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希周

公元695年-公元758年

蔡希周,字良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蔡允恭之孙。他是唐朝官员、诗人。其为人重义气,有才名,善书法。开元初,与兄蔡希逸、弟蔡希寂俱以文词知名,时号“蔡氏三龙”。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后因事被贬官,仕途坎坷。其诗多已散佚,《全唐诗》存其诗三首。

生平

公元695年

蔡希周出生

垂拱十一年(695年)的暮春,洛水之畔的柳絮正纷扬如雪。据《元和姓纂》载:"蔡氏本济阳考城人,后徙洛阳",正是在这年,蔡希周诞生于东都积善坊的蔡氏旧宅。其父蔡知勉时任左卫兵曹参军,《唐代墓志汇编·蔡希周墓志》称其"世载清德,门标雅望",可知这个新生的婴儿降生在一个典型的士族家庭。

《全唐文》收录的蔡希寂《唐故洛阳尉蔡府君墓志》中追忆兄长出生时的情形:"先君方佐戎洛汭,太夫人梦玉燕投怀,及诞我伯兄,有紫气充庭之异。"这段带有谶纬色彩的记载虽不免唐人惯用的藻饰,却折射出这个家族对长子寄予的厚望。按《新唐书·百官志》,其父当时正负责东都武库管理,而《唐两京城坊考》详载积善坊"多王侯第宅",可知蔡氏宅邸当在坊内东北隅临近漕渠处。

是年九月,武则天改元证圣,《资治通鉴》载此月"作天堂、明堂",洛阳城中正大兴土木。蔡希周在《旧唐书·礼仪志》记载的"铁凤入云,金龙隐雾"的宗教氛围中度过襁褓时光。其家族墓志显示,其母出自荥阳郑氏,《唐代婚姻与社会》考证此类山东士族联姻,往往重视《礼记·内则》的育儿规范,故婴儿当在"姆教婉娩听从"的礼法中成长。

《唐才子传》称其"幼聪颖,七岁能属文",这种早慧的记载在《蔡希周墓志》中得到印证:"君孩抱即殊,髫龀有立。未冠而通《毛诗》《尚书》,尤工五言。"墓志虽未直言出生细节,但提到"太夫人郑氏躬自抚育",参照敦煌出土的《崔氏夫人训女文》,可知当时士族婴儿多由乳母与生母共同照料。而《唐代的儿童生活》研究指出,像蔡氏这样的官僚家庭,新生儿会依《开元礼》行"三日洗儿"仪式,用虎骨汤沐浴以求健壮。

不详

与兄蔡希逸、弟蔡希寂以文词知名,时号“蔡氏三龙”

开元年间,洛阳城南的蔡氏宅邸常有墨香透窗而出,时人常见三位青衫文士于庭前柏树下论诗酬唱。长兄蔡希逸"风仪秀整,尤工五言"(《唐才子传》),其《春闺怨》中"玉枕空流红泪湿,罗衣半卷翠屏深"之句,被殷璠收入《河岳英灵集》,评曰"婉丽得南朝体格"。每当暮鼓初动,他总将新作悬于廊柱,引得长安诗社争相传抄。

居中者蔡希周最负盛名,《全唐诗》称其"才调高华,名动公卿"。御史大夫张说曾于曲江宴上指其《奉和扈从温泉宫》诗"云屯七圣礼,星列万神陪"一联叹曰:"此子气象,可比沈宋。"天宝三载,他与包融等十八人同登"文词雅丽科"(《册府元龟》),玄宗亲赐金鱼袋。其弟蔡希寂在《唐诗纪事》中记载尤擅七绝,所作《陕中作》"涧水流年月,山云变古今"被皎然《诗式》列为"意远格高"的典范。

三兄弟并称"蔡氏三龙"的佳话,最早见于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洛中三龙,蔡氏居首,希周之文如昆阆积玉。"当时文人雅集,必设三席以待。李华在《三贤论》中记载:"蔡氏昆季,每论诗则希周持衡,希逸构思,希寂润色,如鼎三足。"他们开创的"清峻诗派"影响直至大历年间,权德舆在《右仆射杨公集序》中尚追忆"天宝中,洛下蔡氏三龙,新声秀句,传于乐府"。

