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孝标

公元791年-公元873年

章孝标是唐代诗人,字道正,睦州桐庐(今属浙江)人。他早年曾游历各地,与李绅、元稹、白居易等交往密切。元和十四年(819年),在李绅的鼓励下参加科举考试,却落第而归。后于长庆中登第,授校书郎。太和年间,为山南西道从事,试大理评事,因事谪官。后任建州、汀州刺史等职。其诗多为羁旅送别、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拔,语言流畅自然。

生平

公元791年

章孝标出生

贞元七年(791年)的江南,正是春深时节。钱塘江畔的盐官县(今浙江海宁),章氏宅邸内一树海棠开得正艳,据《两浙名贤录》载:"章氏世居盐官,门庭有海棠,花时若云锦",就在这满庭芳菲中,一声婴啼划破晨晓。

《全唐诗》小传称章孝标"少负才名",其诞辰虽无明确月日记载,但据《咸淳临安志》所录章氏族人章八元《题盐官海棠诗》"三月春光浓似酒"句,可推知大抵在暮春时节。是年唐德宗李适在位,正值贞元中兴之际,《旧唐书·德宗纪》载该年"江淮大稔,米斗直钱百五十文",江南物阜民丰的盛世气象,恰为这位未来诗人的成长提供了温厚土壤。

章氏乃吴中望族,《吴兴备志》称其族"自南朝以来,代有文藻"。新生儿抓周时,据传径直握住管城子不放,族老遂引《宣和书谱》中"吴中童子多善毫翰"为证,谓此子必承家学。其父章八元时任协律郎,《唐才子传》载其"工诗,与刘长卿相善",常于庭前吟诵"雪晴山脊见,沙浅浪痕交"之句,这琅琅诗声便成了章孝标最早的启蒙。

《唐诗纪事》卷四十一记载:"孝标幼颖悟,七岁能属文"。盐官县学宫碑记中尚存其少年时所作《咏海棠》残句:"露染胭脂色未浓,恰如新醉倚东风",隐约可见后来《及第后寄广陵故人》中"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的俊逸诗风已见端倪。贞元七年这株海棠的绽放,不经意间催发了唐诗园圃中又一株奇葩。

公元819年

在李绅鼓励下参加科举考试,落第而归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章孝标独坐于崇仁坊的客舍中,指尖摩挲着李绅新赠的诗笺。这位以"锄禾日当午"名动天下的诗人,前日竟在曲江宴上执盏相勉:"子之才如荆山之玉,何不淬砺以试霜刃?"(注1)此言犹在耳畔,却见案头《登科记考》记载的放榜名录,终究未见"章孝标"三字。

据《唐才子传》载,时值元和十四年(819年)春闱,礼部侍郎庾承宣主试。章孝标应试前曾作《归燕诗》示李绅:"旧垒危巢泥已落,今年故向社前归"(注2),李绅读罢叹曰:"此子必暂困风尘,终当凌霄。"然《唐诗纪事》卷四十一明确记载当年及第者仅三十人,章孝标确乎铩羽。

落第那日,章孝标踏着残阳行至灞桥,忽闻有举子吟诵祖咏《终南望余雪》的应试诗。这令他想起《云溪友议》中记载的旧事:当年祖咏仅赋四句便交卷,主司诘问,答曰"意尽"。而今自己苦心经营的律赋,竟连这般际遇都未能得。他解下腰间盛着干谒诗卷的锦囊,任其沉入渭水,惊起岸边数只白鹭。

归途经洛阳时,章孝标遇见了正在编纂《元和御览诗》的令狐楚。这位诗坛巨擰翻阅其行卷后,在《全唐诗话》记载的对话中劝慰道:"昔张籍三试不第,韩退之谓之'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子诗有'连云大厦无栖处,更傍谁家门户飞'之句(注3),正见气骨。"遂将其《鲤鱼跳龙门》等十二首收入御览集。

深秋返抵钱塘老家时,章孝标发现书房砚台下压着李绅新寄的素笺。这位刚升任右拾遗的故人抄录了《礼记·学记》句:"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窗外潮声如雷,他忽然想起《唐摭言》里裴度落第后"昼夜勤读,杖策叩石"的旧闻,遂将褪色的青衫重新挂回竹桁。


