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导洛宜阳右,乘春别馆前。昭仪忠汉日,太傅翊周年。
列射三侯满,兴师七步旋。莫言舒紫褥,犹异饮清泉。

李峤

译文

导洛宜阳右,乘春别馆前。
在宜阳之西疏导洛水,乘着春色来到离宫之前。
昭仪忠汉日,太傅翊周年。
昭仪(汉代女官)忠心于汉室之时,太傅(周朝辅臣)辅佐周朝之年。
列射三侯满,兴师七步旋。
排列射礼三个箭靶已满,起兵之事七步之内迅速回转。
莫言舒紫褥,犹异饮清泉。
莫说舒展紫色坐褥的富贵,仍与饮用清泉的闲适不同。

词语注释

导洛:疏导洛水。导,疏导;洛,洛水。
宜阳:地名,今河南省宜阳县。
昭仪:汉代女官名,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太傅:周代官名,三公之一,辅佐天子。
翊周:辅佐周朝。翊(yì),辅佐。
列射:排列射礼。射,古代六艺之一,指射箭。
三侯:指三个箭靶。侯,箭靶。
七步:形容极短的时间或距离。
紫褥:紫色坐褥,象征富贵。褥(rù),坐垫。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洛阳城外的宜阳古道旁,垂柳拂堤,新燕衔泥。诗人驻足于皇家别馆的残垣前,斑驳石础上犹见周代蟠螭纹样,恍然听得编钟雅乐穿越千年而来。此处曾是周平王东迁时太傅召公营建的行辕,《穆天子传》载"天子射鹿于林,召公献雉于前",那"列射三侯"的盛况,竟与汉宫旧事叠印——班固《西都赋》所述"陈轻骑以行炰,腾酒车以斟酌"的场面,此刻都化作诗人笔下"兴师七步旋"的凝练意象。

诗人抚过石栏上干枯的藤蔓,忽忆《后汉书》记载汉昭仪班氏"每进见上疏,依则古礼"的旧事。当年她手植的甘棠树,今已亭亭如盖,而树下清泉仍潺湲如昔。史册中"饮清泉以明志"的典故,与眼前"舒紫褥"的富贵气象形成微妙对峙,恰似青铜爵沿沉淀的绿锈,在夕阳下泛出深浅不一的光晕。诗人以三叠阳关的笔法,将周召公辅政、汉班昭劝谏与当下春狩并置,那些金声玉振的谏言,终究化作竹简上沉默的虫痕。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熊为吟咏对象,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历史典故的化用,构建出兼具威仪与灵性的艺术形象。全篇以"导洛"开篇,将熊置于宜阳之畔的别馆前,在春日的背景下凸显其作为祥瑞的象征意义。洛水作为文化意象,暗喻熊的出现承载着天授神权的隐喻,与《诗经·大雅》中"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的古老图腾崇拜形成互文。

诗中"昭仪忠汉日,太傅翊周年"二句,巧妙运用双重典故。前句化用《汉书》记载的汉宫昭仪以熊饰象征忠勇之事,后句暗指周文王得姜尚辅佐如虎添翼的典故。这种将动物形象与历史人物并置的手法,使熊的意象超越单纯物象,获得"忠勇辅弼"的文化内涵。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指出:"唐代咏物诗善以微小物象承载宏大历史记忆,此诗正通过熊的威猛形象,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忠义图景。"

第三联"列射三侯满,兴师七步旋"转入动态描写,以狩猎场景展现熊的敏捷。"三侯"典出《周礼》记载的射礼制度,而"七步"则令人联想到曹植七步成诗的迅捷,两个数字对仗中暗含文治武功的双重象征。当代学者莫砺锋在《唐诗三百首》评注中特别称赏此联:"将静态的物性特征转化为动态的历史场景,使猛兽形象获得史诗般的壮美质感。"

尾联"莫言舒紫褥,犹异饮清泉"运用对比手法,紫褥象征世俗富贵,清泉喻指高洁品性。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构,暗合《楚辞》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精神追求。学者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分析道:"唐代诗人常通过物象的对比性描写,完成对理想人格的建构,此诗末联正是这种创作思维的典型体现。"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首先是意象的层递性,从自然物象到历史典故,最终升华为精神象征;其次是情感的复合性,既有对威猛形象的赞叹,又蕴含对高洁品格的向往;最后是结构的精巧性,四联分别承担起兴、承、转、合的古典诗学功能。这种创作手法,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咏物之妙,正在于即物即人,物我两忘。"通过熊这一意象,诗人成功构建起连接自然、历史与人文的精神桥梁。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作:"五言排律至此,已臻化境。'导洛''乘春'二句,起得雍容大雅,如见翠华羽葆迤逦而来。"其评点尤重章法结构,谓"昭仪忠汉"一联用典如盐著水,将班昭、周公事化入春狩场景,恰似"璇玑图之暗线,织就七襄云锦"。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在《唐宋诗举要》中独赏其声律之美:"'列射三侯满'五字,三平两仄,如箭破空,铿锵可闻。末联'紫褥''清泉'之对,虚实相生,足见王勃'六对'遗法。"更指出此诗"以皇家畋猎之盛,写贞观治世之音,得《豳风·七月》遗意而更见华贵"。

当代学者叶嘉莹则从意象系统解构:"全诗以'导洛'为经,'别馆'为纬,织入'昭仪''太傅'之人文意象,'紫褥''清泉'之自然意象,终在'七步旋'处达成时空收束——此乃初唐宫廷诗'四维结构'之典范。"其《迦陵论诗丛稿》更特别指出尾联双关之妙:"'饮清泉'三字,既实写羽猎解渴,又暗用伯夷叔齐典故,讽喻之旨隐现于富丽堂皇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