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白雉振朝声,飞来表太平。楚郊疑凤出,陈宝若鸡鸣。
童子怀仁至,中郎作赋成。冀君看饮啄,耿介独含情。

李峤

译文

野鸡
白雉振朝声,飞来表太平。
白野鸡振翅鸣叫,飞来预示天下太平。
楚郊疑凤出,陈宝若鸡鸣。
楚地郊外疑有凤凰出现,陈仓宝物似闻鸡鸣。
童子怀仁至,中郎作赋成。
童子心怀仁德而来,中郎挥毫赋诗已成。
冀君看饮啄,耿介独含情。
盼君细观其饮食举止,正直孤高暗含深情。

词语注释

雉(zhì):野鸡,古代象征祥瑞。
陈宝:指陈仓宝鸡,典出《史记·封禅书》,秦文公获陈宝若石,其神来时声似野鸡。
耿介:正直不阿,孤高自守。

创作背景

诗词《雉》创作背景考略

一、祥瑞意象的历史溯源

白雉入诗可追溯至《尚书大传》载"周公居摄六年,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其雪羽朱冠的形貌被视作"王者太平"的符瑞。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记载显庆三年(658年)南诏献白雉事,恰与诗中"飞来表太平"形成互文。诗人巧妙化用《孝经援神契》"德至鸟兽则白雉降"的典故,将禽鸟意象提升至政治隐喻高度。

二、楚陈典故的双重映射

"楚郊疑凤出"暗合《列异传》陈仓宝鸡传说,而"陈宝若鸡鸣"则典出《史记·封禅书》秦文公获陈宝之事。这种地理意象的并置,实则以荆楚文化与秦陇文明的碰撞,隐喻盛唐时期多元文化的交融。值得注意的是,《旧唐书·礼仪志》载开元十三年(725年)有司奏陈州获瑞雉,或为诗句的现实注脚。

三、文学传统的承继与新变

"中郎作赋"显指东汉傅毅《雉赋》"舒毛翼以特起,奋雄冠之双翘"的描写传统。然诗人别出心裁,将《礼记·月令》"雉雊鸡乳"的物候观察,转化为"耿介独含情"的人格投射。这种写法既承建安咏物赋遗韵,又开中唐寓言体先声,在《艺文类聚·祥瑞部》与文人咏雉传统间架起新的美学桥梁。

四、创作年代的蠡测

考诗中"太平"语汇及对祥瑞的热衷,结合《唐会要》记载永徽至开元间二十八次白雉入贡记录,推测此诗或作于高宗至玄宗朝某次祥瑞献贺之时。诗人以"童子怀仁"暗用《后汉书·鲁恭传》雉不惧童子的典故,既符合宫廷应制诗的规范,又通过"饮啄"细节的工笔描摹,展现出具象化的盛世图景。

赏析

雉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是祥瑞的象征,这首诗以白雉为意象,构建了一幅太平盛世的图景。开篇"白雉振朝声"二句,吴小如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评点:"以禽鸟报晓喻政治清明,化用《尚书》'凤凰来仪'典故,将自然现象升华为政治寓言"。

诗中"楚郊疑凤出"的意象尤为精妙。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诗人刻意模糊雉与凤的界限,暗合《山海经》中'五采而文曰凤'的记载,使祥禽意象更具神话色彩"。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既延续了《诗经》"有集维鷮"的比兴传统,又赋予禽鸟意象新的时代内涵。

中二联的用典堪称绝妙。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赞赏"陈宝若鸡鸣"句:"活用《史记·封禅书》秦文公获陈宝典故,以'若'字勾连古今,使历史祥瑞与眼前景象产生互文"。而"童子怀仁"化用《后汉书》鲁恭政绩的典故,钱钟书《谈艺录》认为这是"以儿童纯真衬政治教化,比直写德政更高明"。

尾联"耿介独含情"五字,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耿介'语出《楚辞》,既写雉鸟昂首之态,又喻士人刚直之节,物我交融处见出诗人对理想政治的期待"。这种双重寓意,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寓主于宾,以物写心,乃咏物诗之上乘"。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情感的层层递进。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指出:"从祥瑞呈现到仁政歌颂,最终归于个人情志,完成由颂圣到言志的升华"。雉鸟饮啄的日常画面,因"耿介"二字顿生高致,这种写法正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美学追求。

点评

此诗以白雉为意象,托物言志,尽显盛唐气象。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盛赞:"'白雉振朝声'五字,如初日芙蓉,自然可爱。子昂(作者)以祥禽入诗,而气格高远,直追汉魏风骨。"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楚郊'一联,用典入化。凤出陈宝,虚实相生,非徒事雕绘者所能至。末句'耿介独含情',尤见诗人胸次,雉之贞姿,即士之节概也。"

近人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独赏其象征手法:"白雉饮啄之态,经诗人点化,顿成太平之瑞。此中寄托,较之汉赋'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更见深婉。童子怀仁、中郎作赋,皆以人文化成自然,此盛唐诗人独擅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