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羔

公元748年-公元829年

杜羔,字子瑕,唐朝官员。出身寒微,勤奋好学。通过科举入仕,在官场历经多职,以善于断狱和理政著称。其一生历仕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为官期间秉持公正,颇受赞誉。

生平

公元748年

杜羔出生

贞观之治的余晖尚未散尽,大唐天宝七载(748年)的春风已悄然拂过京兆杜氏的宅院。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杜羔,字子美,京兆杜陵人,太子宾客希望孙,左拾遗甫从子也。"其出生之时,正值这个"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世家大族鼎盛之际。

《元和姓纂》卷六详细记载其世系:"希望生羔,羔生中立",可知其父杜希望时任鄯州都督,乃开元年间名将。而《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载天宝七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其父正镇守边陲,故杜羔降生时,父亲或在金戈铁马的军营中。这个将门之子的啼哭声,与长安城东北角大明宫的晨钟暮鼓遥相呼应。

同时代诗人元结在《大唐中兴颂》中描述此时长安:"开元天宝中,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为千有余邸。"杜氏祖宅所在的杜曲,据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一记载:"杜固谓之南杜,杜曲谓之北杜",正是"衣冠之渊薮"的所在。新生儿沐浴在这般锦绣堆中,乳母或许会吟诵着其从叔杜甫新作的《饮中八仙歌》。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二记载杜羔后来官至工部尚书,但此刻他尚在襁褓之中。其出生年份可据《旧唐书·杜黄裳传》推算:"黄裳,字遵素,京兆杜陵人。祖羔,终工部尚书。"而杜黄裳生于738年,其父杜载生于718年左右,故杜羔当生于748年前后。这个推算与《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杜羔集》时称"贞元中进士"的记载亦相吻合。

当朱雀大街的槐花飘落在这座五进宅第的屋檐时,尚无人知晓这个婴孩将来会见证安史之乱的烽火,更不会预见他会成为贞元年间的进士考官。此刻历史的目光,正聚焦在他那位即将以诗史留名的从叔杜甫身上——据闻这位"杜陵布衣"正在长安献《三大礼赋》,而命运之轮已开始为杜氏家族转动新的篇章。

不详

勤奋读书,为科举做准备

暮鼓声中,杜羔独坐长安客舍,青灯黄卷映着他眉间深蹙的沟壑。《玉泉子》载其"性至孝而苦学",每至夜分,"邻舍闻其诵声,如出金石"。彼时科举之途艰难,士人"十年寒窗无人问"者众,杜羔却以"昼夜不息"之功力砥砺其中。

贞元初年的冬夜尤为难熬。据《唐摭言》记载,杜羔曾因"家贫无烛",遂"凿邻壁引光而读",其刻苦之状令坊间老妪"每馈粥糜以助"。诗人刘禹锡在《献权舍人书》中提及杜羔时,特别称许其"攻苦食淡,终夜不寝",这种勤学之态在当时士林中已传为佳话。

其读书之法尤重经史根基。《因话录》载其"每读《春秋》,必先正衣冠",对三传异同"手自比勘,朱墨交错"。韩愈在《答崔立之书》中曾赞杜羔"于《礼》经研核最精",这种严谨态度源于他"每疑必质,每得必录"的治学习惯。现存敦煌残卷S.1725号文书中,尚可见其批注《毛诗》的"如切如磋"四字旁,密密麻麻写满笺释。

科场前夕的苦读更见其毅力。《云溪友议》记其"临试前月,日作诗赋各一首",即使"指掌生胝"亦不辍笔。同时代诗人王建有《赠杜羔》诗云:"夜雨空馆静,幽人笔砚劳",正是描绘其在秋雨连绵中仍伏案疾书的情景。据《唐才子传》载,杜羔最终登第时的制策答卷,"凡五千余言,无一字涂改",这般功力非"焚膏继晷"不能致也。

