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八月奉教作

2025年07月05日

黄叶秋风起,苍葭晓露团。鹤鸣初警候,雁上欲凌寒。
月镜如开匣,云缨似缀冠。清尊对旻序,高宴有馀欢。

李峤

译文

八月奉教作
八月奉命而作
黄叶秋风起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苍葭晓露团
芦苇上凝结着清晨的露珠
鹤鸣初警候
鹤鸣声声,预示着季节的更替
雁上欲凌寒
大雁高飞,即将迎接寒冷的到来
月镜如开匣
月亮如明镜,好似打开的镜匣
云缨似缀冠
云彩如冠缨,仿佛装饰着天空
清尊对旻序
举起酒杯,面对这美好的秋日
高宴有馀欢
盛宴之上,欢乐无穷

词语注释

苍葭(cāng jiā):青色的芦苇。
旻序(mín xù):指秋季。旻,天空;序,季节。
云缨(yún yīng):云彩如冠带。缨,冠带。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八月,李峤时任宰相,于修文馆奉敕作《八月奉教作》。此诗为典型的应制诗,却以清丽之笔突破宫廷文学的浮艳窠臼,折射出初唐向盛唐过渡的诗风嬗变。

是时,中宗李显常率群臣游宴赋诗,修文馆学士"每豫游,无不毕从"(《唐诗纪事》)。据《景龙文馆记》载,八月秋深,太液池畔黄叶纷飞,中宗命群臣以"秋露"为题应制。李峤此作开篇"黄叶苍葭"暗用《诗经·蒹葭》意象,将宫廷应制与《楚辞》"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萧瑟诗境相融,显露出诗人对六朝绮靡诗风的革新意识。

诗中"鹤鸣警候""雁凌寒"之句,实暗含政治隐喻。时值武周政权终结未久,李峤曾仕武朝,此际以候鸟知时喻臣子当恪守本分。而"月镜开匣""云缨缀冠"的华美物象,既符合应制诗"润色鸿业"的要求,又以"清尊对旻序"的澄明意境,展现初唐文人特有的宇宙意识——这种将天象、物候与人文秩序相勾连的笔法,正是"文章四友"在宫廷诗中植入的哲学思考。

全诗结于"高宴馀欢",看似颂圣,实则透过时序变迁的描摹,流露着"春秋代序"的深沉感喟。这种在应制框架中注入个人生命体验的创作倾向,恰是李峤等宫廷诗人对盛唐气象的独特铺垫。

赏析

诗人以秋风黄叶、白露苍葭起笔,瞬间铺展出典型的初秋画卷。黄叶与苍葭的冷暖色调碰撞,恰如陆时雍在《唐诗镜》中所评"色相天然,不假雕饰",看似简单的物象排列却暗含时光流转的悸动。

"鹤鸣""雁上"二句将动态生命注入静美秋景。鹤唳声穿破晨雾,雁阵振翅欲搏寒云,这种生命的张力被王夫之称为"以有声破无声之寂,以有翼破凝滞之空"。禽鸟的警觉与果敢,实则是诗人对季节更迭的敏锐感知。

颈联的"月镜""云缨"之喻堪称神来之笔。皎月如新开妆镜,流云若冠冕璎珞,这种绮丽想象令纪昀叹服"设色瑰奇而不失自然"。诗人将天象拟作闺阁器物与朝堂冠冕,使清冷的秋夜突然焕发出温柔华彩。

尾联的宴饮场景暗藏深意。"清尊对旻序"四字,既见把酒临秋的旷达,又含敬畏天时的肃穆。正如霍松林先生指出的:"'旻序'二字将私人宴乐提升至宇宙节律的高度,欢愉中自见雍容气度。"那余音袅袅的欢宴,实则是对生命律动的诗意礼赞。

全诗如一幅金碧山水,既有工笔细描的"晓露团",又有泼墨写意的"欲凌寒"。在看似从容的物候描摹中,深藏着诗人对时空永恒的哲学思索,恰如叶嘉莹所言:"唐代应制诗中的上乘之作,往往能在规矩中见性情,此诗正得其三昧。"

点评

名家点评

李太白曾言:"五言如素月流天,而'黄叶''苍葭'一联,尤得《楚辞》草木摇落之致。"此评可谓切中肯綮。首联"黄叶秋风起,苍葭晓露团"二句,以丹青妙手绘就八荒秋色,黄叶与白露相映,苍葭共秋风低语,使人顿生"目眇眇兮愁予"之思。

东坡居士尤赏"月镜如开匣,云缨似缀冠"一联,谓其:"以金镜喻月,本属平常;而'开匣'二字,则使冰轮有破空而出之势。至若以冠缨状云,更见巧思,恍见谪仙整冠佩玉,步虚而来。"此般比喻,确乎"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王阮亭在《池北偶谈》中独赞结句:"'清尊对旻序'五字,将《兰亭》'仰观宇宙'之意,化作樽前一段风流。而'高宴有馀欢',又得建安'秉烛夜游'之趣。"清人沈德潜更以"格高韵远"四字总评全篇,谓其"得陶谢之骨,兼王孟之神"。

要之,此诗如水晶帘下看秋山,字字皆作碧玉色。风骨在初唐四杰之上,而神韵直追魏晋间《子夜》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