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时节,霜色浸染中原。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年轻的骆宾王随军出猎,目睹帝国精锐之师在嵩山脚下演武的壮阔场景,以如椽之笔将汉代畋猎传统与初唐尚武精神熔铸成《诗词出猎》这一军事诗典范。
猎场选在轘辕山麓颇具深意。此处北依黄河,南望嵩岳,自《左传》载"郑伯猎于轘辕"始,便是历代帝王讲武之地。诗人以"楚王云梦""汉帝长杨"起兴,暗合《子虚》《上林》赋中的雄浑气象,却将视角转向"因农暇"的务实——这正是贞观以来"兵农合一"制度的诗意呈现。
当寒霜凝白原野之时,但见三驱之阵如翼展开。《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的古老智慧,在此化作"七萃列材雄"的盛唐气象。羽林健儿执雕戈夏服箭(典出《周礼·夏官》),绿沉弓弦映着燎原之火,惊起幽壑间的猛兽与翠空中的飞禽。诗人以"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的苍劲笔触,最终点破"除民瘼"的治世理想——这恰与《贞观政要》载太宗"校猎以顺时令,练兵以戒不虞"的治国方略遥相呼应。
猎场飞扬的尘土中,折射出的是初唐文人特有的精神图谱:既有建安风骨的凛冽,又带着南北融合后的雍容,更蕴含着"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盛世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