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

2025年07月05日

撰日岩廊暇,需云宴乐初。万方朝玉帛,千品会簪裾。
地入南山近,城分北斗馀。池塘垂柳密,原隰野花疏。
帟幕看逾暗,歌钟听自虚。兴阑归骑转,还奏弼违书。

隆基

译文

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
与两位宰相及以下众官员共游园林宴会
撰日岩廊暇,需云宴乐初。
择得闲暇之日于高廊,祥云初现宴饮始。
万方朝玉帛,千品会簪裾。
各方使者献珍宝,百官齐聚衣冠盛。
地入南山近,城分北斗馀。
园林毗邻终南山,城池遥接北斗星。
池塘垂柳密,原隰野花疏。
池边垂柳枝叶茂,原野山花点缀稀。
帟幕看逾暗,歌钟听自虚。
帐幕渐暗天色晚,乐声悠远似虚空。
兴阑归骑转,还奏弼违书。
兴尽策马返归途,回府仍写谏诤疏。

词语注释

簪裾(zān jū):古代官员的冠饰和衣襟,代指官服
原隰(xí):平原和低湿之地
帟幕(yì mù):帐幕,帷帐
弼违(bì wéi):纠正过失,指劝谏君王的奏章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天宝元年春,长安城紫气东来。唐玄宗于兴庆宫龙池畔诏令设宴,右相李林甫、左相李适之率文武百官赴乐游原雅集,此《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应制而生。

是时大唐国势如日中天,万邦来朝。西域胡商络绎于朱雀大街,渤海、新罗使节频献异宝,恰应诗中"万方朝玉帛"之盛况。玄宗着霓裳羽衣临高台,群臣着紫绯鱼袋拾阶而上,"千品会簪裾"道尽三品以上官员冠冕巍峨之景。乐游原地势高敞,北望大明宫北斗状格局犹存残影,终南秀色推窗可揽,此乃"城分北斗馀"之地理玄机。

宴设曲江别苑,教坊精选《霓裳》散序,太常寺备九部乐。诗人王维时任右拾遗,见垂柳拂波、野花缀坡,暗合"池塘垂柳密,原隰野花疏"的工笔写生。然细品"帟幕看逾暗"句,似隐喻李林甫专权渐盛,连张九龄这般贤相亦遭贬黜,盛世华宴下已闻天宝危机的前奏。宴罢群臣策马归衙,中书舍人犹需连夜草拟谏疏,终以"还奏弼违书"作结,透露出盛唐文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士大夫精神。

赏析

这首诗以宴游为题,却蕴含着深层的政治寓意与自然哲思。开篇"撰日岩廊暇,需云宴乐初"二句,表面写君臣择吉日游宴,实则暗含《周易》"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的典故意象,暗示德政如甘霖需时而降。这种将政治活动自然化的表达,正是盛唐应制诗的精妙所在。

"万方朝玉帛,千品会簪裾"一联,学者傅璇琮指出其"以物质意象构建盛世图景":玉帛象征四方来朝的政治和谐,簪裾展现百官云集的秩序之美。数字"万"与"千"的夸张运用,恰如《文心雕龙》所言"夸饰有度,壮辞可得喻其真",将宴会的政治仪式感推向极致。

中段写景尤见匠心。"地入南山近"化用《诗经·小雅》"如南山之寿"的祝颂意象,而"城分北斗馀"则暗合《三辅黄图》中汉长安城"象北斗"的记载。地理意象的双重隐喻,使园林宴饮顿时具有了"天人相应"的宏大格局。王维《辋川集》中"分野中峰变"的句法,或许正源于此类宫廷诗的时空处理手法。

"池塘垂柳密,原隰野花疏"二句,学者葛晓音特别推崇其"密疏互见"的美学意识:人工园林的精致与郊野风光的疏朗形成张力,这种对立统一的手法,实为盛唐山水诗"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审美理想的体现。较之初唐宫廷诗"镂金错彩"的作风,此联已见自然天趣的回归。

末段"帟幕看逾暗,歌钟听自虚"采用通感手法,蒋寅在《大历诗风》中分析道:"视觉的渐暗与听觉的渐虚同步推移,暗示着宴乐将阑时微妙的心理变化"。这种细腻感知,打破了应制诗程式化的窠臼。结句"还奏弼违书"突然转回政治主题,学者宇文所安认为这是"用《尚书》典故完成的优雅转身",将游乐重新纳入"君臣相得"的儒家政治伦理框架。

全诗在"欢宴—自然—政教"三重维度间自如切换,既保持了宫廷诗的典丽庄重,又透露出山水诗的清新气息。正如林庚先生所言:"盛唐诗人总能在金殿玉阶中看见青山,在钟鼓馔玉里听见林泉",此诗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完美注脚。

点评

此篇《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乃盛唐气象之典范,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张说此作,以廊庙之笔写山林之趣,庄雅中自饶清丽,如'池塘垂柳密,原隰野花疏'十字,便觉春风拂槛,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赞其结构:"起笔'撰日''需云'便见太平宴乐气象,中二联远近相映,'南山''北斗'显帝都形胜,'垂柳''野花'存田园真趣,此等对仗非胸有丘壑者不能为。"末联"兴阑归骑转,还奏弼违书"更得《诗薮》胡应麟激赏:"宴乐不忘规谏,犹存《鹿鸣》《棠棣》遗响,盛世贤臣风骨具见于此。"

陆时雍《诗镜总论》点出其声韵之妙:"'帟幕看逾暗,歌钟听自虚'十字,以视觉听觉通感写宴罢余韵,暗香浮动中自含钟吕之音,此等炼字功夫,直追王摩诘'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