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奕奕彤闱下,煌煌紫禁隈。阿房万户列,阊阖九重开。
疏广遗荣去,于公待驷来。讵知金马侧,方朔有奇才。

李峤

译文

奕奕彤闱下
高大雄伟的红色宫阙之下
煌煌紫禁隈
金碧辉煌的紫禁城角落
阿房万户列
如同阿房宫般万户排列
阊阖九重开
九重宫门巍然开启
疏广遗荣去
疏广舍弃荣华离去
于公待驷来
于公等待驷马高车到来
讵知金马侧
岂知金马门旁
方朔有奇才
东方朔这样的奇才正隐于此

词语注释

奕奕(yì yì):高大雄伟的样子
彤闱(tóng wéi):红色的宫门,指宫廷
隈(wēi):角落
阿房(ē páng):阿房宫,秦代著名宫殿
阊阖(chāng hé):传说中的天门,此处指宫门
疏广:汉代名臣,主动辞官归乡
于公:汉代于定国之父,以善断案闻名
驷(sì):四匹马拉的车,指高官显贵
讵(jù):岂,怎
方朔:东方朔,汉武帝时著名文人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宫阙气象与历史投影

此诗当为初唐宫廷应制之作,考其"彤闱""紫禁"之语,恰合贞观年间大明宫扩建时的盛况。太宗朝重修阊阖门,九重宫阙次第而开,与诗中"阿房万户列"形成巧妙互文——非实指秦宫,乃以汉赋笔法暗喻当世之隆。张衡《西京赋》"表峣阙于阊阖"的意象,在此化作新时代的礼赞。

用典深意与士人心态

"疏广遗荣"一联暗藏机锋,前汉疏广功成身退与于定国驷马高车形成张力。《汉书》载疏广"知足不辱"与于公"高大其门"的典故并置,折射出初唐士人仕隐抉择的复杂心态。贞观十七年诏建凌烟阁,恰在此时,诗人以历史镜像映照当下功名之思。

东方朔式的隐喻

末联"金马侧"之典尤为精妙。《史记·滑稽列传》载东方朔待诏金马门,以诙谐见才。贞观年间文学馆、弘文馆并立,太宗尝于禁中召文人即景赋诗,此句或暗喻诗人自身处境——表面颂圣,实则寄托"俳优蓄之"的隐忧。班固《两都赋》"金马待诏"的典故在此获得新解。

时代风格的交响

全诗可见六朝余韵与唐音的融合,陆机《拟明月皎夜光》"奕奕素波转"的辞藻,经"煌煌"之变奏,化为初唐七宝楼台式的庄严。而"方朔奇才"的收束,又隐约透露出四杰革新文风的前奏,在台阁体的金玉之声中埋下个性化的种子。

赏析

门,在诗人笔下不仅是建筑的构件,更成为权力、机遇与人生际遇的象征。紫禁城巍峨的宫门"奕奕彤闱""煌煌紫禁",以叠词构筑视觉的壮丽,朱红与金紫的配色令人想起《三辅黄图》记载的汉宫"丹墀玉阶",这种浓墨重彩的铺陈实则暗含对权力中心的敬畏。九重阊阖的意象源自《楚辞·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将天门与人世宫门叠合,赋予其沟通天人的神秘维度。

诗人巧妙运用历史典故构建双重镜像。疏广"遗荣去"的决绝与于公"待驷来"的期盼形成鲜明对比,正如《汉书》所载疏广"知足不辱"的智慧与《汉书·于定国传》中"高门待驷"的预言。金马门侧的东方朔,在《史记·滑稽列传》中以诙谐见才,诗人借此暗示:真正的奇才往往藏于权力边缘。这种对举手法令人想起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的论断:"唐代宫怨诗常以建筑空间暗示心理距离"。

门的意象在此诗中具有三重张力:作为物理屏障的威严,作为晋升通道的诱惑,以及作为精神抉择的隐喻。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特别指出:"宫门意象总包含着进入与退出的生命辩证法"。当方朔在金马门侧展现才华时,他实际上完成了对权力之门的解构——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是否进入,而在于保持精神的独立性。这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或许正是诗人透过重重宫门想要传达的终极启示。

点评

名家点评

诗词原文:

奕奕彤闱下,煌煌紫禁隈。
阿房万户列,阊阖九重开。
疏广遗荣去,于公待驷来。
讵知金马侧,方朔有奇才。

名家评析: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诗曰:
"『奕奕』『煌煌』四字,已尽显宫阙之壮丽,而『阿房』『阊阖』之典,更添历史纵深。后联以疏广、于公之典对举,暗藏仕隐之思,末句突转,以东方朔自况,奇崛之中见诗人不羁之志。"

**钱钟书《谈艺录》**论其用典:
"此诗用典如盐着水,疏广弃官与于公高门形成张力,而金马门方朔之典尤妙——既自嘲俳优身份,又自许诤臣风骨,典中藏典,意蕴层深。"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赏其结构:
"前四句如金碧山水,极写宫阙之盛;五六句忽作流水对,似云开月现,转出人世沧桑;尾联以谐谑收束,宛若画龙点睛,使全篇顿生活色。"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析其笔法:
"『讵知』二字最见匠心,将煌煌宫阙与寂寂奇才并置,似贬实褒。紫禁城的金辉与金马门的暗影交织,构成唐代宫廷诗中少见的立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