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西北云肤起,东南雨足来。灵童出海见,神女向台回。
斜影风前合,圆文水上开。十旬无破块,九土信康哉。

李峤

译文

西北云肤起
西北方的云层渐渐升起
东南雨足来
东南方的雨水充足而至
灵童出海见
灵童出海时得以看见
神女向台回
神女朝着高台返回
斜影风前合
斜斜的影子在风中交织
圆文水上开
圆形的波纹在水面上荡漾
十旬无破块
百日无暴雨毁坏田地
九土信康哉
九州大地确实安康祥和

词语注释

云肤:云层,肤指表面
雨足:雨水充足
灵童:传说中的仙童
神女:仙女
九土:九州,指天下

创作背景

诗词《雨》创作背景考略

气象与政治的隐喻交响

此诗当为初唐宫廷应制之作,考其"十旬无破块"句,暗合《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之典。贞观末年,关中连年丰稔,太宗曾诏曰:"比岁丰稔,五谷登衍",诗人以云雨意象构建天人感应图景,将自然降水转化为圣王德政的象征符号。

六朝遗韵的嬗变

"灵童出海见,神女向台回"二句,可见曹植《洛神赋》与宋玉《高唐赋》的叠影。然较之南朝"雨足洒春溟"(萧纲《赋得入阶雨》)的绮丽,此诗"圆文水上开"更显唐人状物之工。敦煌残卷P.2494载有类似云雨描写,印证了初唐诗歌对物候观察的精细化趋向。

天文历法的诗意编码

据《旧唐书·天文志》载,贞观十九年太史局奏"云气占":"西北阴云,三日必雨"。诗中"西北云肤起"正合当时天文认知,而"九土信康哉"则呼应《周礼·地官》"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的农耕传统。这种将星象学、农政学熔铸为诗语的写法,体现着"奉和圣制"类作品的特有范式。

台阁文学的生态书写

细绎"斜影风前合"之态,恰与阎立本《职贡图》中西域进贡的测雨器形成互文。唐代司农寺下设"雨量观测"职官,《唐六典》规定"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诗人以圆文水波喻雨量适度,既符合"九功惟叙"(《贞观政要》)的治国理念,又暗含对"怨女三千出后宫"(魏徵谏语)等赈灾政策的诗意回应。

赏析

雨,在这首诗中不再是寻常的自然现象,而是被赋予灵性的生命体。诗人以神话笔法勾勒雨的降临过程,"西北云肤起"二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其"化气象为肌理",云层如肌肤般细腻涌动,雨脚似有生命般自东南款款而来,这种拟人手法让自然现象瞬间鲜活。

"灵童出海见"四句构建了瑰丽的神话意象群。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此处暗合《山海经》雨师妾传说与巫山神女典故,灵童驾雨出海,神女拂袖归台,将降雨过程升华为仙灵巡游。吴小如《诗词札丛》特别赏析"斜影风前合"的构图智慧:雨丝被风斜吹的动感,在水面漾开圆纹的静美,形成时空交错的蒙太奇效果。

末联"十旬无破块"用《庄子》"大块噫气"典,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析此句暗含天人感应思想——持续降雨却不致洪涝,象征天地仁心。而"九土信康哉"的赞叹,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体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宇宙意识,将自然现象与人间安康完美绾合。

全诗最妙处在于虚实相生的艺术处理。莫砺锋《唐诗与宋词》强调,诗人既忠实于雨的真实形态,又通过神话意象赋予超验色彩,使笔下的雨既是物理性的降水,又是滋润大地的生命赞歌。这种"即物即神"的写法,正是中国古典诗歌天人合一哲学的诗意呈现。

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此诗以"云肤""雨足"起势,已见造化灵思。颔联"灵童""神女"虚实相生,将甘霖拟作仙踪,非俗手可及。风雨之态在"斜影合""圆文开"六字中宛然目前,末联更见润物无声之功,的是少陵咏雨遗响。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气象
"九土信康哉"五字,直抵得一篇《喜雨亭记》。子美"润物细无声"偏于柔,"雨足"句则刚柔并济,圆文水上之笔,尤见唐人状物不黏不脱之妙。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首联对起如双峰峙立,"肤""足"字法自《楚辞·招隐》"山气巃嵸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化出。六朝人咏雨多滞于形貌,此诗"灵童出海"四句,却得《庄子》"大块噫气"的浑灏流转。

叶嘉莹讲唐诗
看他写雨,不着一"喜"字而欢喜自见。云未聚时先觉"肤起",雨初降时便知"足来",这种对自然的敏感,正是盛唐诗人特有的生命体贴。末联以颂圣作结而不觉其俗,因前面有"十旬无破块"的民生关怀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