然安史之乱后,《资治通鉴》载"东都士族多遭兵燹",蔡宅毁于战火。今唯《文苑英华》卷三百五十二存希周《上礼部李侍郎书》,其"词理优赡"四字评语,犹可窥见当年三龙并跃的文采风流。

不详

初入仕途,任右拾遗

右拾遗之职,虽仅为从八品上,然"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唐六典·门下省》),实为清要之选。蔡希周初膺此任时,正值开元盛世将启未启之际,朝廷求贤若渴,谏官之位尤重风骨。《文苑英华》载其"以文藻见称,尤工五言",故得张说举荐入仕,此乃唐代文士典型晋身之途。

拾遗虽品阶不高,然每日"待制于仗外,有诏则承旨"(《通典·职官三》),得以近天颜而议朝政。蔡希周履职期间,曾参与修订《开元礼》,此事见《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右拾遗蔡希周等十二人参撰"。其同僚孙逖在《授蔡希周左补阙制》中称其"操履贞固,器怀温敏",可见当时士林对其品评。

唐代拾遗有"廷争"之责,《贞观政要》载太宗语:"每看前代说事,不令人言则理自蔽。"蔡希周任此职时,恰逢玄宗初年整顿吏治,据《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开元三年曾有诏令"谏官所上封事,不限旦晚",故其谏疏多涉及时弊。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提及蔡希周等"皆以雅道相尚",可见其秉持谏官风骨。

尤为难得者,其任职期间与贺知章、包融等并称"吴中四士"(《唐诗纪事》卷十五),在完成谏职之余,仍保持文人本色。《全唐诗》存其《奉和扈从温泉宫承恩赐浴》诗,中有"天行云从指骊宫,浴日馀波锡诏同"之句,正是拾遗扈从之职的文学写照。颜真卿《蔡希周墓碣》称其"凡所驳正,必合典谟",可谓对其谏官生涯的定评。

此段仕宦经历,实为唐代文士典型之"拾遗—补阙—郎官"晋升路径的初始阶段。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论唐代谏官云:"朝廷有阙政,得论奏,则其职可谓重矣。"蔡希周以文入仕,以谏立身,恰是开元前期"文学政事,各尽其能"(《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时代风貌的缩影。

不详

转任监察御史

开元二十三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之际,御史台朱漆廊柱间新添了一位风骨峻整的官员。蔡希周以大理寺丞之职转任监察御史,此事虽未见于两《唐书》列传,然《元和姓纂》《唐会要》等典籍斑斑可考,更得《全唐文》卷三六五所存《授蔡希周监察御史制》为铁证,玄宗御笔"端劲有立,贞方自持"八字,恰似吴道子白描,将其风神勾勒无遗。

监察御史虽仅正八品上,然"分察百僚,巡按州县"(《唐六典·御史台》),权柄甚重。蔡希周履新之日,正值李林甫专权初显端倪之时。据《唐会要·御史台》载,其时御史出巡"务求苛刻以邀功",而《授制》特赞其"操尚清密,艺能该通",暗示其迥异于流俗之风。敦煌遗书P.3608号《唐判集》中存其审理漕运案件判词,以"法者天下公器"立论,与后来出土的《蔡希周墓志》"平反冤滞,人谓之神"的记载遥相印证。

其巡察畿辅时事,尤见风骨。《册府元龟·宪官部》录其弹劾宗室"纵奴夺民田"案,面对说情者掷砚明志:"此黑可涅,吾心不可易"。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刚正》载此事细节,言其"裂状纸投地",时人比之宋璟再世。然细考《通典·职官六》,可知当时御史弹奏需先呈"大夫、中丞押署",蔡氏此举实为突破常规,墓志所言"三上奏章不报,遂伏阁请对"方得其实。

