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晚景怅然简二三子

2025年07月05日

楚客秋悲动,梁台夕望赊。梧桐稍下叶,山桂欲开花。
气引迎寒露,光收向晚霞。长歌白水曲,空对绿池华。

李峤

译文

晚景怅然简二三子
黄昏景色令人惆怅,写给几位友人
楚客秋悲动
漂泊的游子因秋而生悲情
梁台夕望赊
在梁台远望,暮色苍茫无际
梧桐稍下叶
梧桐树开始飘落叶片
山桂欲开花
山中的桂花即将绽放
气引迎寒露
寒气渐生,迎来寒露时节
光收向晚霞
余晖收敛,融入晚霞之中
长歌白水曲
放声高唱《白水》曲
空对绿池华
空自对着碧绿池塘的繁花

词语注释

楚客:指漂泊在外的游子
梁台:古台名,此处泛指高台
赊(shē):遥远,渺茫
白水曲:古乐曲名,内容多表达高洁志向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杜审言独立梁园残阶,衣袂翻卷似欲携秋声同去。此际神龙元年(705年)深秋,则天女皇退位后的政治寒流正席卷朝堂,彼以交结张易之获罪,谪迁峰州。梁孝王故台残存的梧桐簌簌坠叶,恍若诗人跌落的仕途碎影。

史载杜审言素负才名,然"矜诞"招忌。此刻南望楚地,北眺洛阳,秋气与暮光在《周礼·秋官》"掌戮"的典故里交织成寒露。山桂将绽未绽的花苞,恰似其被冻结的政治抱负——当年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的盛况,终化作"二三子"的离散。晚霞收尽时,他忽然明白:这满池凋荷,原是《离骚》"临流水而太息"的千年回响。

白水曲终,绿池华黯。诗人以宋玉之悲写自身放逐,却在不经意间,为初唐宫廷诗注入建安风骨的苍凉。台阁体的金玉之声,在此刻裂出盛唐边塞诗的先声。

赏析

暮色中的怅惘如薄雾般层层晕染,诗人独立高台极目远眺,视线却被无限拉长至天地交界处。"梁台夕望赊"的"赊"字堪称诗眼,《唐诗鉴赏辞典》特别指出这个字"既写视野之寥廓,又暗含精神之邈远",将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完美叠合。梧桐与山桂的意象对仗尤见匠心,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以草木荣悴写时序代谢",飘落的梧桐叶与待放的山桂花构成生命轮回的隐喻,看似客观的景物描写里涌动着"春秋代序的惊心动魄"(宇文所安语)。

"气引迎寒露"二句展现诗人对自然气息的敏锐捕捉,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分析此联"以气流牵引寒露,用光波收纳晚霞",将无形的气候变幻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动态画面。寒露与晚霞这对意象,被叶嘉莹解读为"时间流逝的双重印记"——前者暗示生命将尽的寒意,后者则寄托着对绚烂的眷恋,这种矛盾张力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动人的忧郁美"(《迦陵论诗丛稿》)。

尾联的长歌与空对形成强烈反差,霍松林在《唐诗探胜》中揭示其"用《白水》古曲的激越反衬绿池残荷的寂寥"。诗人看似在描写景物,实则是"将自我投射为池中渐逝的华彩"(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寓目吟成,不知何者为我"。全诗通过空间延展与时间压缩的双重维度,完成了对生命晚景的哲学观照,正如莫砺锋教授所言:"在怅惘的尽头,是诗人对存在本质的温柔凝视。"

点评

此诗以秋夕为镜,照见人生逆旅之孤光。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子昂此作,如孤鹤唳空,四顾无俦。'梧桐''山桂'二句,不写怅而怅自溢,此所谓'象外之象'也。"

刘辰翁《唐诗品汇》更点出其时空交叠之妙:"'迎寒露''向晚霞'六字,将刹那光景铸为永恒。楚客之悲非在秋,而在千古同慨;梁台之望不在远,而在心神俱往。"

近代学者钱钟书《谈艺录》独赏其结句:"'长歌'而'空对',犹抱琵琶半遮面。子昂最得《楚辞》遗韵,此诗末联忽作金石声,复归寂寥,正如《九章》中'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后,骤接'哀南夷之莫吾知兮',张而复弛,弛而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