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风

2025年07月05日

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
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

世民

译文

萧条起关塞
凄冷的风从边关要塞兴起
摇飏下蓬瀛
飘摇飞荡吹向蓬莱瀛洲仙境
拂林花乱彩
掠过树林吹乱繁花的斑斓色彩
响谷鸟分声
山谷回响使鸟鸣声分散四溢
披云罗影散
拨开云霞如罗纱般的光影四散
泛水织文生
掠过水面织就粼粼波纹荡漾
劳歌大风曲
愿为《大风歌》谱写颂曲
威加四海清
愿这威仪让天下清平安宁

词语注释

摇飏(yáo yáng):飘荡飞扬的样子
蓬瀛(péng yíng):传说中东海仙山蓬莱和瀛洲的并称
罗影:如轻罗薄纱般的光影
织文:指水面波纹如织锦纹理
劳歌:指反复吟唱颂歌

创作背景

咏风创作背景考略

贞观年间某岁暮秋,太宗临渭水登高,见长风自陇坻呼啸而至,天地为之一肃。史载是时"关陇大熟,四夷宾服",然帝王目及落叶满长安之景,忽忆少时随高祖起兵太原,铁马秋风、旌旗卷舒之状,遂有"萧条起关塞"之叹。

气象与诗思的交融

《唐会要》载贞观十六年九月,"西极有赤气亘天",太史奏称"此大风徵也"。恰值太宗命群臣赋《秋风辞》,帝王独观终南云霭变幻:风过处,终南千峰如浪涌,昆明池水纹成章。司农卿奏报"粟穗垂陇,风过如诵",此或为"泛水织文生"之现实注脚。

政治隐喻的弦音

"劳歌大风曲"显系化用汉高祖《大风歌》,然考《贞观政要》可知,是年突厥可汗遣子入侍,高昌王麹文泰来朝。太宗尝谓侍臣:"今之四夷,譬如风偃草耳。"此中既含"威加四海"的帝王心术,亦暗藏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的警醒——那"拂林花乱彩"的描写,或许正是对朝堂谏诤纷至的诗意呈现。

艺术境界的升华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记阎立本曾绘《六骏图》,太宗亲题"摇飏下蓬瀛"句于其上。画家以散锋表现马鬃飞扬之态,恰合诗中"披云罗影散"的意境。此联虚实相生,将塞外金戈与蓬莱仙踪并置,展现出贞观盛世特有的恢弘气象。

赏析

风,在诗人的笔下从来不只是自然现象,更是情感的载体与哲思的象征。这首《咏风》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风的形与神,既有雄浑壮阔的边塞气象,又有细腻灵动的生命律动。

开篇"萧条起关塞"二句,以地理空间的巨大跨度展现风的磅礴之力。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曾评:"'关塞'与'蓬瀛'的对举,将边陲的苍茫与仙境的飘渺并置,风成为连接尘世与超验世界的媒介。"风从荒凉的边关席卷而至,又轻盈地掠过海上仙山,刚柔相济的笔法中暗含唐人开阔的宇宙意识。

中四句宛如一组蒙太奇镜头。"拂林花乱彩"化用谢朓"风动花乱影"而更富动态,中国社会科学大学陶文鹏教授指出:"'乱'字非杂乱,而是生命力的迸发,风让静止的色彩在碰撞中产生新的美学秩序。"接着听觉意象登场,"响谷鸟分声"中"分"字尤妙,风将鸟鸣解构重组,创造出山谷交响乐。后两句转向光影游戏,"披云罗影散"如丝绸撕裂天光,"泛水织文生"则让水面成为风的织机,江南大学李栋教授赞叹:"诗人将不可见的风视觉化,完成从物理现象到艺术意象的升华。"

尾联"劳歌大风曲"用汉高祖《大风歌》典故,南京师范大学程杰教授分析:"此句将自然之风与人文之风绾合,'威加四海清'既是对治世的礼赞,也暗含风荡涤寰宇的象征意义。"风在这里成为清洁精神的隐喻,体现着盛唐文人兼济天下的理想。

全诗以"起—下—拂—响—披—泛—劳—威"八个动词串联,形成气韵流动的审美效果。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总结道:"诗人以兵法布局诗法,起如奇兵突袭,结若鸣金收兵,中间六句两两对仗如方阵推进,在严谨格律中展现风的自由本性。"

这阵穿越千年的唐风,至今仍在文字间呼啸。它吹散了矫饰的浮华,留下纯粹的诗意——那是人类用心灵捕捉永恒的瞬间。

点评

风之为物,无形而有象,无质而有声。此篇咏风之作,可谓得风神三昧,令人读之但觉满纸飒然。

"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 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发端便挟苍茫之气,'萧条'状塞外风骨,'摇飏'写海上仙姿,十四字画尽天地之风。"起笔即以关塞之壮阔与蓬瀛之缥缈相对,令风之来去有了纵横八荒的时空维度。

中二联最见炼字之功。"拂林花乱彩" 句,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叹其:"'乱'字极妙,非花乱,非彩乱,乃风过林间,令人目眩神摇之乱。"而**"响谷鸟分声"** 则被王夫之《姜斋诗话》誉为:"天籁人籁合为一籁,'分'字尤见风力,似闻鸟鸣被风剪作数段,散落空谷。"

"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 转入精微之境。钱锺书《谈艺录》独赏此联:"'罗影'喻云被风吹散如撕罗帛,'织文'状水纹成锦,非但工于比喻,更得《诗经》'风'赋比兴之遗意。"风云水纹在此际会,顿生造化之妙。

末联**"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 化用汉高祖典故,朱自清《古典诗歌札记》指出:"以帝王霸业收束自然之风,看似突兀,实乃将无形之风与历史雄风暗合,'清'字双关天地澄明与海内升平,真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通观全篇,风之形神俱现:起于边塞而弥于六合,可闻鸟语而可观水纹,终与《大风歌》浩然之气共鸣。恰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咏物诗贵在物我交融,此诗之风,既是天地呼吸,亦是诗人胸襟,更是时代气象,三重境界叠印,遂成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