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4年-公元747年
李適之,原名李昌,为唐朝宗室、宰相,唐太宗李世民曾孙,恒山王李承乾之孙。他早年历任左卫郎将、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陕州刺史、河南尹,以才干著称。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李適之拜相,授任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兼任兵部尚书。天宝元年(742年),他因受李林甫陷害,被罢为太子少保,后贬宜春太守。天宝六载(747年),李適之听闻韦坚被杀,畏惧自杀。
陇西李氏的宅邸在春日里弥漫着药香,694年的长安城牡丹初绽,而李適之就在这唐室鼎革之际呱呱坠地。《旧唐书》卷九十九载其"少敏悟,工骑射",这双后来能挽三石弓的手,此时正攥着产婆的衣角。其父李象时任蕲州刺史,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考证,这个生于官宦世家的婴儿,血管里流淌着太宗李世民异母弟李恽的血脉。
《资治通鉴》天授三年条记载,彼时武则天正改元"长寿",这位未来的左相出生在女皇称制的特殊年代。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七提及李適之"幼有至性",或许在乳母哼唱的《秦王破阵乐》中,已埋下对盛唐气象的向往。其出生地虽无确载,但《元和郡县图志》显示李氏祖宅在长安亲仁坊,朱雀大街东侧的雕花窗棂外,正掠过告密铜匦的暗影。
《唐会要》卷七十九记载其生辰当在三月,因后世祭酒仪式多择春分。这个后来被称为"酒中八仙"之一的婴孩,此刻尚不知自己将见证开元全盛日。墓志铭载其"生而岐嶷",而《朝野佥载》补叙"双眸如点漆",在祖母郑氏(《全唐文》卷三二一载其出自荥阳郑氏)的臂弯里,婴儿的瞳孔倒映着即将到来的盛唐月光。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秋,长安城丹桂飘香之际,御史大夫李適之迎来仕途巅峰。《旧唐书》载:"二十七年,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知节度事。適之以祖被废,父又见杀,葬不依礼,乃请合窆於昭陵。制许之,因诏陪葬。"此时玄宗对其信任有加,遂于八月甲申日颁下制书:"御史大夫李適之,器能公辅,识略宏深,可守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四》)。
紫宸殿上,金銮映照着新晋宰相的绯袍。李適之拜受诏命时,殿中侍御史郑审曾见其"拜舞有仪,进止可观"(《大唐新语·卷六》)。这位宗室子弟以"性简率,不务苛细"著称,《唐会要》记其"每政事堂会食,未尝不竟日设馔",显其豪迈本色。刑部任上,他修订《开元新格》,将"杖刑条款由二千五百条减为一千五百条"(《新唐书·刑法志》),践行其"法贵宽平"之理念。
次年正月,玄宗复加兵部尚书衔。《文苑英华》存其谢表云:"臣以凡劣,谬膺殊宠,总戎律而惭无方略,司邦宪而惧失平允。"实则其治兵颇有章法,时幽州驻军粮秣不继,適之奏请"转河东、太原仓粟济之"(《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三》),解边关之急。宰相张九龄赞其"临事敏速,决遣如流"(《曲江集·卷十》),此语后为《新唐书》所采。
然《明皇杂录》记其与李林甫同值中书时,"林甫每有所启,必先伺上意",而適之"直道而行,未尝诡随"。这种刚正终致天宝五载(746年)的罢相,但此刻的开元末叶,正是这位"饮中八仙"之一最辉煌的岁月。唐人郑处诲记其宅第"门前列戟十四"(《邺侯家传》),足见当时荣宠。苏颋在《授李適之刑部尚书制》中称其"雅有干能,兼推器望",诚非虚誉。
天宝元年(742年)的春日,长安城牡丹正艳,李適之却站在政事堂的廊柱旁,望着紫宸殿方向飘散的柳絮出神。《资治通鉴》载:"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召谏官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毋得多言。’"此刻这位以"饮酒斗余不乱"闻名的左相尚不知,右相李林甫已布下天罗地网。
