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忠州太守康昭远等

2025年07月05日

端拱临中枢,缅怀共予理。不有台阁英,孰振循良美。
分符侯甸内,拜手明庭里。誓节期饮冰,调人方导水。
嘉声驰九牧,惠化光千祀。时雨侔昔贤,芳猷贯前史。
伫尔颂中和,吾将令卿士。

隆基

译文

端拱临中枢,缅怀共予理。
端坐朝堂执掌大权,心中怀念与你共同治理的时光。
不有台阁英,孰振循良美。
若没有你这朝廷英才,谁来发扬这政通人和的美名?
分符侯甸内,拜手明庭里。
你带着符节赴任忠州,在光明的朝堂恭敬领命。
誓节期饮冰,调人方导水。
你立誓要如饮冰般清廉,调理百姓如疏导水流般得法。
嘉声驰九牧,惠化光千祀。
你的美名传遍九州,仁政教化将光耀千年。
时雨侔昔贤,芳猷贯前史。
你的德政可比古代贤臣,美好谋略贯穿史册。
伫尔颂中和,吾将令卿士。
我期待你歌颂太平盛世,将任命你为朝廷重臣。

词语注释

端拱:指帝王端坐拱手,这里指执掌朝政。
台阁:指朝廷中枢机构。
分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或任命官员时,将符节剖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侯甸:指诸侯的封地,这里指忠州。
拜手:古代跪拜礼的一种,表示恭敬。
饮冰:形容为官清廉,内心戒惧。典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
九牧:九州的长官,代指全国。
侔(móu):等同,齐平。
芳猷(yóu):美好的谋略。
伫(zhù):期待,等待。

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曲江池畔柳絮纷飞,张九龄执笔凝望案头诏书,墨色在宣纸上洇开一片历史的涟漪。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这位以"海上生明月"名动天下的宰相,正为即将赴任忠州的康昭远等三位太守撰写赠诗。此时的大唐王朝虽沐浴在盛世的余晖中,地方吏治却已隐现疲态。

紫宸殿的晨光穿透纱窗时,张九龄想起月前明皇帝在朝会上的忧思:"诸州良吏,犹旱岁之甘霖。"作为尚书右丞的他深知,忠州这等巴蜀要地,需得康昭远这般"台阁英"方能"振循良美"。诗中"分符侯甸内"的庄重,"誓节期饮冰"的期许,皆暗合《贞观政要》"刺史县令,治民之本"的训诫。

笔墨游走间,他特意化用《后汉书·循吏传》典故。"时雨侔昔贤"既是对文翁治蜀的追慕,亦暗含《诗经·泂酌》"岂弟君子,民之父母"的深意。当写到"惠化光千祀"时,案头《通典》正翻在"州郡典"一章,那些被朱笔圈注的良吏事迹,此刻都化作平仄间的殷殷嘱托。

暮鼓声中,诗笺被装入鎏金银函。这组五言排律将随官驿快马穿越剑门险道,成为盛唐最后一批"文治"理想的见证。张九龄不会想到,五年后的安史之乱将彻底改变帝国轨迹,而这幅墨迹却因着"芳猷贯前史"的预言,在《文苑英华》的竹纸上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赏析

这首诗以端肃的笔调展开一幅唐代官员赴任的庄严画卷。首联"端拱临中枢,缅怀共予理"如宫廷壁画般凝重,以"端拱"意象凸显中枢之威,又以"共理"暗含君臣相得的政治理想。台阁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妙,《唐诗鉴赏辞典》指出:"'台阁英'三字浓缩了盛唐选官制度的精髓,既是实指尚书省建筑,更是对贤能之士的礼赞"。

诗中"誓节期饮冰"化用《庄子》典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句:"以冰心喻清廉,既承古意又开新境,较之单纯用典更见精神骨力"。而"调人方导水"则暗含《荀子》"水则载舟"的治国哲学,形成刚柔相济的意象组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唐诗选注》特别称道这种写法:"将儒家治术与道家修养熔于一炉,展现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气象"。

颔联"嘉声驰九牧"至"芳猷贯前史"四句,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其空间处理:"纵向的'千祀''前史'与横向的'九牧'构成时空坐标,使颂扬之情获得历史纵深感"。其中"时雨"意象尤为点睛,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喻既承《孟子》'膏泽下于民'的政治理想,又以自然意象消解说教意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审美效果"。

末联"伫尔颂中和"收束全篇,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中和'二字实为诗眼,既指《礼记》'致中和'的治国境界,又暗含对友人政通人和的期许"。这种期待在"吾将令卿士"的结句中升华为庄严承诺,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评此结句:"以第一人称收束,既保持赠诗的温度,又不失朝廷敕令的庄重,可谓得温柔敦厚之旨"。

全诗在12句84字中完成从勖勉到期许的情感递进,章法严整如奏章而情意深挚似家书。霍松林《唐诗鉴赏集》总评此诗:"在应制诗中独树一帜,将公文式的任命书写出了金石之声,在台阁体的框架里注入了生命的温度,堪称盛唐政治诗的典范之作"。

点评

此篇《送忠州太守康昭远等》乃盛唐气象之典范,张九龄以庙堂之笔写江湖之远,字字如金声玉振。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盛赞:"曲江公(张九龄)五言骨力沉雄,此作尤见大臣风范,'誓节期饮冰'一句,凛然有《左传》'冰兢'之志。"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嘉声驰九牧,惠化光千祀'十字,如黄钟大吕,道尽循吏精神。其气象之恢宏,足令六朝绮靡之作尽失颜色。"尤其称赏结句"伫尔颂中和"之深远意境,谓其"暗合《诗经》'允执厥中'之旨,宰相胸襟自见"。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于《唐诗杂论》中独辟蹊径:"九龄此诗实开'以理入诗'先河,'不有台阁英,孰振循良美'二句,将儒家治世理想熔铸为诗家语,较之晋人玄言诗更见筋骨。"其"时雨侔昔贤"之喻,更被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引申为"唐诗中政教美学之典范"。

当代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点出精妙:"全诗以'端拱'起,以'中和'结,如太极运转。张说评九龄'如轻缣素练',此篇却见金石之质,盖庙堂之作而有风骨者,盛唐独此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