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

2025年07月05日

紫府求贤士,清溪祖逸人。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
间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调神。
地道逾稽岭,天台接海滨。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

隆基

译文

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
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返回天台山
紫府求贤士,清溪祖逸人
紫府(仙界)寻求贤士,清溪边送别隐逸高人
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
江湖与朝廷,行迹不同且品格超群
间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
偶有隐居之士,竟然厌倦世俗红尘
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调神
山林泉水滋养心性,灵芝丹桂调养精神
地道逾稽岭,天台接海滨
地道穿越稽山峻岭,天台山连接浩瀚海滨
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
美名从此传扬,万古流芳如春

词语注释

紫府:道家称仙人居所,此处喻指朝廷
祖逸人:为隐逸之人饯行。祖,饯行
殊伦:与众不同。伦,类
幽栖者:隐居之人
芝桂:灵芝与桂树,道家延年之物
稽岭:会稽山,在浙江中部
音徽:美好的声誉。徽,美

创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春,王屋山云岚缭绕处,唐玄宗敕建阳台观将成。这一日,玉冠羽衣的司马承祯执拂尘立于天坛峰顶,脚下是绵延千级的石阶——那是帝王为迎仙师特意开凿的"司马道"。

青牛车驾已备,玄宗亲题"白云先生"的墨迹犹带松烟香。李隆基三遣使臣的诚意终未能挽留这位"仙宗十友"之首,道人澄澈的目光始终望向东南方。那里有他结庐炼丹的天台山,桐柏观前的九峰春溪,正应和着《坐忘论》中"收心离境"的玄理。

玉真公主在香案前焚起降真香,王屋山特有的灵芝在竹笥中泛着紫光。李适之、李白等道友的赠别诗卷堆满案几,而玄宗这首五言,却将求贤问道的帝王心思藏于"江湖城阙"的对照中。道人抚过御赐桐木琴,弦间似有"地道逾稽岭"的山水清音——那是他五入长安后,终要回归的"白云乡"。

当司马承祯的芒鞋踏过会稽山阴时,天台赤城霞正漫过唐碑上的御笔。玄宗或许未曾料到,这道飘然远去的背影,会成为盛唐最飘逸的注脚,在《历代名画记》的吴道子真迹里,在《全唐诗》的卷帙间,永远定格成"万古一芳春"的方外风骨。

赏析

赏析

这首诗以空灵淡远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超然物外的隐逸图景。首联"紫府求贤士,清溪祖逸人"运用道教典故与自然意象的并置,形成仙界与人间的诗意对话。紫府作为道教仙宫象征,与清溪的隐逸意象相映成趣,暗示司马承祯兼具贤士才德与逸人风骨的双重特质。

诗中"江湖与城阙"的对比构成空间张力,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这种二元对立折射出盛唐文人典型的精神困境——庙堂与山林的永恒抉择"。而"异迹且殊伦"的评述,恰如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的解读:"诗人通过差异性的强调,突显了道士超拔流俗的生命姿态"。

中间两联的意象群极具禅道意蕴。"幽栖者"与"厌俗尘"的直抒,配合"林泉得性"、"芝桂调神"的物象隐喻,形成由外而内的精神净化过程。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赞赏"芝桂欲调神"的炼字艺术:"'欲'字将植物拟人化,使修道过程呈现出生命成长的动态美感"。这种自然与心性的交融,正是严羽《沧浪诗话》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境。

尾联"地道逾稽岭,天台接海滨"以雄浑的地理意象展开时空画卷。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稽岭与海滨的绵延,既是实际送别路线的描摹,更是修道者精神疆域的象征性拓展"。而"万古一芳春"的结句,被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誉为"以瞬间凝固永恒的神来之笔",将个体离情升华为对道法自然的终极体悟。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特质。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指出:"诗人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完全融化在道教玄思与山水清音之中,体现了盛唐送别诗'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这种情感处理方式,使离别的怅惘转化为对永恒大道的静观,展现出典型的盛唐气象。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一诗,如清溪漱玉,空谷传响。李太白曾评:"此作有仙家气象,紫府清溪之间,自见烟霞本色。"诗中"江湖与城阙"之对,恰似张九龄所言"出世入世之辨,尽在五字中"。

东坡居士尤为推崇"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调神"二句,谓:"非真隐者不能道此语,山中草木皆具灵性,与道士炼气调神之功浑然一体。"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末句'万古一芳春'五字,将道家永恒之境化作满目春光,司马承祯之仙风道骨,尽在此间矣。"

钱钟书先生于《谈艺录》中独赏"异迹且殊伦"之笔:"着一'且'字而境界全出,既言形迹之异,更显精神之超,六朝以降送别诗未有如此含蓄深远者。"此诗实乃盛唐山水与玄理交融之典范,如王渔洋所云:"一片神行处,自有天籁鸣环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