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李邕之任滑台

2025年07月05日

汉家重东郡,宛彼白马津。黎庶既蕃殖,临之劳近臣。
远别初首路,今行方及春。课成应第一,良牧尔当仁。

隆基

译文

汉家重东郡,宛彼白马津。
汉朝重视东郡之地,那白马渡口依旧繁华。
黎庶既蕃殖,临之劳近臣。
百姓在此繁衍生息,治理此地需劳心近臣。
远别初首路,今行方及春。
当初远别踏上征途,如今出行正值春天。
课成应第一,良牧尔当仁。
政绩考核理应第一,贤能的官员你当仁不让。

词语注释

宛彼:宛,仿佛;彼,那。指仿佛那(白马津)。
黎庶:黎民百姓。
蕃殖:繁衍生息。蕃(fán),繁多;殖,生长。
课成:政绩考核完成。课,考核。
良牧:贤能的地方官。牧,古代指治理地方的官员。

创作背景

开元八年,春意渐浓,洛阳城外柳色新。李邕将赴滑州白马津任职,临行前,张说在尚书省官廨设宴饯别。案头青瓷盏中,新焙的明前茶氤氲着热气,窗外传来太学生们诵读《毛诗》的琅琅声。这位以文翰著称的"文章宿老"执笔沉吟,想起滑台古城在《汉书·地理志》中"东郡白马"的记载——那里不仅是黄河津渡要冲,更是当年汉武帝瓠子堵口时沉白马祭河的古战场。

笔锋饱蘸松烟墨时,张说眼前浮现出去年陪同玄宗巡视洛阳的景象。彼时滑州刚经历洪涝,而今朝廷特选李邕这位"干城之器"前往治理,正合《尚书》"知人则哲,能官人"的古训。他特意在颔联化用《诗经·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的典故,又将《论语》"当仁不让"的圣训暗藏尾联。当写到"黎庶既蕃殖"时,尚书左丞的官印在案几投下暗影——那是去岁户部奏报滑州户口增长的牒文,此刻成了诗句最好的注脚。

暮鼓声中,张说搁下鼠须笔。墨迹未干的诗笺上,既有对友人的期许,更暗含宰相督责地方的政治隐喻。侍从捧着诗卷走向李邕官邸时,东都皇城的鸱尾正映着晚霞,恍若白马津畔即将升起的朝阳。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送别与期许的双重情感,在盛唐雄浑气象中透露出温厚的治世情怀。首联"汉家重东郡,宛彼白马津"化用汉代典故,将滑台(唐时属东郡)的地理重要性比作白马津这一黄河古渡口,**《唐诗镜》**评此"气象宏阔,以汉喻唐,见盛世襟怀"。东郡既是战略要地,又是黎民聚居之所,自然引出下句对民生关怀的书写。

"黎庶既蕃殖,临之劳近臣"二句体现典型的盛唐治世理念,**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蕃殖"一词源自《周礼》,诗人借此既赞美人口繁盛之象,更暗含对李邕"劝课农桑"的期待。这种将个人送别置于家国语境中的写法,正是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的典型风格。

颔联"远别初首路,今行方及春"将私人情感自然融入时空叙事。**学者蒋寅在《大历诗风》**中特别赏析"及春"二字:"既是实写启程时令,又暗含'趁春而为'的勉励,使离情不至凄恻,反见昂扬之态"。这种情感处理迥异于六朝送别的哀婉,彰显盛唐人开阔的精神气象。

尾联"课成应第一,良牧尔当仁"堪称全诗点睛之笔。**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盛赞此联:"用《论语》'当仁不让'典故而不露痕迹,将朝廷考课与儒家仁政理想熔铸一体"。诗人以"良牧"称许李邕,既体现对友人治才的信任,更寄托着"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这种送别时的期许,远比寻常的离愁别绪更为厚重。

全诗在艺术上呈现出"骨气端翔"的特质,**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认为此诗"以刚健笔力写温厚之情,在二十字中完成从地理到人文、从私谊到公义的升华"。诗中白马津的雄浑意象与"及春"的生机意象相互映照,最终升华为"良牧当仁"的理想政治图景,堪称盛唐送别诗中的别调。

点评

此篇《送李邕之任滑台》以简净之笔写深挚之情,如清泉出涧,自然流丽。唐人送别诗多悲切,此作独见雍容气度,所谓"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者也。

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唐诗镜》有云: "临别不作愁苦语,反以'课成第一'相期许,见盛世臣子之襟怀。'良牧当仁'四字尤见筋骨,非泛泛颂德之辞。"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 "五言四十字中,有劝勉、有期许、有颂美,而朝廷重托、黎庶厚望俱在言外。结句'当仁'二字,化用《论语》而浑成无迹,最见子昂诗教温柔敦厚之本。"

诗中"远别初首路,今行方及春"一联,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特为标举:"十字中含千里春色,行者襟怀、送者目力,皆在'及春'二字中荡漾开去。"

至若"汉家重东郡"起笔,钱锺书《谈艺录》尝论:"唐人用汉事非徒慕古,实借汉唐气象相通之理,于送别时拓开境界,使小己离情升华至家国天下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