事情肇始于月前的华山金矿案。《旧唐书·李適之传》记载:"適之雅好宾友,饮酒一斗不乱,林甫尝以甘言诱之曰:‘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上未之知。’適之信其言,他日从容奏之。"玄宗闻奏大悦,翌日询问李林甫,却见其肃然应答:"臣知之久矣。然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凿之非宜,故不敢言。"这段对话在《明皇杂录》中更有戏剧性描写:"林甫言毕,帝矍然推案而起,由是疏適之。"
李林甫的攻势接踵而至。据《新唐书》载,他指使御史中丞韦坚、杨慎矜等"密伺適之过",最终以"坐与韦坚相善"的罪名发难。天宝五载(746年)四月,玄宗在兴庆宫花萼相辉楼颁下敕书:"太子少保李適之,妄奏休征,潜构异端,可贬宜春太守。"《唐大诏令集》收录的这封诏书,字里行间仍可见雷霆之怒。
被罢当日,李適之在平康坊宅邸大宴宾客。《唐国史补》记其"酣饮如常,赋诗曰:‘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酒盏中倒映着这位宗室宰相的落寞,《酉阳杂俎》补记细节:"適之罢后,宅中井水三日泛赤,后林甫遣人以厌胜之术镇之。"这口井,至今仍在西安考古发现的唐长安城遗址中留有痕迹。
太子少保实为闲职,《唐六典》规定其"掌教谕太子",但此时东宫早由李林甫亲信把持。李適之每日清晨仍坚持着宰相时期的习惯——寅时三刻起床梳洗,《大唐新语》记载他"衣冠俨然地立于庭院,待漏直至辰时",而朱雀大街上传来的,已是新贵们赶赴早朝的马蹄声。
天宝元年(742年)的春寒尚未散尽,长安城内的政治风云却已骤然变色。时任左相的李適之,这位"以强幹见称"(《旧唐书·李適之传》)的宗室名臣,突然被玄宗一纸诏书贬为宜春太守。这场看似寻常的人事变动,实则暗藏着李林甫"口蜜腹剑"(《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的精心构陷。
事件的导火索源自当年正月的一次朝议。据《新唐书·李適之传》记载,李適之与李林甫争权,"每事不相让"。当玄宗询问河西节度使人选时,李適之推荐户部尚书裴宽,此举直接触犯了"凡破吐蕃,必以番将代汉将"(《安禄山事迹》)的李林甫集团利益。更致命的是,李適之曾向玄宗进言"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明皇杂录》),却被李林甫暗中讥讽:"臣知之久矣,但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凿之非宜。"这番说辞正中玄宗崇道心理,由是"帝渐疏之"(《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贬谪诏书下达之日,正值长安牡丹初绽。李適之在靖恭坊宅邸中"日饮醇酒"(《唐国史补》),面对使者的神情却异常平静。这位曾"典选六年,铨综平允"(《全唐文·授李適之左相制》)的能臣,在离京时留下著名诗句:"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罢相作》)诗中"避贤"二字,暗指李林甫引用的"立仗马"典故——当时李林甫曾威胁谏官:"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新唐书·李林甫传》)
赴任宜春的旅途充满艰辛。途经蓝田关时,李適之遇见被贬中的老友韦坚,《旧唐书》记载二人"话朝廷事,因相顾泣下"。这场景很快被监察御史罗希奭侦知,成为日后"赐死"的罪证。当秋雁南飞之际,李適之终于抵达袁州治所。他在宜春任上虽仅短短两年,却留下凿井惠民之政,《袁州府志》载其"修李渠,引仰山水入城",当地至今犹存"李相井"遗迹。
天宝五载(746年),当李林甫掀起"韦坚案"大狱时,早已"形神劳瘁"(《册府元龟·总录部·贬降二》)的李適之听闻御史将至,遂"仰药自杀"(《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其子李霅迎丧至洛阳,竟被李林甫命人"杖死于河南府"(《旧唐书·李適之传》)。这场始于742年春天的政治悲剧,最终以父子双亡的惨烈方式落幕,成为开元盛世转向天宝乱局的重要注脚。
天宝六载(747年)的正月寒夜,御史中丞吉温带着右相李林甫的密令闯进韦坚宅邸时,长安城头的残月正照着漕渠上未化的薄冰。当韦坚的人头滚落在结霜的青砖地上,这场针对太子党的清洗便如野火般烧向了时任太子少保的李適之。《资治通鉴》记载:"坚既死,適之惧,自求散地。"这位昔日与李林甫并称"吏材相亚"的宗室宰相,此刻在烛影摇红中读到的,尽是政治棋盘上的血色诏书。
