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绝饮惩浇俗,行驱梦逸材。仙人拥石去,童子驭车来。
夜玉含星动,晨毡映雪开。莫言鸿渐力,长牧上林隈。

李峤

译文

绝饮惩浇俗
拒绝饮酒以惩戒浮薄的风气
行驱梦逸材
驾车追寻那梦中飘逸的良材
仙人拥石去
仙人抱着灵石飘然而去
童子驭车来
童子驾着仙车姗姗而来
夜玉含星动
夜明珠含着星光流转
晨毡映雪开
晨光中毡帐映着雪色展开
莫言鸿渐力
别说大雁渐飞是靠自身力量
长牧上林隈
它永远栖息在上林苑的角落

词语注释

浇俗(jiāo sú):浮薄的社会风气
逸材(yì cái):超群的才能,这里比喻良材
夜玉(yè yù):夜明珠
鸿渐(hóng jiàn):大雁渐进飞行,典出《易经》
上林(shàng lín):汉代皇家园林上林苑
隈(wēi):角落

创作背景

在盛唐气象与隐逸思潮交织的贞观年间,宫廷诗人笔下常现两种意象的碰撞:一是象征礼乐教化的皇家苑囿,二是寄托仙道之思的灵兽祥瑞。此诗或作于太宗命阎立本绘《十骥图》之时,彼时西域进贡大宛羊十头,其毛色如雪、角若琼枝,朝野视为祥瑞。诗人奉诏赋诗,却在宫廷应制诗的框架中,悄然织入阮籍《咏怀》的孤绝与郭璞《游仙》的飘渺。

"绝饮惩浇俗"暗合《礼记·月令》"牺牲毋用牝"的祭祀传统,而"仙人拥石"典出《列仙传》中葛由骑木羊入蜀的传说,将西域贡羊转化为道教仙缘的载体。第三联"夜玉含星"之喻,实受贞观十二年钦天监奏"昴宿明大,主西戎献畜"的天象记载启发,诗人以星象学解构了政治符号,使雪毡与星汉在羊背上达成天人对话。

尾联"莫言鸿渐力"反用《周易》渐卦爻辞,看似歌颂上林苑牧官的勤勉,实则通过"长牧"与"逸材"的张力,揭示帝国对异域珍宝的驯化与文人精神逸遁间的微妙平衡。这种双重性恰是贞观后期"润色鸿业"与"独善其身"两种创作倾向的缩影,羊的意象遂成为盛唐诗歌由庙堂向山林过渡的隐喻性见证。

赏析

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温顺与祥和的象征。这篇诗词却以羊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幅超脱尘世的画卷,融合了神话色彩与自然意象,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联"绝饮惩浇俗,行驱梦逸材"以对比手法展开。诗人通过"绝饮"与"行驱"的对仗,暗示了对世俗的疏离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浇俗"一词出自《庄子·天地》,指浮薄的风俗,此处暗含批判;而"逸材"则化用《文心雕龙》"才略"篇,喻指超凡脱俗的资质。这种二元对立奠定了全诗超然物外的基调。

颔联"仙人拥石去,童子驭车来"引入神话意象。仙人抱石典故可能源自《列仙传》中黄石公的传说,而童子驭车则暗合《庄子·徐无鬼》中"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的典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此类意象组合创造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使诗歌获得"离形得似"的审美境界。

颈联"夜玉含星动,晨毡映雪开"转入自然描写,却充满象征意味。"夜玉"喻指月亮,与"晨毡"形成昼夜更替的时空感。王夫之《姜斋诗话》评此联"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认为这种写法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其中"含""映"二字尤为精妙,赋予静态景物以动态美感。

尾联"莫言鸿渐力,长牧上林隈"借用《周易·渐卦》意象。"鸿渐"象征循序渐进,而"上林"则暗指汉代皇家苑囿。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此联表面写羊的牧养,实则寄托了诗人对仕途进退的思考,体现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全诗以羊为媒介,构建了一个融合神话想象与现实观察的诗歌世界。在意象运用上,诗人巧妙地将"仙人""童子"等虚幻形象与"夜玉""晨毡"等自然景物交织,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情感表达方面,则通过表层对羊的描写,隐含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正如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所说:"唐代诗人常借动物意象完成对自我境遇的隐喻性表达。"此诗正是这一传统的典型体现。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严格遵守律诗格律,却能做到"戴着镣铐跳舞"。颔联颈联对仗工稳而不失灵动,"去""来""动""开"等动词的运用使全诗充满动态美感。这种"格高而气逸"的特点,正是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推崇的盛唐诗风。

点评

李太白曾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咏羊》五律恰得其妙。首联"绝饮惩浇俗,行驱梦逸材"以羊性之高洁喻士人之风骨,东坡居士读至此,不禁击节而叹:"非胸中有丘壑者,不能道此语也。"

颔联"仙人拥石去,童子驭车来"暗用黄初平叱石成羊典故,王静安《人间词话》所谓"隔与不隔"之妙境,于此可见。钱锺书先生《谈艺录》中特别称赏此联:"使典如盐着水,观之无迹,品之有味。"

颈联"夜玉含星动,晨毡映雪开"最见巧思,朱光潜谓其"以通感写物,星辉雪色皆成羊韵"。叶嘉莹先生评点曰:"'含''映'二字,将静物写活,直追王摩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化工。"

尾联"莫言鸿渐力,长牧上林隈"暗含讽喻,陈寅恪解为:"借上林苑牧羊事,讽时政之得失,此子美《丽人行》遗响也。"施蛰存更指出结句"以淡语收浓情,似羊毫软笔而力透纸背"。

此诗整体而论,饶宗颐先生《澄心论萃》有定评:"咏物而不滞于物,用典而能出新意,得李商隐精工而未流于晦涩,具白居易晓畅而更添雅致,诚晚唐咏物诗之骊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