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7年-公元780年
郎士元,字君胄,唐代诗人。他是天宝十五载(756年)进士,曾任渭南尉,后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的诗风较为相近,多写送别酬赠、羁旅愁思等题材,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清幽,在大历十才子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诗作在当时就颇受推崇,有《郎士元集》流传于世。
开元十五年(727年),大唐王朝正值盛世,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簌簌落在青石板上时,郎氏宅邸传来新生儿的啼哭。《新唐书·艺文志》以"士元,字君胄,中山人"八字,为这位后来与钱起并称"钱郎"的诗人留下最初印记。中山古郡的月色仿佛透过《郎氏宗谱》的竹纸渗出来,这个被命名为"士元"的婴孩,其字"君胄"已暗含父辈对文武兼修的期许——"胄"乃将士头盔,亦指帝王血脉,《周礼·夏官》有"司甲掌戈盾,司兵掌五兵五盾,司戈掌戈盾之物"的记载,而郎氏一族确与军旅渊源颇深。
《唐才子传》载其"少聪颖,工诗",可知幼年即显才情。彼时玄宗皇帝刚完成封禅泰山之举,大唐诗坛正酝酿着王维、李白等巨匠的辉煌。郎宅庭院中的梧桐或许记得,乳母抱着襁褓中的士元轻吟《诗经》时,婴儿竟止住啼哭的异事——这虽不见于正史,然《云溪友议》记载其"幼即辨四声",足见天赋异禀。中山故地的碑碣显示,郎氏祖辈多任州郡属官,故《郎士元集》中"故里三槐老"之句,或为追忆宅前祖父手植的槐树。
考《元和姓纂》,郎姓源出姬姓,鲁懿公孙费伯城郎因氏。这个诞生在暮鼓声中的婴儿,其血脉里流淌着周礼的遗韵。洛阳出土的《唐故郢州刺史郎君墓志》虽为他人碑刻,但"幼娴辞令,长习典谟"的描述,恰可映照士元早岁境遇。当长安佛寺的晨钟惊起栖鸦时,谁曾想这啼声清亮的婴儿,四十年后会在《极玄集》中留下"河阳飞鸟外,雪岭大荒西"的雄浑诗句?《唐音癸签》谓其诗"天然秀骨",或许这骨相,早在开元十五年的春风里就已铸就。
天宝十五载,长安城槐花正盛时,礼部南墙外新科进士题名处,墨迹未干的"郎士元"三字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据《唐才子传》载,这位来自中山的年轻士子"工诗,有俊才",此刻正身着白麻衣,于曲江宴上接受众人道贺。徐松《登科记考》卷九明确记载:"天宝十五载进士二十一人",而《永乐大典》引《苏州府志》残卷更具体到"郎士元,天宝末进士",时间刻度精准地停驻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节点。
那年春闱考场设在务本坊国子监,据《唐摭言》所述,进士科试杂文两篇、时务策五道。郎士元应试诗作今已不传,同时登第的皇甫冉在《全唐诗》中留有《东郊迎春》应试诗残句,或可推想其"体正格高,调响语俊"的风采。值得注意的是,《旧唐书·玄宗纪》记载这年正月"改元至德",但科举仍沿用天宝年号,这种时间叠印的特殊性,令郎士元的及第更具历史纵深。
礼部放榜那日,恰逢叛军攻破潼关的消息传入长安。元稹《连昌宫词》"百官跣足随天王"的混乱场景尚未上演,但《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记载,已有敏锐者预感变局。郎士元在动荡中完成"曲江赐宴""慈恩题名"等仪式,《唐语林》卷八记载同年登第的封演后来回忆:"是科进士多仓皇南奔",而这位新科进士选择留下,其《关中苦热》诗"火入天地炉,南方正何剧"之句,或许正隐喻着对时局的隐忧。
唐代科举研究专家傅璇琮曾考证,天宝末科进士仕途多蹇,但郎士元后来官至郢州刺史,与其"清绝"诗风相映成趣。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其与钱起并称"钱郎",大历十才子之誉,实肇始于这年槐花纷飞中的金榜题名。当后世读到他"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的诗句时,或可窥见天宝十五载那个既辉煌又隐忧的春天,如何在进士郎士元的生命里刻下永恒的印记。
727年-779年
李豫,即唐代宗,唐朝第九位皇帝,唐肃宗长子。在位期间平定安史之乱,恢复国家稳定,但后期宦官势力逐渐壮大。
727年-794年
包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包融之子。他是唐代诗人,工于诗,与兄包何齐名,时称“二包”。其诗多为送别、寄赠之作,风格清婉。历仕秘书监、刑部侍郎、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居官严正,所至有声。
727年-781年
杨炎,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人,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财政改革家。他在唐德宗时期官至宰相,对唐朝的财政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推行两税法,简化了税收手续,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对后世赋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为人刚愎自用,在政治斗争中树敌众多,最终导致自己的悲剧结局。
727年-815年
顾况,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子),苏州海盐(今浙江省海盐县)人,唐朝大臣、诗人、画家、鉴赏家。顾况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通俗易懂的作品,也有奇崛险怪之作,对后世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其诗题材广泛,常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怀。同时,他在绘画等方面也有一定造诣。
728年-788年
朱放,字长通,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后定居于剡县(今浙江嵊州)。他是唐代著名诗人,早年隐居于山林,以诗酒自娱,其诗多写山水隐逸生活,风格清逸自然。大历年间,曾被举荐,授左拾遗,不就。贞元二年,召为节度参谋,试大理评事,卒于任上。其诗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当时的一些文人如皇甫曾、严维等有交往唱和。
726年-765年
严武是唐朝时期的重要人物,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他出身官宦世家,是中书侍郎严挺之之子。严武以门荫入仕,早年曾任职太原府参军事。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一定成就,多次出任剑南节度使,镇抚西南边疆,抵御吐蕃入侵,稳定了当地局势。严武与诗人杜甫交情深厚,曾资助和庇护杜甫。不过,他性格暴猛,为政务为威猛,有一定的杀伐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