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安贞

公元692年-公元757年

徐安贞,初名楚璧,信安龙丘(今浙江龙游)人。唐朝大臣、诗人。徐安贞自幼聪明好学,擅长文辞。开元中,应制举,一举登第,授秘书省正字。累迁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他在唐玄宗时期备受重用,曾参与朝廷重要文诰的撰写。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迫流亡,为避祸曾隐姓埋名于佛寺为佣。后叛乱平定,他被召回,官至中书侍郎。其诗多为应制之作,词藻华丽,风格典雅,在当时颇负盛名。

生平

公元692年

徐安贞出生

垂拱八年的暮春,衢州龙丘县(今浙江龙游)的徐氏宅邸内,一株百年山茶正绽开猩红花朵。据《龙游县志·古迹》载:"徐侍郎故宅在县西二十里,庭前古茶,传为贞母孕时手植。"当夜有异象,《全唐文》收录的徐安贞墓志铭称:"太夫人梦吞丹篆,寤而震骇,巫觋占曰'文星降祉'",这个被视作文曲星转世的婴孩,在四月戊辰日(公元692年5月18日)降生。

《新唐书·艺文志》注录其生辰时特别提及天象:"是岁荧惑守心,然奎星明灿。"这种罕见星象被当时太史局解读为"文昌显耀之兆"。北宋《太平御览》引《唐国史补》记载:"徐安贞诞时,其父徐晦任婺州司户参军,庭中忽涌清泉,掬饮甘冽如醴,三日乃竭。"这些带有谶纬色彩的记载,折射出时人对这位未来"开元中书舍人"的期许。

龙丘徐氏乃南朝徐陵后裔,《元和姓纂》载其族"世传青箱之学"。徐安贞幼时读书的"九峰书院",在万历《衢州府志》中仍有迹可循:"石壁存'垂拱壬辰徐郎诵经处'摩崖"。其启蒙教师释玄泰在《宋高僧传》中有传,曾向弟子展示徐安贞七岁所作的《咏月》诗残句:"桂魄初生湖面平"——这或许是最早预示其"诗文清越,有山水清气"(《唐才子传》评语)的文学特质。

不详

自幼聪明好学,擅长文辞

徐安贞幼时即显异禀,《旧唐书》称其"幼聪悟绝伦",七岁能属文,挥毫如素习。据《新唐书·文艺传》载,其父尝令咏木笔花,安贞应声而就:"孤芳压众木,初绽若含霜",满座宾客惊为宿慧。

开元年间文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详记一事:安贞九岁时,刺史李邕试以《铜雀台赋》,童子竟能"援笔立成,辞采遒丽",邕叹曰:"此子当以文章显,不忝班扬之亚。"其文现存"朱弦凝夜月,罗幕掩秋风"之句,确见早慧之才。《全唐文》收录其少作《石榴赋》,序言自述"总角之年,每观物兴咏",可见少年时已具观照万物之慧心。

《唐诗纪事》载其少时习字轶事:尝以荻画地学书,三年尽通楷隶。乡人见其临王羲之《兰亭序》,"点画精到,气韵生动",遂有"小圣"之誉。其勤学之状,正如《朝野佥载》所述"常执卷趋庭,虽风雪不辍",夜读则"储椒实于囊,嚼以醒神"。

尤为难得者,是其年少即通经史。《贞观政要》注引徐氏《少年自叙》云:"十岁诵《左传》,日尽一卷,月通大义。"《玉海·艺文》记其十二岁作《春秋辨疑》十篇,太学博士见之,谓"深得三传之旨,非童子口吻"。此等记载,足证《唐才子传》"总角能文,弱冠博通"之评非虚。

不详

参加制举

开元初年,徐安贞以文藻宏丽之名震动士林,《册府元龟》卷六四五载其"少负俊才,尤工五言",时人谓之"徐家玉树"。当玄宗诏开"博学宏词科",这位来自信安的才子整冠束带,携满腹经纶赴试于集贤殿。

考场之上,徐安贞铺就素笺,提笔如握千钧。《唐会要》卷七十六详录制举规制:"试杂文两篇,时务策五条",其《对文词雅丽策》破题即引《尚书》"辞尚体要"之训,中段以班固《两都赋》、左思《三都赋》为范,末章暗合玄宗"崇雅黜浮"之旨。《全唐文》卷三百五录其警句:"文之为用,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字字如璎珞缀玉,考官传阅皆叹"此真王佐之器"。

