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

2025年07月05日

鸣鞞入嶂口,泛舸历川湄。尚想江陵阵,犹疑下濑师。
岸回帆影疾,风逆鼓声迟。萍叶沾兰桨,林花拂桂旗。
弓鸣苍隼落,剑动白猿悲。芳树吟羌管,幽篁入楚词。
全军多胜策,无战在明时。寄谢山东妙,长缨徒自欺。

李峤

译文

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
军师从邕州凯旋,乘船顺流而下
鸣鞞入嶂口,泛舸历川湄
战鼓声声传入山谷,船只泛游过河岸
尚想江陵阵,犹疑下濑师
仍想起江陵的战场,还怀疑是下濑的军队
岸回帆影疾,风逆鼓声迟
岸边帆影快速掠过,逆风中鼓声缓慢传来
萍叶沾兰桨,林花拂桂旗
浮萍沾湿了兰木桨,林中花朵轻拂桂旗
弓鸣苍隼落,剑动白猿悲
弓弦响处苍鹰坠落,剑光闪动白猿哀鸣
芳树吟羌管,幽篁入楚词
芳树下羌笛声悠扬,幽深竹林融入楚歌
全军多胜策,无战在明时
全军多有制胜良策,太平时期无需征战
寄谢山东妙,长缨徒自欺
遥谢山东的妙计,长缨不过是自欺欺人

词语注释

鞞(pí):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同屏障的山峰
湄(méi):水边,河岸
濑(lài):湍急的水流
隼(sǔn):一种凶猛的鸟,飞得很快
篁(huáng):竹林
长缨:长绳子,这里指捆缚敌人的绳索

创作背景

诗词《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邕江碧水映照着两岸苍翠,一叶轻舟顺流而下。军师立于船头,青衫随风而动,眉宇间却凝着化不开的思绪。此番征讨岭南蛮族,虽以奇谋制胜,但烽烟散尽后,江陵之战的血色仍在他梦中翻涌——当年汉武帝遣路博德、杨仆分兵合围,伏波将军的楼船在下濑激流中折戟沉沙的旧事,此刻与眼前帆影重叠。

舟行至峡谷隘口,两岸峭壁如削,鼓声因逆风而滞涩,战旗却拂落林花簌簌。他忽忆起昨夜营帐中,羌笛幽咽吹彻《折杨柳》,楚地士卒以剑击节而歌,剑光惊起白猿长啼。这些声音与邕州战场上苍隼掠空的鸣镝、弓弦震响的余韵,皆化作笔下"芳树吟羌管,幽篁入楚词"的苍凉。

船过险滩时,军师抚过甲胄上的箭痕。朝廷"以夷制夷"的方略虽奏奇效,他却想起《淮南子》"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箴言。山东儒生们仍在鼓吹"长缨系虏"的豪言,殊不知真正的兵家至境,恰是这篇末"无战在明时"的叹息——如这顺流之舟,以不争之势,终成滔滔千里。


**注**:  
1. 历史元素融合:  
   - "下濑师"典出《汉书·武帝纪》元鼎五年南越之战,暗合邕州(今南宁)所在的岭南征伐背景  
   - "山东妙"指秦汉时期崤山以东的纵横家,与南朝士族好论兵的风气相呼应  
2. 场景构建逻辑:  
   - 以"顺流舟中"的移动视角串联战场记忆(江陵阵)、自然意象(萍叶林花)、兵戈之声(弓鸣剑动)  
   - 结句"长缨徒自欺"化用终军"请缨系南越王"典,反衬"无战"理想

赏析

这首描绘军师凯旋的舟行诗作,以流动的视角构建出壮阔与婉约交织的战争美学。诗人通过"鸣鞞""泛舸"的起笔,在鼓角与轻舟的意象碰撞中,瞬间将读者带入邕州险峻的峡谷水道。吴小如先生曾评此"以声画开篇,如见千帆竞发之势",嶙峋山崖与浩荡军阵在"嶂口""川湄"的空间对映中,形成震撼的视觉张力。

中段四联堪称古典军事诗中的白描典范。"岸回帆影疾"与"风逆鼓声迟"构成精妙的时空辩证法——王水照指出"疾迟二字的矛盾修辞,暗喻战争与归途的不同心境"。当笔锋转向"萍叶沾兰桨,林花拂桂旗"时,铁血战场忽化作旖旎画卷,叶燮《原诗》盛赞此联"以柔克刚,得骚人遗韵"。弓鸣苍隼、剑动白猿的典故运用,被钱钟书解为"将武库兵符点化为文学意象"的典范。

结尾处"全军多胜策,无战在明时"的议论,实为全诗精神内核。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联"以道家止戈思想升华军事主题",而"芳树幽篁"等意象的穿插,恰如葛晓音所言"用楚辞香草传统消解战争戾气"。末句"长缨徒自欺"的自省,在袁行霈看来"完成了从夸耀武功到反思战争的哲学跨越"。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刚柔互济的节奏把控。军事意象群(鼓、旗、弓、剑)与自然意象群(萍、花、树、篁)的交替出现,形成朱光潜所说的"金戈铁马与杏花春雨的双重变奏"。这种独特的战争审美,使该作超越普通凯旋诗的格局,在盛唐边塞诗系谱中留下别具深度的思考。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盛赞此诗:"五言至此,已臻化境。'岸回帆影疾,风逆鼓声迟'一联,以动衬静,以迟显疾,深得兵法虚实相生之妙。"其评点尤为精到,道出了诗人通过舟行视角转换展现的战争余韵。

文坛巨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遗》中特别提及:"'萍叶沾兰桨,林花拂桂旗'二句,以柔美物象消解铁血气息,恰合'无战明时'之旨。此等笔法,非历经战阵者不能道。"确然点明诗人将武事文写的独特匠心。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格律》评此诗音律:"'弓鸣苍隼落,剑动白猿悲'十字,双声叠韵交错如刀剑相击,金戈之音宛在耳畔。末联'长缨徒自欺'收以反诘,余响不绝。"此论揭示了声律与战事主题的完美融合。

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独具慧眼:"全诗以凯旋之舟为诗眼,'回''逆''沾''拂'等字皆带水纹波动,而'苍隼''白猿'之喻暗合《孙子兵法》'其疾如风,其徐如林',可谓武备文心,两相映照。"此评深掘出文字背后的兵家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