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地藏

公元696年-公元794年

金地藏,俗名金乔觉,新罗僧人,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之一。他于唐代来到中国,在九华山修行并建立化城寺,成为九华山佛教的开山祖师。

生平

公元696年

金乔觉出生于新罗王族。

公元719年

金乔觉出家为僧,法名地藏。

公元724年

金地藏渡海来到中国,寻求佛法。

公元728年

金地藏至九华山修行,居住于山洞中。

公元731年

当地乡绅诸葛节等人发现金地藏,为其修建化城寺。

公元756年

金地藏收徒传法,九华山佛教逐渐兴盛。

公元794年

金地藏圆寂,肉身不腐,被尊为地藏菩萨应化。

不详

后世尊金地藏为九华山开山祖师,建肉身塔供奉。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金地藏同年出生

孙逖

696年-761年

孙逖,唐朝时期大臣、史学家、文学家。自幼能文,才思敏捷,十五岁时谒见雍州长史崔日用,与语异之,令试作《土火炉赋》,孙逖握翰即成,词理典赡。开元二年(714年),举哲人奇士科,授山阴县尉。后得宰相张说提拔,累迁左拾遗、起居舍人、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掌诰八年,制敕所出,为时人叹服。后因事出为刑部侍郎,历任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职。大历六年(771年)病逝,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文。孙逖善属文,与颜真卿、李华、萧颖士等同以文章著名,时人以其与颜真卿、李华、萧颖士并称为“吴中四士”。其作品《全唐诗》存诗68首,《全唐文》存文6篇。

比金地藏大1岁

蔡希周

695年-758年

蔡希周,字良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蔡允恭之孙。他是唐朝官员、诗人。其为人重义气,有才名,善书法。开元初,与兄蔡希逸、弟蔡希寂俱以文词知名,时号“蔡氏三龙”。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后因事被贬官,仕途坎坷。其诗多已散佚,《全唐诗》存其诗三首。

比金地藏小1岁

张子容

697年-750年

张子容,初名张五,襄阳(今属湖北)人,唐朝诗人。他与孟浩然友善,同隐鹿门山,为生死之交。玄宗开元元年(713 年),张子容赴京应考,中进士,后任乐城(今浙江乐清市)尉,与孟浩然时有诗信往来。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风光,风格清新自然,著有《张子容诗集》。

比金地藏小1岁

郭子仪

697年-781年

郭子仪是唐代杰出的军事家。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等地,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汾阳郡王。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多次抵御吐蕃、回纥等外敌入侵,稳定了唐朝的边疆局势。郭子仪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一生戎马,对唐朝的稳定和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为人宽厚,处事谨慎,享有极高的威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中兴名将。

比金地藏小1岁

韦述

697年-757年

韦述,唐朝史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幼聪敏绝伦,博闻强记。他一生著述颇丰,参与撰写《六典》《开元谱》等重要典籍,所撰《集贤注记》《御史台记》《两京新记》等,为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韦述在史学领域成就斐然,对保存和传承唐代历史文化贡献巨大。

比金地藏小1岁

房琯

697年-763年

房琯,字次律,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 。唐朝宰相、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校书郎、冯翊县尉、卢氏县令、监察御史、睦州司户、主客员外郎、主客郎中、给事中、宜春太守、太子左庶子、刑部侍郎,赐爵漳南县男。安史之乱爆发后,房琯随唐玄宗入蜀,拜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唐肃宗灵武即位,房琯前去投奔,深受肃宗器重,委以平叛重任。但他不通兵事,又用人失误,在陈涛斜之战中大败而回。后来,房琯在贺兰进明、崔圆等人的诋毁下,逐渐被肃宗疏远,最终被罢为太子少师。宝应二年(763年),房琯病逝,追赠太尉。房琯与杜甫交情深厚,杜甫在其罢相后多次上书为其鸣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