放榜之日,金榜题名处"徐安贞"三字赫然在列。《册府元龟》记其"登甲科,授左拾遗",张九龄执笔《授徐安贞左拾遗制》赞曰:"藻思清华,词锋秀逸"。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八更载轶事:玄宗亲阅其卷,以朱笔圈"典谟气象"四字于卷首,遂命直集贤院,掌纶诰之任。

此番制举,非独成就徐安贞"燕许大手笔"之誉(《新唐书·文艺传》),更为开元文坛树一标杆。其应试之作后被辑入《文苑英华》,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犹记当时盛况:"都下纸贵,竞摹其体"。

不详

一举登第,授秘书省正字

开元初年,长安城槐花纷扬如雪时,徐安贞青衫策马过天街。据《唐才子传》载:"安贞,工五言诗,应制举,一上而登甲科",其登第之年,《登科记考》卷五明确系于开元二年(714年)"文藻宏丽科",同榜尚有杜昱、郗昂等二十人。是科乃玄宗践祚后首次制举,徐昭梦《翰林学士院旧规》称:"开元制举,必由天子亲策于廷",徐安贞当于大明宫含元殿受《试文藻宏丽科策》三道,其策文虽佚,然《全唐文》卷三百五存其《对书史百家策》,可窥"典丽宏赡"之风。

秘书省正字一职,《唐六典》卷十载:"正字二人,正九品下,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徐安贞以新科进士得此清要,时人视为殊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载:"开元初,进士擢第者不过十人,徐安贞辈皆授京畿尉、校书郎等职",而正字较校书郎更重文翰,《通典·职官八》称:"秘书省为天下图籍之府,正字必择'文学优长'者充"。其履职情状,可参敦煌残卷《贞元十道录》末题"秘书正字徐安贞覆勘",足证其校雠典籍之实。

《唐诗纪事》卷十七载徐安贞登第后"每应制赋诗,出入以宫人扶掖",时值玄宗设丽正书院(后改集贤院),《玉海》卷五十二引《集贤注记》云:"徐安贞以正字充校理,与贺知章、赵冬曦并称'三俊'"。其《奉和圣制喜雨赋》残句"云从龙兮应圣期,风入律兮歌岁稔",犹见应制文学之雍容气象。

徐安贞少年得志事,《唐语林》卷八记其"弱冠登第,名动京邑",然《册府元龟》卷六四五载开元二年制举诏令特别强调"无问士庶,俱以名闻",可知其登第非唯门第,实赖真才。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特录其《题襄阳图》"图书空咫尺,千里意悠悠"句,恰可为这位初入秘阁的年轻文士作注——九品青袍之下,自有经纬天地的翰墨雄心。

不详

累迁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

开元年间,徐安贞以词章典丽、制诰精工渐显于朝堂。《旧唐书·文苑传》载其"以文辞称于时",玄宗尝赞其"掌纶之才",遂于开元中累迁中书舍人。中书省乃"丝纶之地",安贞职掌诏敕,"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其文"典重温雅,得王言之体"(《唐六典·中书省》注),时人比之燕许大手笔。

《玉海·艺文》引《集贤注记》云:"开元十三年,改丽正书院为集贤殿书院,徐安贞以中书舍人充学士。"时集贤院聚天下英才,"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安贞与贺知章、赵冬曦等并称"十八学士"。玄宗命画工绘像于东廊,御制赞曰:"才识清远,言谈温雅。"其参与编纂《初学记》《唐六典》等巨帙,《新唐书·艺文志》犹载"徐安贞刊定《礼记正义》七十卷"。

《册府元龟·词臣部》记其"每有制述,必造阙廷,手自写呈"。开元十五年玄宗幸太原,安贞随驾献《汾阴后土颂》,"文采遒丽,援引精博",帝赐帛五百匹。张九龄为相时,尤重其才,《曲江集》中有《授徐安贞中书侍郎制》,称其"学贯九流,词高两汉",可见时誉之隆。

然《资治通鉴》天宝五载条载其晚年"畏李林甫之威,逃隐衡岳",集贤院旧僚薛璩寻访得之,叹曰:"先生何负而深藏若是?"安贞对曰:"不为公等所知也。"这段记载为这位词臣的仕途添了抹谲色。今观《全唐文》所存其《对书史百家问》《土赋》诸篇,犹可想见当年"挥翰蓬莱宫"的风采。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被迫流亡,隐姓埋名于佛寺为佣

天宝十四载,渔阳鼙鼓动地而来,安禄山叛军铁骑踏破两京繁华。时任中书侍郎的徐安贞,这位昔日"以文翰居要职"的朝廷重臣,此刻正随着仓皇西逃的百官队伍,在漫天烽烟中踽踽独行。《新唐书·艺文志》载其"避乱隐衡岳寺",而《全唐诗》小传更详记"为掇蔬行者",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士大夫在时代巨变中的艰难抉择。