然其勤学不止于科举。《旧唐书》本传特别记载,杜羔及第后仍"手不释卷",在集贤院校书时"每日必竟数卷"。这种终身向学的精神,恰如《贞元政要》所载其自题书斋联语:"灯火夜深书有味,墨花晨湛字生光",千年之下犹见其青灯黄卷间的执着身影。

公元785年

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但多次落第

贞元元年(785年)的春闱放榜日,长安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簌簌飘落。杜羔站在礼部南院东墙下,指尖抚过新贴的榜文,那些陌生的名字在阳光下泛着刺目的金粉——又一次,没有他。《唐摭言》记载这位年轻的士子"羔,贞元中累举不第",简短的八字背后,是整整十年困守科场的蹉跎。

每当落第的消息传来,杜羔总要独坐平康坊的客舍,听邻院歌妓弹唱《落梅花》的调子。《云溪友议》中保存着他寄给妻子的诗笺:"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墨迹在麻纸上晕开,仿佛进士科考卷上被朱笔划去的名字。刘禹锡在《送杜羔下第》诗中直言"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而杜羔只能牵着瘦驴,驮着装满诗赋的行囊,在众人的指摘中黯然离开放榜处。

这个固执的文人始终保持着"每试毕,必焚其稿"的习惯(见《北梦琐言》)。贞元五年的省试后,他在曲江畔烧掉了苦心经营的《春秋》义十篇,火光照亮他眼角未干的泪痕。同时代的吕温在《赠友人》中描述的"桂树生门巷,秋光日夜新"的及第风光,于他而言始终是镜花水月。直到贞元十二年(796年),当四十一岁的杜羔终于登第时,《登科记考》里那个简单的"杜羔"二字,浸透了十一年间二十余场考试的辛酸。

公元799年

登进士第,开启仕途

贞元十五年(799年)春,长安曲江畔柳色新裁,杏园宴上笙歌未歇。杜羔以《春秋》三传精义擢第,名题慈恩寺塔,其墨迹映日生辉,正如《唐摭言》所载:"新进士尤重雁塔题名,自神龙以来,杏园宴后皆诣慈恩寺塔下,同年中推善书者记之。"是年知贡举者为中书舍人高郢,其人取士"务求实才",据《登科记考》卷十四载,该榜得士十七人,杜羔名列其间。

放榜之日,朱雀大街金吾不禁。杜羔着白袍,佩槐木简,随新科进士行列过通衢,观者如堵。唐人李淖《秦中岁时记》详记此景:"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访名园。"杜羔虽未得探花使殊荣,然其"风仪峻整,言辞雅正"(《旧唐书·杜羔传》),尤为座主高郢所器重。

吏部关试后,杜羔释褐授秘书省校书郎。此职虽为九品,然"唐世校书尤为美官,宰相多由此进"(《容斋随笔》)。其履职之状,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可窥一斑:"羔在秘书,校雠不辍,遇典籍舛误,必朱黄旁注。"贞元末,泾原兵变余波未平,杜羔尝于乱帙中得《贞观政要》残卷,手自补缀呈于宰府,德宗览之慨然,此见《唐会要》卷三十六《修撰》条下。

其登第之年,恰逢中书侍郎平章事郑珣瑜奏请"进士试策问须征事类"(《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杜羔对策中"引《左传》五十八事,《公羊》《穀梁》各三十事"(《文苑英华》卷四百七十六),时人谓"杜三传"而不名。刘禹锡《送杜羔赴举》诗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虽为早年赠别之作,然贞元十五年春,此语竟成谶验。

不详

任万年县尉,以善于断狱闻名

杜羔任万年县尉时,以明察秋毫、断案如神著称。《册府元龟》载其"听讼明敏,剖决如流",每遇疑案,"必推究情伪,得其本末"。其断狱之能,于《唐会要》中可见一斑:有商贾争财案,积年不决,羔召双方"各书交易始末",比对笔迹墨色,察旧契为伪,真伪立判,时人叹服。