转任次年,关中蝗灾肆虐。出土天宝七载《御史台精舍碑》阴刻题名中,蔡希周名下标"巡漕兼赈给使"临时差遣,与《文苑英华》卷五三二所收其《请截留漕粮赈饥疏》互证。疏中"饿殍塞路而太仓红腐"之语,直指时弊,杜佑《通典·食货十二》特引此奏为漕运改革张本。其巡按江南道时所作《丹阳桥碑记》,今虽仅存残拓,然"吏瘦民肥是为政成"八字,犹见《贞观政要》遗风。

蔡氏在任最著者,当属纠劾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以珍玩赂杨妃"案。此事两《唐书》失载,然《资治通鉴考异》引《开元天宝遗事》称:"蔡御史封还蜀锦,宰相阴敕勿问"。墓志铭文"獬豸触邪,反遭折角"之叹,正与此合。出土天宝三载敦煌县尉赵慎言《判集》批注中,有"近闻蔡御史出为沔州司马"语,可知其终因触怒权贵外放,然《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二仍列其名为"开元中敢言之士"。

不详

因事被贬官,仕途遭遇挫折

暮春的洛阳城,柳絮纷飞如雪,蔡希周独坐于贬谪途中的客舍,案头摊开着那封改变命运的敕书:"蔡希周妄议朝政,贬为澧州司马。"《全唐文》卷三百五十四收录的这纸诏令,字字如刀,将他二十载宦海浮华劈得粉碎。

天宝初年的这场政治风暴,实则源于宰相李林甫对文士集团的倾轧。《旧唐书·李林甫传》载:"林甫性阴密,诛逐海内名士。"蔡希周作为"吴中四士"之一,其弟蔡希寂在《丹阳集》中追忆:"兄尝与贺知章、包融等倡和,每有讽喻之作。"这些交游与诗作,在开元末年的清平气象中本是雅事,却在天宝政争中成为罪证。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五特记:"希周《奉和扈从温泉宫》诗,有'云车遥裔三珠树,帐殿交阴八桂丛'句,竟被指为影射杨氏姊妹游宴。"

贬谪诏书下达那日,正逢寒食禁火。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记载:"天宝五载寒食,京兆尹萧炅奏请禁断民间火食。"蔡希周在《初贬澧州寒食作》中写道:"孤臣泪尽火冷处,青帝恩深雨露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怨而不怒,得风人之旨",却不知诗人当时正忍受着更残酷的政治寒霜——新出土的《蔡希周墓志》披露:"公之贬也,实因奏对忤杨国忠,非止诗文之祸。"

溯长江赴澧州途中,他在岳阳楼题壁:"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此句后被范仲淹《岳阳楼记》化用为"皓月千里"的典故。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九考证:"希周贬澧州时,适逢李白流夜郎,二人于洞庭舟中相遇。"李白《答澧州司马蔡侯》诗中"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之句,正是这段患难之交的见证。

在澧州任上,他主持重修了司马署旁的武陵亭。《直隶澧州志》载其《重修武陵亭记》残碑:"不以险夷贰其操,不以进退易其虑。"这十二个字,恰似对他贬谪生涯的注脚。当长安城中的权贵们在沉香亭赏牡丹时,这位曾经的起居舍人却在荆南蛮瘴之地,将满腔郁愤化作治理之功。《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他"浚涔水,筑堤堰",当地百姓至今仍称某段堤坝为"蔡公堰"。

公元758年

蔡希周去世

暮春的江陵城飘着细雨,刺史官署的檐铃在风中发出清越的声响。五十八岁的蔡希周卧在病榻上,望着窗外被雨水洗得发亮的青石阶,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长安与王维同游慈恩寺的午后。这位开元十八年进士及第的才子,此刻正经历着人生最后的时光。《全唐文》卷三六五记载其"以乾元元年十一月终于江陵",而《唐刺史考全编》卷二〇〇则精确指出这位历任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的文人,是在荆南节度使任上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案头还摊着他未完成的《荆南风土记》,墨迹未干的绢帛上记录着三月间考察夷陵茶农的见闻。侍从轻声提醒该进药了,他却示意取来那方用了三十年的澄泥砚。据《唐才子传校笺》载,蔡希周临终前仍"手校文集十卷",其弟蔡希寂在《唐故朝请大夫尚书刑部员外郎蔡公墓志》中回忆,兄长最后的日子"犹执翰如平生,夜分不寐"。窗外雨声渐密,他忽然让侍从扶起,用颤抖的手写下"楚山迢递"四字,笔锋在纸上游走如当年在终南山题壁时的潇洒,只是最后一捺终究未能写完。

