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审言

译文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只有漂泊的游子,才会对季节变化如此敏感。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云霞从海面升起迎来黎明,梅柳渡过江面带来春意。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和煦的春光催促黄莺啼鸣,明媚的阳光映照绿萍浮动。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忽然听到古老的曲调,思乡的泪水沾湿了手巾。

词语注释

宦游人(huàn yóu rén):在外做官或漂泊的人。
物候(wù hòu):自然界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现象。
淑气(shū qì):温和的春天气息。
绿蘋(lǜ pín):浮萍的一种,这里指水中植物。
古调(gǔ diào):古老的曲调,这里指陆丞的原诗。

创作背景

诗词与《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创作背景

春日的晋陵(今江苏常州),薄雾轻笼着运河两岸的新柳。唐中宗景龙年间,一位宦游江南的诗人杜审言,正独自徘徊在早春的微寒里。这位"文章四友"之一的才子,虽以诗名动长安,却因政治风波被贬江南,与故乡巩县隔着迢迢烟水。

当友人陆县丞的《早春游望》诗笺递到手中时,杜审言指尖触及的不仅是纸笺的微凉,更是岁月深处的共鸣。诗中"物候新"三字,倏然刺痛了游子的心——江南的云霞破海而出,梅柳染绿江水,黄莺在温润的"淑气"中试啼,这些中原未见的早春景致,在诗人眼中却化作锋利的乡愁。史载杜审言"恃才謇傲",此刻却为一句"忽闻歌古调"湿了青衫,那分明是陆丞笔下传来的中原古调,如一把故园的泥土,猝不及防地撒向游子心田。

这首酬和之作,诞生于初唐诗歌革新的前夜。彼时六朝绮靡余风尚存,杜审言却以"云霞出海曙"的壮阔对仗,暗合其孙杜甫"星垂平野阔"的先声。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气象冠裳,句格鸿丽",殊不知这鸿丽背后,是诗人将仕途失意、羁旅愁思都淬炼成文字间的珠玉。那个沾湿罗巾的结尾,不仅凝固了千年游子的共同泪光,更成为盛唐气象将临的一滴清露。

赏析

这首诗以宦游人的视角捕捉早春细微变化,展现了杜审言对物候新变的敏锐感知与深沉乡愁的交织。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奠定情感基调,《唐诗鉴赏辞典》指出:"'惊'字精警,既写春色之新鲜动人,又暗含游子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一个"偏"字将宦游者特殊的心理敏感度刻画得淋漓尽致。

中间两联的意象群构成绚丽的春之画卷。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运用动态化描写,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盛赞其"赋予无生命物以生命意志",朝霞如涌、梅柳似渡的拟人手法,使江南春色具有了蔓延扩张的生命力。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更见精微,《唐人绝句精华》特别赏析"催"与"转"二字:"仿佛可见暖风推着鸟鸣前行,阳光在浮萍上流转,将不可见的温度变化转化为视觉韵律"。

尾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突然转折,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编年史》中分析:"由视觉春景转入听觉触发,陆丞的古调成为乡愁的钥匙,'忽闻'与'欲沾'形成情感爆破"。这种骤然的情绪释放,与前面工整的景物描写形成张力,正如霍松林在《唐诗举要》中所说:"前六句如细笔工描的春卷,尾联却陡然撕开游子强自镇定的表象"。

全诗情感层次丰富,从初见的惊异、细腻的欣赏,到最后的思归悲切,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心理历程。喻守真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总结道:"此诗最妙处在于将空间位移的宦游之苦,转化为时间维度上的物候感知,春日的每一处生机都成了丈量乡愁的尺度"。

点评

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赏析

杜审言此诗,如初春第一缕穿云之光,照亮了宦游者的心灵秘境。明代胡应麟《诗薮》赞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一联,意象超然,已开盛唐气象。"诚哉斯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二句,陆时雍《唐诗镜》评点云:"'惊'字最妙,将宦海沉浮者见春色而心惊的况味道尽。"一个"惊"字,既是惊觉春光之讶,更是惊动乡思之痛,双关之妙,令人击节。

中二联写景之工,历来为诗家称道。王夫之《唐诗评选》谓:"'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不独状物精微,更将春气流动之态画活矣。"云霞破海而出,梅柳渡江报春,诗人以动态笔墨写静观之景,使早春的萌动生机扑面而来。清人黄叔灿《唐诗笺注》尤赏"淑气催黄鸟"句:"'催'字下得奇绝,仿佛见得和煦春风在后面追赶着黄莺,鸟鸣声中都带着迫不及待的春意。"

结句"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前六句蓄势已足,至此如银瓶乍破,宦游之悲喷薄而出。"古调者,既是实指陆丞所作之诗,亦暗喻《诗经·小雅》中"昔我往矣"的怀归之音。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称其"结得沉郁顿挫,杜陵家法已见端倪",确为的评。

全诗如一幅设色清丽的江南早春图卷,而宦游者孤独的身影始终隐现其间。方东树《昭昧詹言》总评云:"杜必简此作,以清新之笔写沉郁之思,开少陵先声。五律至此,已具波澜老成之致矣。"诗中物候之新与心境之旧形成的张力,正是唐人"以乐景写哀"艺术的早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