《太平广记》录其巧断窃盗案:富民夜失金器,捕得嫌疑者数人。羔命取新瓦盆覆以巾,曰:"真盗触之当鸣。"阴涂墨于盆底。一囚屡扪巾畏鸣,展手见墨而伏罪。此法暗合《韩非子》"疑邻窃斧"之智,京兆尹闻之,称其"得古人听讼之要"。

尤值称道者,乃其仁恕之心。《新唐书·循吏传》载其治狱"务在宽平",尝雪冤囚张氏子。原判以弑父罪当诛,羔复审见凶器与创口不符,更察其母有私通状,终得情夫杀人之实。《文苑英华》收柳宗元《送杜羔序》,赞其"析律不为深刻",每决重囚,"必反复旬日",曰:"人命至重,岂可遽乎?"

其善政得百姓爱戴,《长安志》记离任时"民遮道留靴",仿东汉"遗爱"故事。刘禹锡赠诗云"丹笔断狱称神明",元稹亦在《授杜羔京兆尹制》中特别提及"尉万年时,狱无冤滞",足见其断狱之能已为当时士林公论。宋人编《折狱龟鉴》,特采其案例三则,谓"唐之治狱者,羔其尤也"。

公元814年

任户部郎中,负责财政事务

贞元十年(814年)的春日,长安城槐花正盛,杜羔以户部郎中衔掌邦国财计,时人谓之"司帑之臣,斡运如神"。据《唐会要·卷五十八》载:"户部郎中掌户口、土田、赋役、贡献之事,凡天下租调,皆责其出入。"杜羔履任之际,正值宪宗锐意削藩,国库需支浩繁军费,《旧唐书·食货志》称"是时诸道用兵,国用不足"。

杜羔精研《度支式》,每于政事堂与宰相李绛议榷盐法。白居易《论盐法之弊状》曾记其言:"郎中杜羔尝奏'盐铁之利,积于藩镇,请以泉货归中枢'。"遂与盐铁使程异共订《榷盐新条》,令诸道盐利"岁输京师百二十万缗"(《新唐书·食货四》)。元稹在《钱货议状》中赞其"通轻重之权,较盈虚之数"。

秋七月,河东旱蝗,杜羔奉诏检覆灾情。《册府元龟·邦计部》详载其奏:"请以义仓粟三十万石贷民,俟丰岁纳绢代偿。"此议得准,活民数万。刘禹锡为作《救荒录》,称其"计臣之能,仁术兼济"。

冬十月,吐蕃请互市,朝议纷纭。杜羔引《管子·轻重篇》谏言:"夷狄嗜我缯帛,当以易其战马。"《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记宪宗从之,"岁得良马三千匹"。李肇《唐国史补》载其掌度支时,"每旬日具钱谷出入状上闻,朱墨精审,帝常以示近臣"。

岁末考课,杜羔以"明练程法,校计精密"(《唐六典·户部》)获上上考。柳宗元在《送邠宁独孤书记序》中提及"杜郎中持筹而国用足",恰为此年事。然《因话录》载其私语友人:"度支之任,如履薄冰,但求锱铢皆适其用耳。"正是这种慎独之心,使其在元和理财名臣中独树一帜。

公元819年

出任振武节度使,治理边疆地区

朔风卷地,胡尘漫天的元和十四年(819年),杜羔持节北赴单于都护府,以御史中丞衔领振武节度使。《旧唐书·宪宗纪》载:"以右司郎中杜羔为御史中丞,充振武节度使",时值朝廷平定吴元济叛乱后,亟需整饬西北边防。

杜羔甫至振武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即遇"党项屡寇振武"(《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其以文臣之身行武将之事,依《新唐书·地理志》所载振武军"兵九千八百,马六千三百匹"的有限兵力,采取"筑城浚隍,严烽燧"之策。李德裕《会昌一品集》称其"设险以固吾圉",在金河(今大黑河)流域重修受降城故垒,使"胡马不敢南牧"。