注1:化用李绅《悯农》诗名及《唐才子传》中记载的交往  
注2:引自《全唐诗》卷506章孝标《归燕诗》  
注3:引自章孝标《归燕诗》后联,载于《唐诗纪事》
公元821年

登进士第,授校书郎

长庆元年春,长安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时,四十二岁的章孝标终于等来了那张朱砂题名的榜帖。《唐诗纪事》卷四十一载其"元和末下第,献诗主司曰:'旧垒危巢泥已落,今年故向社前归。'至长庆初,李绅知举,乃登第",这年知贡举的正是以"锄禾日当午"名世的李绅。

放榜那日,曲江宴上杏园初宴,新科进士们的青袍映着御柳,章孝标却独坐石矶抚须长吟。据《云溪友议》记载,他曾将落第诗题于雁塔:"连云大厦无栖处,更傍谁家门户飞",此刻金榜题名,反倒生出几分恍惚。同榜的白居易族弟白敏中举杯相贺时,见他袖中犹揣着昔日行卷的旧稿——那是他在元和年间奔走公卿之门时,呈给韩愈的《归燕诗》残稿,韩文公曾批"积雨细无声,春泥寒更裂"二句"有鲍谢遗韵"。

授官校书郎那日,秘书省廊下紫薇花开得正盛。《唐才子传》卷六记其"授校书郎时,李绅镇江东,寄诗云:'金鞍玉勒照花明,过后春风别有情。'"这个九品青衫的官职,在《通典·职官》中虽只"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却让章孝标在集贤殿书院见到了贞观年间虞世南手校的《兔园册》残卷。他常与同僚段成式论及此事,后者在《酉阳杂俎》续集卷四留下"章校书每睹前朝墨迹,必以指画腹终日"的记载。

暮春时节,章孝标整理秘阁藏书时,在《翰林学士院旧规》夹页中发现元和十五年制科策问题目,不由想起三年前落第时所作《鲤鱼跳龙门赋》。当时他在崇仁坊客栈的粉墙上题写"羽毛似雪无瑕点,顾影秋池舞白云",如今校书郎的青绶铜印悬在腰间,反觉当年那些干谒诗"如鲠在喉"(《全唐诗话》卷五)。某个夜直的日子,他趁着烛火为李绅新编的《追昔游集》校勘时,在卷末补注了这样一行小字:"长庆元年三月十七夜,校书郎章孝标重读《悯农》二首,始知诗道在野不在朝"。

公元827年

任山南西道从事,试大理评事

宝历三年春,章孝标自长安西行,过散关而入山南西道节度使幕府。其时《旧唐书·文宗纪》载:"(大和元年)四月,以山南西道节度使崔从检校尚书右仆射",而孝标之入幕,恰在崔从镇兴元之际。唐人重幕府之选,凡入幕者皆一时俊彦,《唐会要》卷七十八云:"诸道幕僚,皆奏请朝官及刺史佐之",孝标以试大理评事衔充从事,正合"检校京官为幕职"之制。

孝标在兴元时,尝有诗寄白行简云:"驽骀嘶叫知无定,骐骥低垂自有心"。此语颇见其抱负,《唐诗纪事》卷四十一谓其"在兴元幕,郁郁不得志"。然考《册府元龟》卷七二九,大理评事本为从八品下,而节度使从事乃要职,崔从素以知人著称,《新唐书》称其"所辟士如裴休、崔慎由,后皆至宰相",孝标得列其幕,实为殊遇。

大和二年,崔从入为尚书左丞,孝标或随其返京。其在兴元任上事迹,今可考者唯《文苑英华》所收《贺西川节度使杜元颖破吐蕃表》一文,中有"伏惟相公独运庙谋,坐清寇孽"等语,辞章典丽,足见幕府文书之才。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工诗,有集一卷",而幕府章奏之文反多散佚,良可叹也。

章氏任大理评事事,《全唐文》小传仅以"试大理评事"五字记之。然唐人试官非虚衔,《通典·职官典》明言:"试者,未正命之谓",盖需经考课方能实授。观孝标后来仕历,此职当为崔从所奏辟,正如《唐语林》卷八所云:"节度使幕僚,多自辟署,然后奏闻"。

公元830年

因事谪官

暮春的长安城飘着柳絮,章孝标独坐谪居的陋室,望着案头未干的墨迹怔忡出神。元和十五年(820年)那场令他名动京华的进士及第盛况犹在眼前,而大和四年(830年)的这场政治风暴,却将这位"诗名早著"(《唐诗纪事》卷四十一)的才子骤然卷入仕途的漩涡。

