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长安城,曲江池畔柳絮纷飞,张九龄执笔凝望案头诏书,墨色在宣纸上洇开一片历史的涟漪。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这位以"海上生明月"名动天下的宰相,正为即将赴任忠州的康昭远等三位太守撰写赠诗。此时的大唐王朝虽沐浴在盛世的余晖中,地方吏治却已隐现疲态。
紫宸殿的晨光穿透纱窗时,张九龄想起月前明皇帝在朝会上的忧思:"诸州良吏,犹旱岁之甘霖。"作为尚书右丞的他深知,忠州这等巴蜀要地,需得康昭远这般"台阁英"方能"振循良美"。诗中"分符侯甸内"的庄重,"誓节期饮冰"的期许,皆暗合《贞观政要》"刺史县令,治民之本"的训诫。
笔墨游走间,他特意化用《后汉书·循吏传》典故。"时雨侔昔贤"既是对文翁治蜀的追慕,亦暗含《诗经·泂酌》"岂弟君子,民之父母"的深意。当写到"惠化光千祀"时,案头《通典》正翻在"州郡典"一章,那些被朱笔圈注的良吏事迹,此刻都化作平仄间的殷殷嘱托。
暮鼓声中,诗笺被装入鎏金银函。这组五言排律将随官驿快马穿越剑门险道,成为盛唐最后一批"文治"理想的见证。张九龄不会想到,五年后的安史之乱将彻底改变帝国轨迹,而这幅墨迹却因着"芳猷贯前史"的预言,在《文苑英华》的竹纸上获得了永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