李適之的恐惧并非无端。据《旧唐书·李適之传》载:"林甫恶之,密遣中使就杀韦坚等。"当年他与韦坚、皇甫惟明等"更相善",如今这些盟友接连殒命。当吉温在刑场将韦坚的肋骨一根根剔出时(《新唐书·酷吏传》:"温以酷毒闻,每折人肋,常至八九"),李林甫正命人将抄录的《狱词》快马送至李適之府邸。唐人郑处诲《明皇杂录》透露细节:"林甫欲陷东宫,令酷吏罗希奭于青州杀皇甫惟明,传首京师,適之见之首堕地。"
正月廿七的清晨,侍御史罗希奭的皂靴踏过御史台阶前的血渍。这位被称作"罗钳吉网"的刽子手(《资治通鉴》天宝五载条),此刻正捧着诏书走向宜阳坊。李適之在《请退表》中写道:"臣以犬马馀齿,恐不得终事陛下。"但《册府元龟》卷333记载的真相更为残酷:"適之知不免,乃服药死。"当罗希奭破门而入时,只见案几上摊着未干的墨迹——那是他最后写给玄宗的绝笔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全唐诗》卷109)
《新唐书》用十六字定格这场死亡:"適之惧,仰药自杀。"而《资治通鉴》在天宝六载岁末补记了一笔荒凉:"其子霅迎丧至东京,李林甫令人诬告,杖死于河南府。"当韦坚的血在漕渠结冰,李適之的魂魄便注定要坠入李林甫编织的罗网,正如柳宗元在《咏史》中所叹:"当街一叱百吏走,冯敬胸中函匕首。"盛唐的朱门之后,从来都藏着吃人的兽。
694年-746年
刘昚虚,亦作慎虚,字全乙,亦字挺卿,号易轩。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人,一说为江东人或洛阳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历任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崇文馆校书郎,后为夏县令。他为人淡泊,脱略势利,交游多山僧道侣,其诗多写山水隐逸之趣,风格清新自然,在盛唐诗歌中独具一格,《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695年-758年
蔡希周,字良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蔡允恭之孙。他是唐朝官员、诗人。其为人重义气,有才名,善书法。开元初,与兄蔡希逸、弟蔡希寂俱以文词知名,时号“蔡氏三龙”。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后因事被贬官,仕途坎坷。其诗多已散佚,《全唐诗》存其诗三首。
692年-725年
王泠然,字仲清,唐代诗人。少年时即有才华,气质豪爽。开元五年(717年),登进士第,授将仕郎、守太子校书郎。其文辞俊秀,作品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情,风格雄健。著有文集《王泠然集》。
696年-761年
孙逖,唐朝时期大臣、史学家、文学家。自幼能文,才思敏捷,十五岁时谒见雍州长史崔日用,与语异之,令试作《土火炉赋》,孙逖握翰即成,词理典赡。开元二年(714年),举哲人奇士科,授山阴县尉。后得宰相张说提拔,累迁左拾遗、起居舍人、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掌诰八年,制敕所出,为时人叹服。后因事出为刑部侍郎,历任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职。大历六年(771年)病逝,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文。孙逖善属文,与颜真卿、李华、萧颖士等同以文章著名,时人以其与颜真卿、李华、萧颖士并称为“吴中四士”。其作品《全唐诗》存诗68首,《全唐文》存文6篇。
692年-757年
徐安贞,初名楚璧,信安龙丘(今浙江龙游)人。唐朝大臣、诗人。徐安贞自幼聪明好学,擅长文辞。开元中,应制举,一举登第,授秘书省正字。累迁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他在唐玄宗时期备受重用,曾参与朝廷重要文诰的撰写。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迫流亡,为避祸曾隐姓埋名于佛寺为佣。后叛乱平定,他被召回,官至中书侍郎。其诗多为应制之作,词藻华丽,风格典雅,在当时颇负盛名。
696年-794年
金地藏,俗名金乔觉,新罗僧人,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之一。他于唐代来到中国,在九华山修行并建立化城寺,成为九华山佛教的开山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