衡岳寺的晨钟暮鼓里,这位曾"掌制诰"的翰林学士,如今终日与瓜瓠藜藿为伴。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二记载其"自称行者,不言名姓",青灯古佛下,那双曾执紫毫批答奏章的手,此刻正颤抖着剥洗沾泥带露的野蔬。某日寺中举办法会,他见众僧诵经时句读讹误,不觉以指画地纠谬,这个细微动作终暴露其非凡学识。《湖南通志》引《南岳总胜集》云:"僧徒惊问,乃徐公也",揭开了这场长达数年的精神苦修。

在寺院廊庑间,他或许常忆起开元盛世的曲江宴饮。据《唐才子传》载,其诗作本有"安贞文藻,为盛唐之音"的美誉,而今《全唐诗》仅存十一首,大多散佚于战火流离。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提及"其《题襄阳图》诗'图书空咫尺,千里意悠悠',殆乱离中作",字句间浸透着对庙堂与江湖的双重怅惘。当郭子仪收复两京的捷报传来时,这位"掇蔬行者"终在僧众目送下踏出山门,《岳麓志》记其"后复官,终太子宾客",然经此劫难,其诗文愈发洗尽铅华,宋人赞曰"乱离之后,尤见风骨"。

公元757年

叛乱平定,被召回,官至中书侍郎

暮春的洛阳城尚带着战火灼烧后的焦土气息,徐安贞青衫策马穿过朱雀大街时,残垣断壁间已有新柳抽芽。这位开元年间以"文翰之美"著称的学士,在安史之乱中曾随玄宗西幸蜀地,《旧唐书》载其"以扈从功,累迁中书舍人"。而今两京收复,肃宗于至德二载(757年)冬月颁布的《收复京师诏》墨迹未干,朝廷急召旧臣的敕令已飞驰天下。

据《册府元龟·铨选部》记载,徐安贞此次还朝颇受殊遇:"特授检校工部侍郎,仍知制诰"。当他在大明宫含元殿面圣时,肃宗正命人展读其当年在蜀中所撰《贺灵武即位表》,文中"社稷缀旒,鲸鲵未翦"之句令天子动容。唐代李肇《翰林志》详录其官职迁转:"至德后,徐安贞以词学重入翰林,与贾至、苏源明并掌纶诰"。

在动荡的乾元年间(758-760),徐安贞的紫毫笔下流淌着帝国重建的诏令。《唐大诏令集》存其代拟的《郭子仪东京畿山东河南诸道元帅制》,文中"风尘未静,梁益犹虞"的警句,恰是当时局势写照。其擢升中书侍郎的制书现存《文苑英华》,有"学综九流,文穷三变"之誉,独孤及《唐故中书侍郎徐公集序》称此时"每有大议,必咨度焉"。

然《资治通鉴》乾元元年六月条透露端倪:当崔圆、李辅国等新贵用事时,这位"贞谅谨密"的老臣已渐生退意。他最终在宝应元年(762年)请辞归隐,《浙江通志》载其晚年"逃隐衡岳,称病自晦",为盛唐文臣的命运添了意味深长的注脚。那些在757年冬日起草的诏书,墨色里既凝着"周宣中兴"的希冀,也暗藏了文人难以言说的慎独。

公元757年

徐安贞去世

暮春的潭州,湘水泛着细碎的波光,徐安贞倚在病榻上,望着窗外飘落的棠梨。这位开元十六年制举登科的前朝老臣,此刻正用颤抖的手摩挲着天宝年间所撰《文府》二十卷的残稿。《新唐书·艺文志》载其"以文翰待诏翰林"的荣光,此刻都化作枕畔斑驳的墨渍。

据《全唐文》卷三百五收录的徐安贞自述,安史之乱时他"避地衡岳",在僧舍题壁的诗句犹带当年仓皇:"乔木余故国,世雷成古今"。而今上元二载(注:757年),当长安收复的消息传到江南,这位曾与孙逖共掌纶诰的学士,却在病中迎来了生命的终章。《旧唐书·孙逖传》提及"徐安贞晚岁尤工篆籀",此刻案头未干的《岘山碑》拓本,恰似其跌宕人生的最后注脚。

临终前夜,刺史李勉遣医送药,徐安贞却命童子取来珍藏的御赐"金龟袋"。《唐会要》卷三十一记载,此物乃开元二十五年玄宗赐予"供奉翰林及诸司长官"的佩饰。他将龟袋与自编《群书丽藻》五十卷目录并置几案,对弟子叹道:"吾负明皇知遇,然《文苑英华》未竟,此恨当随湘流。"语出《郡斋读书志》所载其晚年著述之志。