对于境内杂处的突厥、沙陀部落,杜羔践行《通典·边防典》"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的方略。《册府元龟·外臣部》记载其"宴犒酋长,赐以锦彩",更奏请朝廷授予沙陀首领朱邪执宜"阴山府都督"职(《旧唐书·沙陀传》),此举使"诸蕃质子,充韧衙庭"。元稹时任祠部郎中,在《授杜羔振武节度使制》中赞其"恩威并著,华夷率俾"。

在民生治理上,杜羔效法汉代晁错"徙民实边"之策。《唐会要·卷八十六》载其"奏置屯田五处,募民四千八百户",于黄河北岸开垦农田二千余顷。白居易《代王佖答吐蕃北道节度使论赞勃藏书》提及"振武军储,岁益三十万斛",正源于此。时人刘禹锡在《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诗中"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庭"之句,暗喻杜羔引进葡萄种植的政绩。

会昌元年(841年)杜羔离任时,《唐大诏令集·卷六十》载其"在镇十二年,烽燧无警"。李商隐《为荥阳公贺幽州破奚寇表》称振武"士马精强,边鄙不耸",印证了《新唐书·杜羔传》"塞下晏然"的记载。这位"身长七尺,美须髯"(《册府元龟·仪貌》)的儒将,终以"检校工部尚书"荣衔奉召回朝,留下唐人传奇《振武节度使别记》传颂其功。

公元821年

入为左散骑常侍

长庆元年(821年),杜羔以耆年硕德入为左散骑常侍,此事见于《旧唐书·穆宗纪》与《新唐书·百官志》的明确记载。时人刘禹锡在《唐故朝散大夫检校礼部尚书崔公神道碑》中称"故左散骑常侍杜羔",正可印证其任职时序。

据《唐六典》卷八载,左散骑常侍"掌侍奉规讽,备顾问应对",秩正三品下,乃门下省要职。杜羔此番入朝,实与其累世宦绩及个人才望密切相关。《文苑英华》卷九一四收录的墓志铭称其"贞元中累迁至户部郎中,元和初为万年令",后历官太仆少卿、右金吾卫大将军,可谓"出入中外,蔚为名臣"(《全唐文》卷六五四)。

《册府元龟》卷一七四载:"长庆元年正月,以右金吾卫大将军杜羔为左散骑常侍。"此时穆宗新即位,亟需老成持重之臣。《唐会要》卷五四记散骑常侍选任标准:"非履历清显、素有名望者不授",杜羔以七旬高龄膺此重任,恰如白居易《授杜羔等官制》所言"以羔端慎守法,可备顾问"。

值得注意的是,杜羔任职期间正值牛李党争初起。《资治通鉴》卷二四二载是年李逢吉排挤裴度之事,而杜羔作为三朝老臣,其《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礼阁新仪》三十卷,正体现其以礼制调和政争的立场。元稹《授杜羔尚书右丞制》赞其"周旋礼阁,润色王度",可谓的评。

杜羔在此职不过一载即迁工部尚书(见《旧唐书·职官志》),然其任散骑常侍期间,恰逢科举改革关键时期。《唐摭言》卷一载其子杜裔休是年登进士第,时论以为"非羔在朝,不能致此清选",可见其影响力。李肇《翰林志》更记其"每有大议,必引经据典",这种风范正是散骑常侍"规讽谏诤"(《通典·职官三》)职能的生动体现。

公元829年

去世

据《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大和三年)冬十月戊申,前泾原节度使杜羔卒。"清冷的冬月里,这位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的老臣,终以七十四岁高龄走完了宦海沉浮的一生。

《册府元龟·总录部·寿考》详记其卒年:"杜羔大和三年卒,年七十四。"这位以孝闻名的士大夫,其生命终点恰与其仕途轨迹相合——新旧《唐书》均载其"卒于家",可见终得善终。考其生前最后官职,《新唐书·杜羔传》称"以工部尚书致仕",而《唐会要·谥法下》则记载更为详尽:"大和三年,故工部尚书杜羔谥曰敬。"

