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八月,李峤时任宰相,于修文馆奉敕作《八月奉教作》。此诗为典型的应制诗,却以清丽之笔突破宫廷文学的浮艳窠臼,折射出初唐向盛唐过渡的诗风嬗变。
是时,中宗李显常率群臣游宴赋诗,修文馆学士"每豫游,无不毕从"(《唐诗纪事》)。据《景龙文馆记》载,八月秋深,太液池畔黄叶纷飞,中宗命群臣以"秋露"为题应制。李峤此作开篇"黄叶苍葭"暗用《诗经·蒹葭》意象,将宫廷应制与《楚辞》"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萧瑟诗境相融,显露出诗人对六朝绮靡诗风的革新意识。
诗中"鹤鸣警候""雁凌寒"之句,实暗含政治隐喻。时值武周政权终结未久,李峤曾仕武朝,此际以候鸟知时喻臣子当恪守本分。而"月镜开匣""云缨缀冠"的华美物象,既符合应制诗"润色鸿业"的要求,又以"清尊对旻序"的澄明意境,展现初唐文人特有的宇宙意识——这种将天象、物候与人文秩序相勾连的笔法,正是"文章四友"在宫廷诗中植入的哲学思考。
全诗结于"高宴馀欢",看似颂圣,实则透过时序变迁的描摹,流露着"春秋代序"的深沉感喟。这种在应制框架中注入个人生命体验的创作倾向,恰是李峤等宫廷诗人对盛唐气象的独特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