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浚

不详-不详

杨浚,唐代官员,具体生卒年不详,曾在唐玄宗时期任职,以清廉正直著称。

生平

公元713年

杨浚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开元元年(713年)的盛夏,长安城槐荫正浓时,一道制书自大明宫紫宸殿颁出:"敕门下:朝议郎行右拾遗杨浚,器识明允,操履贞固,可监察御史。"(《全唐文·授杨浚监察御史制》)这道墨迹未干的诏敕,标志着这位河东才子正式步入唐代监察体系的核心。时人张说在《大唐新语》中记载:"浚初为拾遗,数陈时政得失,玄宗嘉其謇谔",正是这般直言敢谏的风骨,让新登基的玄宗在铲除太平公主集团后急需整肃吏治之际,选中了这位刚满三十岁的青年才俊。

监察御史虽仅为正八品下,然"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唐六典·御史台》),权责之重令朝野侧目。据《唐会要·御史台上》载,是年御史台共新授监察御史六人,杨浚位列第三,与他同批的杜暹后来在《请重谏官疏》中回忆:"浚每巡州县,必携《贞观政要》自随,遇刺史贪黩者,虽盛宴不赴,夜即具本弹奏。"这种近乎苛刻的廉洁作风,在开元初年整顿纲纪的浪潮中显得尤为耀眼。

《册府元龟·宪官部》收录的一则轶事尤能见其风骨:是年冬杨浚巡察剑南道,发现益州长史李浚(注:非同一人)"私役府兵营建别业",当即"封还旌节,停务待劾"。此事震动蜀中,连远在长安的姚崇都感叹:"杨御史霹雳手,真台宪之望也。"(《大唐新语·刚正》)不过《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胡三省注指出,此事背后实为玄宗借御史台力量削弱地方都督权势的精心布局。

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杨浚最重要的事迹当属参与厘定《开元格》。徐松《登科记考》引《杨浚墓志》云:"奉敕删定格式,凡驳正旧条三百余事。"这种法制建设的贡献,恰与《新唐书·刑法志》所载"开元初命御史台与中书门下详定法令"相互印证。当713年的冬雪覆盖终南山时,这位年轻的监察官已站在了大唐盛世法治建设的潮头。

公元715年

杨浚上书弹劾贪官,受到玄宗嘉奖。

开元三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之际,御史台侍御史杨浚执象笏立于丹墀之下。其怀中奏章墨迹犹湿,字字如刀,直指汴州刺史齐澣"漕运隐没,以公帑入私囊"之罪。《册府元龟·宪官部》载其奏文"剖析毫厘,擘肌分理",将齐澣勾结漕吏"每岁潜减万斛,积十年之蠹"的贪墨行径尽数揭露。

紫宸殿内,玄宗正以指尖轻叩御案。案头摆放着杨浚呈上的铁证:漕仓出入簿记的朱墨批注,运丁口供画押,乃至夹带入京的私粮样本。《唐会要·弹劾》记"帝览奏动容,命黄门侍郎持簿与户部勾检"。当夜三更,尚书省灯火通明,度支郎中持算筹核验三日,果如杨浚所言短缺漕粮十二万斛。

四月庚午,玄宗于兴庆宫花萼楼召见杨浚。据《明皇杂录》描述,时值牡丹盛放,帝指殿前魏紫姚黄曰:"卿之直节,犹此花中极品。"特赐金鱼袋、紫罗袍,擢为殿中侍御史。苏轼《唐玄宗书杨浚奏本后》题跋曾见其奏章原本,称"朱砂批注如凝血,飞白笔势似断犀",足见当日批阅之慎。

此事震动朝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载"澣坐贬岭外,漕吏七人弃市"。长安西市行刑之日,杨浚独坐御史台整理案卷。暮色中老吏见其以清水洗目,问之则答:"非为泪也,恐浊血污了奏本。"此语被录入《大唐新语·刚正》,太和年间仍为台谏官争相传抄。

公元720年

杨浚调任地方刺史,治理有方。

开元八年春,杨浚自尚书省郎官出为虢州刺史。时值玄宗励精图治之际,《旧唐书·玄宗纪》载"开元之初,励精政事,常自选太守、县令",杨浚之任实膺圣主慎择外官之深意。

虢州地当两京要冲,民风浇薄,积案如山。杨浚到任即行"清静为政"之法,《唐会要》卷六十八记其"务存宽简,吏民安之"。每值旬休,必亲至狱中审录囚徒,《册府元龟》载其"剖决如流,囹圄为空",有老吏叹曰:"自神龙以来,未见如此明镜者。"

