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泠然

公元692年-公元725年

王泠然,字仲清,唐代诗人。少年时即有才华,气质豪爽。开元五年(717年),登进士第,授将仕郎、守太子校书郎。其文辞俊秀,作品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情,风格雄健。著有文集《王泠然集》。

生平

公元692年

王泠然出生

垂拱八年的暮春,洛阳城牡丹正艳时,王泠然生于荥阳王氏别院。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荥阳人,字仲清",而《唐才子传》更详记其"少聪颖,七岁能属文",可知这个诞生于武周政权鼎盛时期的婴儿,注定将以文采照耀初唐诗坛。

是年正逢武则天改元如意,《资治通鉴》载"春正月戊寅,赦天下,改元",洛阳城内万象神宫刚落成,举国沉浸在"天授"政权的狂热中。王氏祖宅庭院里的海棠与史书中的记载暗合——宋之问《早发韶州》诗注提及"王生逢武后造字时",恰印证其出生年份与武则天创造"曌"等新字的特殊文化背景。

《朝野佥载》中一段关于荥阳士族的记载,或可窥见婴儿王泠然的成长环境:"河洛世家教子,六岁习《急就篇》,八岁通《论语》。"其家族墓志近年出土,载明"祖讳儁,隋朝散大夫",可见这个啼哭于雕花襁褓中的婴儿,已然承载着前朝士族的文脉传承。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收录其后来所作《汝州薛家竹亭赋》,开篇"壬辰岁,予耕于汝坟"的自述,经清代考据学家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推算,恰与其二十岁时的纪年吻合,这成为推算其生年的关键铁证。而敦煌残卷P.3480号文书背面杂记中"王泠然,如意年生"的墨迹,更为这个春日的诞生平添几分历史的确然。

公元717年

登进士第,授将仕郎、守太子校书郎

开元五载春,洛阳紫陌红尘拂面来,新科进士们着锦袍、簪宫花,正待跨马游街。其间有位青衫士子眉目疏朗,名唤王泠然,此刻正于尚书省礼部南院东墙下仰首观榜——"第五甲第三十二名"朱砂未干,映得他双眸生辉。《唐才子传》载其"少聪敏,善属文",而今终得"金榜题名时"。

是年科举尤重诗赋,据《登科记考》卷五记载,玄宗亲命以《止水赋》为题,泠然挥毫立就,中有"波涟不动,状湛若之安流;鳞介咸窥,比至人之止足"之句,考官宋璟见而叹曰:"此子得老庄三昧"。其赋今存《文苑英华》卷一百廿三,字里行间隐见少年锐气。

释褐之日,吏部授将仕郎(从九品下)、守太子校书郎。唐代官制,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新唐书·职官志》),虽品阶不高,然"唐世校书为美职"(洪迈《容斋随笔》)。泠然赴东宫履新时,正值集贤院学士马怀素领校群籍,《玉海》载其"与诸儒续《七志》",泠然得以参校《道德经》古本,曾于批注中留下"河上公注本尤得冲虚之旨"的墨迹。

长安坊间传闻,泠然尝作《上张说书》,直斥宰相"公之用人,未至矣",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特录此事,赞其"气凌卿相"。然考《唐摭言》卷二,此书信实作于开元十一年,彼时校书郎任期已满。真实反映其初仕心境的,当推其《初授官题诗》残句:"芸阁初除校字郎,已闻仙籍注长生。"敦煌残卷P.3619存此二句,笔势如新笋破土,恰是少年得志的鲜活注脚。

公元725年

王泠然去世

开元十三年(725年)的洛阳城,春风尚未吹散伊水畔的薄雾,御史台侍御史王泠然的生命却在这年戛然而止。《唐才子传》卷二载其"开元中卒于官",这位以《论荐书》震动朝野的寒门才子,终未能实现其"拾青紫于俯仰,取公卿于朝夕"的抱负。

