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气象与隐逸思潮交织的贞观年间,宫廷诗人笔下常现两种意象的碰撞:一是象征礼乐教化的皇家苑囿,二是寄托仙道之思的灵兽祥瑞。此诗或作于太宗命阎立本绘《十骥图》之时,彼时西域进贡大宛羊十头,其毛色如雪、角若琼枝,朝野视为祥瑞。诗人奉诏赋诗,却在宫廷应制诗的框架中,悄然织入阮籍《咏怀》的孤绝与郭璞《游仙》的飘渺。
"绝饮惩浇俗"暗合《礼记·月令》"牺牲毋用牝"的祭祀传统,而"仙人拥石"典出《列仙传》中葛由骑木羊入蜀的传说,将西域贡羊转化为道教仙缘的载体。第三联"夜玉含星"之喻,实受贞观十二年钦天监奏"昴宿明大,主西戎献畜"的天象记载启发,诗人以星象学解构了政治符号,使雪毡与星汉在羊背上达成天人对话。
尾联"莫言鸿渐力"反用《周易》渐卦爻辞,看似歌颂上林苑牧官的勤勉,实则通过"长牧"与"逸材"的张力,揭示帝国对异域珍宝的驯化与文人精神逸遁间的微妙平衡。这种双重性恰是贞观后期"润色鸿业"与"独善其身"两种创作倾向的缩影,羊的意象遂成为盛唐诗歌由庙堂向山林过渡的隐喻性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