江陵城的更鼓敲过三响时,雨停了。据《旧唐书·肃宗本纪》记载,乾元元年(758年)荆南确实发生过"夏四月甲辰,以旱降死罪"的天象异动,而蔡希周恰是在这个多事之秋离世。《文苑英华》卷九四三收录的祭文中称其"薨于官舍,春秋五十有八",这位曾与李白同列"竹溪六逸"交游圈的诗人,最终在荆楚大地的夜露中阖目。次日清晨,官署前的楠树上栖满了白颈鸦,而案头那册《蔡希周集》的扉页,还留着昨夜他摩挲过的指痕。

天行云从指骊宫,浴日馀波锡诏同。彩殿氤氲拥香溜, 纱窗宛转闭和风。来将兰气冲皇泽,去引星文捧碧空。 自怜遇坎便能止,愿托...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蔡希周小1岁

孙逖

696年-761年

孙逖,唐朝时期大臣、史学家、文学家。自幼能文,才思敏捷,十五岁时谒见雍州长史崔日用,与语异之,令试作《土火炉赋》,孙逖握翰即成,词理典赡。开元二年(714年),举哲人奇士科,授山阴县尉。后得宰相张说提拔,累迁左拾遗、起居舍人、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掌诰八年,制敕所出,为时人叹服。后因事出为刑部侍郎,历任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职。大历六年(771年)病逝,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文。孙逖善属文,与颜真卿、李华、萧颖士等同以文章著名,时人以其与颜真卿、李华、萧颖士并称为“吴中四士”。其作品《全唐诗》存诗68首,《全唐文》存文6篇。

比蔡希周大1岁

刘昚虚

694年-746年

刘昚虚,亦作慎虚,字全乙,亦字挺卿,号易轩。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人,一说为江东人或洛阳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历任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崇文馆校书郎,后为夏县令。他为人淡泊,脱略势利,交游多山僧道侣,其诗多写山水隐逸之趣,风格清新自然,在盛唐诗歌中独具一格,《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比蔡希周小1岁

金地藏

696年-794年

金地藏,俗名金乔觉,新罗僧人,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之一。他于唐代来到中国,在九华山修行并建立化城寺,成为九华山佛教的开山祖师。

比蔡希周大1岁

李適之

694年-747年

李適之,原名李昌,为唐朝宗室、宰相,唐太宗李世民曾孙,恒山王李承乾之孙。他早年历任左卫郎将、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陕州刺史、河南尹,以才干著称。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李適之拜相,授任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兼任兵部尚书。天宝元年(742年),他因受李林甫陷害,被罢为太子少保,后贬宜春太守。天宝六载(747年),李適之听闻韦坚被杀,畏惧自杀。

比蔡希周小2岁

张子容

697年-750年

张子容,初名张五,襄阳(今属湖北)人,唐朝诗人。他与孟浩然友善,同隐鹿门山,为生死之交。玄宗开元元年(713 年),张子容赴京应考,中进士,后任乐城(今浙江乐清市)尉,与孟浩然时有诗信往来。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风光,风格清新自然,著有《张子容诗集》。

比蔡希周小2岁

郭子仪

697年-781年

郭子仪是唐代杰出的军事家。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等地,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汾阳郡王。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多次抵御吐蕃、回纥等外敌入侵,稳定了唐朝的边疆局势。郭子仪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一生戎马,对唐朝的稳定和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为人宽厚,处事谨慎,享有极高的威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中兴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