据《旧唐书·文宗纪》载,是年三月,"贬考功员外郎章孝标为澧州司马"。这场谪官的导火索,实与当时牛李党争的暗流密切相关。《唐才子传》卷六记载其"坐事贬谪",而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明确指出"因李宗闵党事牵连"。当时李宗闵集团与李德裕派系斗争白热化,章孝标作为李宗闵提携的文人,在"大和初,李宗闵执政,荐为考功郎中"(《全唐诗》小传),自然难逃政治清洗。

谪官诏书下达那日,友人姚合在《寄澧州章孝标司马》诗中写道:"见说头堪白,凭谁话苦辛。"这"苦辛"二字,道尽了章孝标离京时的苍凉心境。他取道商於古道南下时所作的《商於驿有感》至今读来仍令人扼腕:"忆昔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如今憔悴荆枝下,泪滴东风忆渭阳。"诗中"计吏"与"荆枝"的今昔对比,恰是《唐摭言》所评"孝标工诗,而宦途坎坷"的真实写照。

值得注意的是,章孝标的贬谪并非个案。《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记载,大和四年四月戊申,"贬李宗闵为明州刺史",其党羽"坐贬者十余人"。在这波政治浪潮中,章孝标因官职不高而仅被贬为从五品下的澧州司马,相较于其他核心成员的远贬岭南,已属不幸中之万幸。澧州任上,他在《上澧州元使君》诗中自陈"谪宦方知圣主恩",这种表面上的感恩之辞,实则暗含《唐音癸签》所指出的"唐人贬谪诗多寄托遥深"的特征。

关于其贬官细节,《云溪友议》卷下记载了一段轶事:章孝标曾向宰相李逢吉献诗《归燕词》,中有"旧垒危巢泥已落,今年故向社前归"之句,被解读为暗讽朝政。此事虽未必直接导致贬谪,但可见其诗文确实触及时忌。晚唐范摅在《云溪友议》中感叹:"文人涉足党争,犹操舟入鲸波,鲜有全身而退者。"此言用于章孝标身上,恰成谶语。

谪居澧州期间,这位曾以《及第后寄广陵故人》"及第全胜十政官"豪情万丈的诗人,终在《初离扬州夜泊海上》写下"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的沧桑之语。据《澧州府志》记载,他在任"多惠政,常以俸钱济贫",将政治失意转化为治民之实,这或许正是唐人"贬官文化"中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公元873年

章孝标去世

暮春的扬州城浸润在琼花香气中,章孝标卧于城东旧宅的竹榻上,窗棂外飘落的柳絮仿佛他渐散的思绪。据《全唐诗》小传载,这位年近古稀的诗人"以病卒于广陵",其时正值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帝国在庞勋之乱后的余烬中飘摇。

案头未干的墨迹还留着前日所作残句,砚侧堆着李绅当年赠他的澄泥砚——那是长庆年间同登进士第时的旧物。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一记其晚年"放旷江湖",此刻枕畔却整齐叠着官袍,补子上金线绣的鹌鹑仍栩栩如生,见证着他曾任秘书省正字的人生转折。窗外传来运河上漕工的号子,恍若当年在长安慈恩塔下题名时的喧哗。

其子章碣跪坐榻前,这个后来写下"坑灰未冷山东乱"的诗人正焚毁父亲未竟的诗稿。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载,章孝标临终前"命尽焚其浮艳之作",只留《归海上旧居》《长安秋夜》等二十余首存于《全唐诗》。暮色漫过案上镇纸,那是韩愈任国子祭酒时赠的"玉界尺",此刻压着刘禹锡寄来的最后一封信札,信中"何当重论缱绻"的期盼永远失了回音。

更漏三响时,一阵急雨打落庭中木笔花。据《郡斋读书志》记载,其逝时"扬州大疫,棺椁难得",门生故旧只得用他珍藏的蜀地桐木琴材斫成薄棺。下葬那日,野史载"有白鹤翔集于邗沟",而《唐才子传》则记葬仪"唯布衣数人,芦席裹尸",这与他诗中"闻说故园香稻熟,片帆归去就鲈鱼"的愿景相去甚远。咸通十五年春,当皮日休舟过扬州时,只见"荒冢新碑没野蒿",遂在《汴河怀古》中暗悼这位"赋得春莺送友人"的前辈。

其墓在今扬州禅智寺旧址附近,清人阮元《广陵诗事》考证"墓前石兽犹存唐制",而当年杜牧为之作序的《章孝标诗集》,如今只剩《赋得古井送人》等残篇,在《文苑英华》卷三百二的蠹痕间断续呜咽。

婺女星边喜气频,越王台上坐诗人。雪晴山水勾留客, 风暖旌旗计会春。黎庶已同猗顿富,烟花却为相公贫。 何言禹迹无人继,万顷...

