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八年,春意渐浓,洛阳城外柳色新。李邕将赴滑州白马津任职,临行前,张说在尚书省官廨设宴饯别。案头青瓷盏中,新焙的明前茶氤氲着热气,窗外传来太学生们诵读《毛诗》的琅琅声。这位以文翰著称的"文章宿老"执笔沉吟,想起滑台古城在《汉书·地理志》中"东郡白马"的记载——那里不仅是黄河津渡要冲,更是当年汉武帝瓠子堵口时沉白马祭河的古战场。
笔锋饱蘸松烟墨时,张说眼前浮现出去年陪同玄宗巡视洛阳的景象。彼时滑州刚经历洪涝,而今朝廷特选李邕这位"干城之器"前往治理,正合《尚书》"知人则哲,能官人"的古训。他特意在颔联化用《诗经·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的典故,又将《论语》"当仁不让"的圣训暗藏尾联。当写到"黎庶既蕃殖"时,尚书左丞的官印在案几投下暗影——那是去岁户部奏报滑州户口增长的牒文,此刻成了诗句最好的注脚。
暮鼓声中,张说搁下鼠须笔。墨迹未干的诗笺上,既有对友人的期许,更暗含宰相督责地方的政治隐喻。侍从捧着诗卷走向李邕官邸时,东都皇城的鸱尾正映着晚霞,恍若白马津畔即将升起的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