岁早梅新
迎来新春,早梅初绽

词语注释

灰琯(guǎn):古代候气用的律管,管中置芦苇灰,以占气候。诗中借指季节更替
馀(yú):同'余',剩余的意思

创作背景

岁暮的太原城垣覆着薄雪,太极宫檐角的铜铃在朔风中铮然作响。贞观十五年的除夕夜,唐太宗李世民于并州官署设宴,鎏金烛树映得殿内如昼。彼时大唐刚平定突厥不久,北疆初定,帝王率群臣北巡至此,恰逢岁除之夜。

殿角漏壶滴尽酉时最后一刻,礼官正将葭灰填入玉琯。太宗执鎏金酒樽环视众臣,目光掠过房玄龄衣襟未化的雪痕,杜如晦案前新折的早梅,忽有所感。案头《礼记·月令》载"律中大吕",此刻恰是阴阳交替的临界——玉琯中葭灰飞动的簌簌声里,冬雪与春风正在檐角完成隐秘交接。

侍御史悄然展开泥金笺时,窗外传来守岁更鼓。帝王笔下"一夕变冬春"五字,既暗合《周易》"寒往则暑来"的轮回之道,又凝铸着贞观治世特有的气象。并州军营的戍卒正用胡语唱着《兰山曲》,而殿中早梅已绽出第一缕幽香,恰似这个正在融雪的大唐,胡风与汉韵在此刻达成微妙的平衡。

赏析

在这首描绘岁末宫廷宴饮的五言绝句中,诗人以精妙的时空转换艺术,构建出冬春交替的哲学意境。首句"四时运灰琯"化用古代候气法典故,《后汉书·律历志》载"候气之法,为室三重,以葭莩灰布律管",灰琯飞动暗示着宇宙运行的永恒韵律。次句"一夕变冬春"以夸张笔法浓缩时间,与《文心雕龙》"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的时空观暗合,展现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

颔联"送寒馀雪尽,迎岁早梅新"形成精妙的意象对仗。雪与梅的意象组合,既延续了《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物候传统,又暗含杜甫"岸容待腊将舒柳"的时序更迭意味。"馀雪尽"三字以残雪消融的视觉残留,巧妙呼应着首联的灰琯意象;而"早梅新"则通过嗅觉通感,与宴席上的酒香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推崇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的意境,在此得到完美呈现。

全诗情感流动如暗香浮动。表面写皇家守岁的奢华场景,实则蕴含着《易经》"天地盈虚,与时消息"的哲思。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评此类宫廷诗"气象宏丽而寄托遥深",此诗正是以冬春交替的瞬间,隐喻着对王朝气象更新的期许。结句"早梅新"三字尤见功力,既实写宴席所见,又虚指新春气象,与太宗皇帝"疾风知劲草"的治国理念形成诗意呼应。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五绝贵在神韵,此作以物候写天心,得温柔敦厚之旨。"诗中"灰琯""早梅"等意象群,构建出天人感应的审美体系,将宫廷宴饮升华为对宇宙秩序的礼赞。这种将政治活动诗化为自然韵律的笔法,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比之后世单纯描写宴饮场面的应制诗,更显格局高远。

点评

岁暮宫烛映红时,太宗以《守岁》诗题赐宴群臣,真所谓"帝王文章,自有日月气象"(沈德潜《唐诗别裁》)。"四时运灰琯"句,王夫之《唐诗评选》尝言:"以玉管飞灰这等微物,点出天地大运行,尺幅之间藏得造化枢机"。

"一夕变冬春"五字,陆时雍《诗镜总论》评为:"如见斗柄回寅,非但得岁时精魄,更见贞观朝野生机"。至若"送寒馀雪尽"之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击节称赏:"'馀'字妙绝,残雪作春泥之态尽出";而"迎岁早梅新"则令贺裳《载酒园诗话》叹为:"不独得梅之神,更得太宗御宇时早春先发之气象"。

李攀龙《唐诗选》总评此诗云:"以璇玑之笔写岁序之变,帝王诗而具风人旨,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方回《瀛奎律髓》更谓:"六句诗中有四时运转、万物生息,此等守岁,非独记节序,实乃贞观治世之诗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