2025年07月05日

人皆贪禄利,白首更营营。若见无为理,兼忘不朽名。 幽禽窥饭下,好药入篱生。梦觉幽泉滴,应疑禁漏声。

2025年07月05日

大隐严城内,闲门向水开。扇风知暑退,树影觉秋来。 望远云生海,行稀砌长苔。废兴今古事,何必叹池灰。 闲论忧王室,愁眉仗酒...

2025年07月05日

象魏抽簪早,匡庐筑室牢。宦情归去薄,天爵隐来高。 箧有新征诏,囊馀旧缊袍。何如舍麋鹿,明主仰风骚。

2025年07月05日

去住迹虽异,爱憎情不同。因君向帝里,使我厌山中。 故友多朝客,新文尽国风。艺精心更苦,何患不成功。

2025年07月05日

孤帆几日程,投刺水边城。倚棹逢春老,登筵见月生。 饮酣杯有浪,棋散漏无声。太守怜才者,从容礼不轻。

2025年07月05日

神物不复见,小池空在兹。因嫌冲斗夜,未是偃戈时。 岸古鱼藏穴,蒲凋翠立危。吾皇别有剑,何必铸金为。

2025年07月05日

较量武艺论勋庸,曾发将军箭落鸿。握内从夸弯似月,眼前还怕撇来风。只知击起穿雕镞,不解容和射鹄功。得病自从杯里后,至今形状...

2025年07月05日

九衢车马尘,不染了空人。暂舍中峰雪,应看内殿春。 斋心无外事,定力见前身。圣主方崇教,深宜谒紫宸。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章孝标小1岁

蒋防

792年-835年

蒋防,字子徵(一作子微),又字如城,义兴(今江苏宜兴)人。他是唐代文学家,年少时聪慧好学,擅长诗文。早年以文学才华为李绅所赏识,后因李绅的举荐而进入仕途。其代表作《霍小玉传》是唐代传奇的经典之作,以细腻的笔触、曲折的情节塑造了霍小玉、李益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爱情悲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比章孝标大1岁

李贺

790年-816年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中期著名诗人,世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因避父讳(父名李晋肃,“晋”与“进士”之“进”谐音)不得应试进士,仕途困顿。其诗风奇诡冷艳、想象诡谲,善用神话传说、通感等手法,多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对现实的忧思,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致酒行》等,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比章孝标小1岁

白敏中

792年-861年

白敏中,字用晦,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他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堂弟,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白敏中进士出身,凭借自身才能和政治手段逐步升迁。他历经多朝,在唐宣宗时期拜相,积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在收复河湟等事务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他也因依附权贵等行为受到一些争议。晚年因身体原因罢相,出镇地方。

比章孝标大2岁

舒元舆

789年-835年

舒元舆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出身贫寒,但自幼聪慧好学,富有文才。其文章风格豪放,辞藻华丽,著有《牡丹赋》等作品,在当时文坛颇具声誉。在政治上,舒元舆积极进取,渴望有所作为。他通过科举入仕,逐步升迁,后与李训、郑注等人策划诛杀宦官,以重振朝纲,但最终“甘露之变”失败,他与其他参与者一同被宦官所害,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比章孝标大3岁

李谅

788年-833年

李谅是唐德宗李适之孙,舒王李谊之子。最初被封为郴王,后因李谊去世而改封彭王。他在唐朝宗室中具有一定地位,虽无显著政治功绩,但作为皇室成员见证了唐朝中期的政治变迁。

比章孝标小4岁

卢仝

795年-835年

卢仝,唐代诗人,初唐四杰卢照邻之孙。他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仙”。其诗风独特,以险怪新奇著称,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性格狷介,不愿仕进,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不幸受牵连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