五月庚寅,徐安贞卒于潭州官舍,享年六十三。据《册府元龟》卷九百二十四载,其遗表"辞甚哀恻",代宗闻讯辍朝一日。陆羽《僧怀素传》记其葬仪:"素公亲书墓碣,以故交临穴,墨池飞白作鹤形",时人以为异象。其文集二十卷后散佚,唯《唐诗纪事》卷十七存"殿阁生微凉,琼枝袅空碧"等残句,犹见当年"朝廷大手笔"(《唐才子传》语)的风采。

秋深时,李勉重修岳麓书院,特设"安贞斋"贮其遗稿。湘中耆老相传,每岁寒食,犹见青袍文士徘徊碑林,或谓是徐公精魂未泯。然《太平御览》引《谭宾录》称其"临终神色不乱,但索笔书'唐故词臣'四字",这抹盛唐文采,终究随湘烟楚雨,化作《全唐诗》里那方泛黄的纸页。

校文常近日,赐宴忽升天。酒正传杯至,饔人捧案前。 玉阶鸣溜水,清阁引归烟。共惜芸香暮,春风几万年。

2025年07月05日

神女调温液,年年待圣人。试开临水殿,来洗属车尘。 暖气随明主,恩波浃近臣。灵威自无极,从此献千春。

2025年07月05日

圣作西山颂,君其出使年。勒碑悬日月,驱传接云烟。 寒尽函关路,春归洛水边。别离能几许,朝暮玉墀前。

2025年07月05日

郡县分南国,皇华出圣朝。为怜乡棹近,不道使车遥。 旧俗吴三让,遗风汉六条。愿言除疾苦,天子听歌谣。

2025年07月05日

明月开三峡,花源出五溪。城池青壁里,烟火绿林西。 不畏王程促,惟愁仙路迷。巴东下归棹,莫待夜猿啼。

2025年07月05日

画得襄阳郡,依然见昔游。岘山思驻马,汉水忆回舟。 丹壑常含霁,青林不换秋。图书空咫尺,千里意悠悠。

2025年07月05日

琴瑟调双凤,和鸣不独飞。正歌春可乐,行泣露先晞。 环珮声犹在,房栊梦不归。将军休沐日,谁劝著新衣。

2025年07月05日

两宫斋祭近登临,雨雪纷纷天昼阴。只为经寒无瑞色, 顿教正月满春林。蓬莱北上旌门暗,花萼南归马迹深。 自有三农歌帝力,还将...

2025年07月05日

北斗横天夜欲阑,愁人倚月思无端。忽闻画阁秦筝逸, 知是邻家赵女弹。曲成虚忆青蛾敛,调急遥怜玉指寒。 银锁重关听未辟,不如...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徐安贞同年出生

王泠然

692年-725年

王泠然,字仲清,唐代诗人。少年时即有才华,气质豪爽。开元五年(717年),登进士第,授将仕郎、守太子校书郎。其文辞俊秀,作品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情,风格雄健。著有文集《王泠然集》。

比徐安贞小2岁

刘昚虚

694年-746年

刘昚虚,亦作慎虚,字全乙,亦字挺卿,号易轩。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人,一说为江东人或洛阳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历任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崇文馆校书郎,后为夏县令。他为人淡泊,脱略势利,交游多山僧道侣,其诗多写山水隐逸之趣,风格清新自然,在盛唐诗歌中独具一格,《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比徐安贞大2岁

李颀

690年-751年

李颀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内容丰富,风格豪放飘逸,善于描绘音乐、边塞等题材。其边塞诗慷慨悲凉,刻画人物细腻生动,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比徐安贞小2岁

李適之

694年-747年

李適之,原名李昌,为唐朝宗室、宰相,唐太宗李世民曾孙,恒山王李承乾之孙。他早年历任左卫郎将、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陕州刺史、河南尹,以才干著称。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李適之拜相,授任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兼任兵部尚书。天宝元年(742年),他因受李林甫陷害,被罢为太子少保,后贬宜春太守。天宝六载(747年),李適之听闻韦坚被杀,畏惧自杀。

比徐安贞小3岁

蔡希周

695年-758年

蔡希周,字良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蔡允恭之孙。他是唐朝官员、诗人。其为人重义气,有才名,善书法。开元初,与兄蔡希逸、弟蔡希寂俱以文词知名,时号“蔡氏三龙”。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后因事被贬官,仕途坎坷。其诗多已散佚,《全唐诗》存其诗三首。

比徐安贞大3岁

孟浩然

689年-740年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