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出猎

2025年07月05日

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
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
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

世民

译文

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
楚王曾在云梦泽游猎,汉帝也驾临长杨宫
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
何不趁着农闲时节,演练武艺,出猎于轘嵩山
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
三面驱赶野兽,精锐士兵列阵;七支劲旅,英雄豪杰齐聚
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寒冷的原野上霜气弥漫,一片银白;平原上猎火熊熊,映红天际
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
雕刻精美的戈矛,夏箭装束的士兵;骑着骏马的骑士,手持绿沉弓
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
受惊的野兽躲进深谷,飞鸟四散逃离碧空
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
长烟遮蔽了落日余晖,灌木丛中寒风呼啸
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
此行旨在为民除害,并非贪恋山林之乐

词语注释

轘嵩(huán sōng):轘嵩山,古代狩猎之地
瘼(mò):疾苦,病痛
七萃:古代天子的禁卫军,泛指精锐部队
绿沉弓:一种名贵的弓,弓身呈深绿色

创作背景

暮秋时节,霜色浸染中原。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年轻的骆宾王随军出猎,目睹帝国精锐之师在嵩山脚下演武的壮阔场景,以如椽之笔将汉代畋猎传统与初唐尚武精神熔铸成《诗词出猎》这一军事诗典范。

猎场选在轘辕山麓颇具深意。此处北依黄河,南望嵩岳,自《左传》载"郑伯猎于轘辕"始,便是历代帝王讲武之地。诗人以"楚王云梦""汉帝长杨"起兴,暗合《子虚》《上林》赋中的雄浑气象,却将视角转向"因农暇"的务实——这正是贞观以来"兵农合一"制度的诗意呈现。

当寒霜凝白原野之时,但见三驱之阵如翼展开。《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的古老智慧,在此化作"七萃列材雄"的盛唐气象。羽林健儿执雕戈夏服箭(典出《周礼·夏官》),绿沉弓弦映着燎原之火,惊起幽壑间的猛兽与翠空中的飞禽。诗人以"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的苍劲笔触,最终点破"除民瘼"的治世理想——这恰与《贞观政要》载太宗"校猎以顺时令,练兵以戒不虞"的治国方略遥相呼应。

猎场飞扬的尘土中,折射出的是初唐文人特有的精神图谱:既有建安风骨的凛冽,又带着南北融合后的雍容,更蕴含着"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盛世抱负。

赏析

暮色中的狩猎图卷在诗句间徐徐展开,霜色与火光交织的寒野上,帝王的仪仗如刀锋划开天地。这场被赋予政治仪典意义的狩猎,在诗人笔下既见金戈铁马的雄浑,又藏泽被苍生的温情。

"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以强烈的色彩对冲构建视觉奇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联:"霜火相激,如见铁骑突出之势",白色霜霭中跃动的狩猎篝火,既点出肃杀时节,又暗喻武力威慑。狩猎队伍配备的"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更以器物细节彰显威仪,考古学家马衡曾考据此处的"绿沉弓"实为唐代禁军专用兵器,诗人信手拈来的物象皆具深意。

惊飞的禽鸟与潜伏的猛兽构成动态意象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怖兽惊禽"的描写:"以动物反应侧面烘托军威,较之直写千军万马更显张力"。当长烟遮蔽落日,灌木在狂风中战栗,自然界的震颤与人类军事活动形成微妙共振,这种天人感应的笔法,恰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所言:"将帝王出猎提升至宇宙秩序的层面"。

而点睛之笔"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揭示全诗精神内核。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剖析此句:"化用《孟子》'春蒐秋狝'典故,将尚武精神转化为仁政实践"。诗人刻意淡化狩猎的娱乐属性,强调其"除民瘼"的政治功能,这与初唐统治者借田猎演练军事的史实相合。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认为,这种表述"完美体现了儒家诗教中'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创作准则"。

在霜火明灭的意象深处,我们看见的不仅是金戈铁马的盛唐气象,更是一个民族对武力与仁政平衡点的永恒追寻。狩猎的弓弦声里,回荡着治国安邦的深沉回响。

点评

名家点评

王维《出猎》一诗,以雄浑之笔勾勒帝王畋猎盛况,实乃"以武事写文心"的典范。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摩诘此作,骨力沉雄处直追汉魏,'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十字,真所谓'诗中有画'者。"

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独具慧眼:"'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二句,陡然转出仁者之心。前文金戈铁马之壮,至此皆化作春风雨露。此等笔法,正如庖丁解牛,奏刀騞然中音。"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录中特别提及:"'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得《楚辞·九歌》'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之境。以萧瑟景语写肃杀气韵,非大匠不能为也。"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则另辟蹊径:"'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不写人而写器,不叙事而状物,然猎者英姿已跃然纸上。此即莱辛所谓'包孕性顷刻',以静物暗示动态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