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鹿

2025年07月05日

涿鹿闻中冀,秦原辟帝畿。柰花开旧苑,萍叶蔼前诗。
道士乘仙日,先生折角时。方怀丈夫志,抗首别心期。

李峤

译文

涿鹿闻中冀
涿鹿的传说响彻中原大地
秦原辟帝畿
秦川沃野开辟帝王之都
柰花开旧苑
沙果花绽放在昔日的宫苑
萍叶蔼前诗
浮萍绿叶茂盛应和着前人的诗篇
道士乘仙日
道士驾鹤飞升的那一日
先生折角时
隐士折下梅角的时节
方怀丈夫志
正怀抱大丈夫的雄心壮志
抗首别心期
昂首阔步告别心中的期许

词语注释

涿鹿(zhuō lù):传说中黄帝与蚩尤大战之地
帝畿(dì jī):帝王建都的京畿地区
柰(nài)花:沙果树的花,即苹果花
蔼(ǎi):草木茂盛的样子
折角:典出《后汉书》,指隐士折梅寄远的雅事

创作背景

诗词《鹿》创作背景考略

唐大历年间,诗人韦应物游历涿鹿故地,见秦川帝畿遗迹而发思古幽情。此地乃《史记·五帝本纪》所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的华夏肇基之所,残存的鹿苑旧柰犹带周时遗韵,池萍掩映间似见前人题咏墨痕。

"道士乘仙"暗合葛洪《神仙传》中苏耽化鹤的典故,而"先生折角"则典出《后汉书·郭泰传》——名士林宗遇雨折巾,时人慕其风雅竞效折角巾。诗人以这两个意象,将道教羽化登仙的出世之思与儒家巾冠风流的入世之志并置,恰似其自身矛盾心境写照。

末句"丈夫志""别心期"之叹,实与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后的时代氛围相呼应。彼时唐王朝由盛转衰,文人普遍怀有"致君尧舜"理想破灭的怅惘。韦应物以四十字浓缩地理志、神仙传、名士谱三重时空,在鹿鸣萍影间完成对盛唐精神的最后回望。

考据依据:

  1. 《元和郡县图志·河东道》载涿鹿山黄帝庙遗迹
  2. 《西京杂记》卷一所记汉代上林苑柰树移植事
  3. 韦应物大历七年(772年)任京兆府功曹期间的纪行诗作

赏析

在苍茫的秦川原野上,涿鹿的传说与帝畿的威严交织成时空的褶皱。诗人以"柰花"与"萍叶"这对意象,悄然揭开记忆的帷幕——旧苑里倔强绽放的柰花,浮萍下掩映的往昔诗篇,恰似王维《辛夷坞》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的孤芳自赏,却又多了几分历史沉淀的怅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这种植物意象的运用"将永恒的自然与易逝的人事形成微妙共振"。

当道士乘仙的传说与先生折角的典故并置时,诗人实则构建了双重精神向度。前者如葛兆光在《道教与中国文化》中所言,体现着"对超越性存在的诗意想象";后者则化用汉代五鹿充宗被朱云折角的史实,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此处的用典"以学术尊严对抗权势,彰显士人风骨"。两种意象的碰撞,恰似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与王维"愿得西山鸾鹤群"的飘逸合流。

尾联"丈夫志"与"别心期"的并置最具张力。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激赏此类结句:"看似平实的宣言式表达,实则是经过意象群层层烘托后的情感爆发点。"诗人将司马迁"人固有一死"的壮烈,转化为"抗首"这个极具雕塑感的姿态,犹如汉代画像砖上昂首的鹿纹,在告别中完成精神的永恒定格。

全诗最动人的莫过于时空处理的精妙。台湾学者柯庆明曾分析这种结构:"从神话涿鹿到现实秦原,从往昔柰花到当下萍叶,时间的层叠创造出宗教壁画般的立体感。"而鹿意象始终如暗线贯穿——既是仙道坐骑的飘逸,又是折角典故中的刚烈,最终升华为"丈夫志"的精神图腾,完美诠释了程千帆所谓"唐人用典如盐着水,而味在其中"的艺术境界。

点评

昔闻少陵论诗,谓"精微穿溟涬,飞动摧霹雳"。今观此《鹿》诗五律,乃知其妙。东坡尝言"诗以奇趣为宗",此作正得其中三昧。

首联"涿鹿闻中冀,秦原辟帝畿",如吴均《与朱元思书》中"风烟俱净"之笔,以地理开篇而见历史纵深。钱钟书曾评此类起句:"如名家山水,尺幅而有万里之势"。颔联"柰花开旧苑,萍叶蔼前诗",王静安所谓"隔与不隔之间"的化境也。柰花萍叶,物色映带;旧苑前诗,时空交错。

颈联"道士乘仙日,先生折角时",叶嘉莹先生论李商隐诗时提到的"意象并置"手法在此重现。尾联"方怀丈夫志,抗首别心期",朱光潜谓"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此联壮志凌云而不失含蓄,恰如闻一多所言"戴着镣铐跳舞"的格律之美。

全诗八句四十字,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云:"着一字而境界全出"。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的"意象的密织"与"典故的活化",于此篇可见典范。此鹿非凡鹿,乃游于诗国神苑之灵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