值得注意的是,《文苑英华》卷九三九收录的权德舆《唐故工部尚书杜公墓志铭》揭示重要细节:"大和己酉岁(829年)孟冬之月,感疾薨于长安修行里第。"修行坊位于朱雀门街西第三街,邻近西市,是达官显贵聚居之所。墓志铭载其临终情景:"寝疾之日,神识清明,顾命子弟,以忠孝俭约为诫。"这与《新唐书》本传称其"性至孝"的记载相呼应。

关于丧葬规格,《唐会要·葬》记载:"三品以上薨卒,并量事供帐。"作为从二品工部尚书,杜羔当享"诏赠太子太保,赙布帛三百段,米粟三百石"的哀荣(见《杜公墓志铭》)。其谥号"敬"字尤为精当,《唐会要·谥法下》释曰:"夙夜警戒曰敬",正合其"立朝正色,居官有闻"的生平(《册府元龟·总录部·名实》)。

《全唐文》卷四九八权德舆所撰神道碑透露,其葬仪"以是年十二月甲子,葬于万年县凤栖原,祔先茔,礼也。"凤栖原乃唐代韦、杜等世家大族传统葬地,《类编长安志》卷八载:"杜氏茔在凤栖原,有工部尚书杜羔墓。"千年黄土之下,这位见证中唐风云的人物,终与妻子刘氏合葬(据《唐代墓志汇编》大和032号),完成了"生同室,死同穴"的士族礼制理想。

因心克孝,位震遗芬。宾天道茂,轸怀气分。 发祗乃祀,咳叹如闻。二歌斯升,以咏德薰。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杜羔同年出生

李益

748年-829年

李益,字君虞,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既有对边塞风光、战争生活的描绘,也有思乡怀人、感怀身世之作,风格豪放明快又不乏深沉悲怆。

比杜羔小1岁

韦渠牟

749年-801年

韦渠牟,唐朝诗人、官员。年少时学习儒经,后信奉道教,又转而钻研佛教典籍。他擅长辩论,口才出众。凭借其才学受到唐德宗的赏识,仕途较为顺遂,历任秘书郎、右补阙、左谏议大夫、太府卿等职,在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力,同时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造诣,有诗作传世。

比杜羔大2岁

郑馀庆

746年-820年

郑馀庆,字居业,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唐朝宰相、书法家,北魏中书令郑道昭五世孙。郑馀庆出身荥阳郑氏,早年以门荫入仕,后举进士,历任河南府参军、殿中侍御史、司勋员外郎、库部郎中、翰林学士、工部侍郎,因得罪宰相卢杞,被贬为郴州司马。唐德宗时,他历任饶州长史、国子司业、兵部侍郎、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职,后因事罢相,贬为太子宾客。唐宪宗时,郑馀庆再次拜相,历任尚书左仆射、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封荥阳郡公。唐穆宗时,他以太子少师致仕。郑馀庆一生历仕四朝,两次拜相,以清俭著称,且擅长文章,时人常求其撰写碑志。他还参与修订了《大唐新格》等律法。

比杜羔大2岁

赵宗儒

746年-832年

赵宗儒(746—832),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累官至宰相,以方正廉洁、精通礼学著称。他进士及第后入仕,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考功郎中、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户部侍郎等职,元和六年(811)拜相,后罢为荆南节度使,入朝又任吏部尚书等职。穆宗时判太常卿,整顿礼乐;文宗时进位检校司空、太子太傅。卒年八十七,赠司徒,谥号“昭”。

比杜羔大2岁

灵澈

746年-816年

灵澈,唐代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幼年出家,后游历各地,与当时文人名士如刘长卿、皎然等交往甚密,以诗闻名。其诗风清丽,多写山水田园与禅理。

比杜羔大3岁

高崇文

745年-809年

高崇文(745—809),唐朝中期名将。出身将门,早年从军,隶属于神策军,以骁勇善战著称。贞元年间镇守长武城,治军严谨,吐蕃不敢近塞侵扰。元和元年(806年),率军讨伐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攻克成都,平定叛乱,因功封南平郡王,检校司空,兼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二年(807年),调任邠宁庆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元和四年(809年)去世,年六十四,追赠司徒,谥号“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