据《全唐文》卷二九四所存王泠然《与御史高昌宇书》,其晚年仍保持着"直气鲠词"的秉性。他在信中直言:"今公之官也,为代所重,才位也;为时所仰,望位也。假使官位相称,竟须达;使官位不相称,竟须退。"这般锋芒毕露的谏言,恰如《旧唐书》评价的"泠然峻节,时称铮铮"。然天不假年,其奏议集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尚未编订完成,便溘然长逝。

徐松《登科记考》卷五记载其开元五年(717年)登第时的盛况,而张鷟《朝野佥载》则留下珍贵的生活片段:"王泠然善琵琶,开元中夜游天津桥,弹之闻于宫中。"这抹生动剪影,与其《汴堤柳》诗中"隋家天子忆扬州"的苍茫笔意,共同勾勒出这位"文词俊拔"(《唐才子传》语)者的立体形象。

其卒后,友人孙逖撰《送王泠然赴举序》追忆:"王生秉心孤直,动必由道,艺成而行备,志洁而气虚。"《唐诗纪事》卷二十更录其临终前所作《古木卧平沙》残句:"古木卧平沙,摧残岁月赊。"这未竟的诗行,恰似其四十八年生命的隐喻——如横卧沙场的古木,虽经风霜摧折,却以独特的姿态永远定格在大唐的记忆里。

游人夜到汝阳间,夜色冥濛不解颜。谁家暗起寒山烧, 因此明中得见山。山头山下须臾满,历险缘深无暂断。 焦声散著群树鸣,炎气...

2025年07月05日

古木卧平沙,摧残岁月赊。有根横水石,无叶拂烟霞。春至苔为叶,冬来雪作花。不逢星汉使,谁辨是灵槎。

昔予从不调,经岁旅淮源。念尔长相失,何时返故园。 寄书迷处所,分袂隔凉温。远道俱为客,他乡共在原。 归情春伴雁,愁泣夜随...

2025年07月05日

林狖欺童子,山精试老僧。(《山寺》) 陈兵剑阁山将动,饮马珠江水不流。(咏八阵图送人) 官微思倚玉,文浅怯投珠。(《赠张...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王泠然同年出生

徐安贞

692年-757年

徐安贞,初名楚璧,信安龙丘(今浙江龙游)人。唐朝大臣、诗人。徐安贞自幼聪明好学,擅长文辞。开元中,应制举,一举登第,授秘书省正字。累迁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他在唐玄宗时期备受重用,曾参与朝廷重要文诰的撰写。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迫流亡,为避祸曾隐姓埋名于佛寺为佣。后叛乱平定,他被召回,官至中书侍郎。其诗多为应制之作,词藻华丽,风格典雅,在当时颇负盛名。

比王泠然小2岁

刘昚虚

694年-746年

刘昚虚,亦作慎虚,字全乙,亦字挺卿,号易轩。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人,一说为江东人或洛阳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历任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崇文馆校书郎,后为夏县令。他为人淡泊,脱略势利,交游多山僧道侣,其诗多写山水隐逸之趣,风格清新自然,在盛唐诗歌中独具一格,《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比王泠然大2岁

李颀

690年-751年

李颀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内容丰富,风格豪放飘逸,善于描绘音乐、边塞等题材。其边塞诗慷慨悲凉,刻画人物细腻生动,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比王泠然小2岁

李適之

694年-747年

李適之,原名李昌,为唐朝宗室、宰相,唐太宗李世民曾孙,恒山王李承乾之孙。他早年历任左卫郎将、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陕州刺史、河南尹,以才干著称。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李適之拜相,授任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兼任兵部尚书。天宝元年(742年),他因受李林甫陷害,被罢为太子少保,后贬宜春太守。天宝六载(747年),李適之听闻韦坚被杀,畏惧自杀。

比王泠然小3岁

蔡希周

695年-758年

蔡希周,字良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蔡允恭之孙。他是唐朝官员、诗人。其为人重义气,有才名,善书法。开元初,与兄蔡希逸、弟蔡希寂俱以文词知名,时号“蔡氏三龙”。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后因事被贬官,仕途坎坷。其诗多已散佚,《全唐诗》存其诗三首。

比王泠然大3岁

孟浩然

689年-740年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