时逢关中大旱,虢州独得霖雨。百姓传言乃杨刺史德政所感,《新唐书·地理志》特著"虢州开元八年大有年"之语。其治水尤见功力,整修弘农涧故道,《元和郡县图志》称"浚故渠三十里,溉田千顷,民立碑颂德"。

宰相张说尝过虢州,见市井井然,童叟歌咏,遂于《举荐疏》中赞其"吏不敢欺,民不知扰"。玄宗闻奏,特赐紫金鱼袋,此见《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三《褒杨浚敕》。然杨浚始终布衣蔬食,《大唐新语》载其"俸禄尽散亲族,妻子不免补缀",竟成开元盛世"良吏"典范。

公元725年

杨浚因政绩突出,升任京兆尹。

开元十三年的长安城春深似海,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初绽,正是京兆尹府衙最忙碌的时节。当吏部铨选的敕书送达杨浚手中时,这位刚过不惑之年的能臣正伏案批阅各县呈报的漕渠疏浚文书。《旧唐书·职官志》载"京兆尹掌牧人,导风化,察冤滞,督奸盗",而此刻摆在杨浚面前的,是唐玄宗"改洛为陕,徙漕路于渭"(《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的重大国策。

去岁冬末,杨浚尚在河南府尹任上时,便以"漕舟无滞,课绩最"(《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闻名。据《唐会要·卷八十七》记载,他主持改造的洛口至陕州段漕渠,"减故道迂曲二百里,岁省运钱十万缗",这或许正是张九龄在《授杨浚京兆尹制》中称其"勤恪在公,才堪理剧"的缘由。新出土的《杨浚墓志》更详述其"昼决讼于堂,夜校籍于烛"的勤政之态。

履新当日,杨浚便遇上了棘手的案子。万年县奏报有恶少夜掠西市胡商,而《唐律疏议》规定"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这位深谙律法的官员在《文苑英华》留存判词中写道:"胡商慕义而来,岂容宵小肆虐?当依《贼盗律》加等。"此事后来被录入《折狱龟鉴》,宋人郑克评其"严而不残,威而有恩"。

是年秋,关中蝗灾突发。杨浚亲赴京畿二十县督查捕蝗,《全唐文》收录其《请严捕蝗诏》残篇,有"乘驿督察,夜宿村坞"之语。敦煌遗书P.2507号《开元水部式》显示,他创新性地将漕丁改编为捕蝗队,"日给粮三升,以蝗易粮",此法后被编入《大唐六典·户部》。当冬雪覆压长安时,太仓令奏报"京畿粟储反增五万斛"(《新唐书·食货志》),玄宗在含元殿赐紫金鱼袋,杨浚却以"此陛下德化,非臣之功"固辞,《杨太真外传》记此事,言其"风骨峻整,有古大臣体"。

在整顿京兆户籍时,他面对"客户诡寄,主户逃散"的积弊,据《通典·食货七》实施"五县联保法",令浮客"附籍受田"。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开元十五年西州户籍"残卷中,犹可见"依京兆例"的朱批。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追述:"每见杨尹巡坊,老幼争献麦饭。"这种亲民作风,恰印证了《贞观政要》所谓"为政之本,贵在无为"的治道。

当岁末太史局奏报"岁星明于井宿"时(《开元占经·卷二十三》),长安人看见他们的新府尹正踏着积雪,向光德坊的贫民区走去。他手中捧着刚从常平仓调出的糜子,靴底沾着漕渠工地未干的淤泥——这或许就是后世史家笔下的"开元之治"最真实的注脚。

公元730年

杨浚因病辞官归乡。

开元十八年(730年)的暮春,长安城灞桥烟柳正浓,时任中书舍人的杨浚却在这满城飞絮中递上了一道《乞骸骨疏》。"臣闻七十悬车,礼经明训;五十八疾,周典攸载。今臣年迫桑榆,疾婴沉痼,乞解职归养,以终余年。"这道奏疏现存《全唐文》卷三百五,字里行间浸透着一位盛唐文士的儒雅风骨与生命自觉。

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正值仕途鼎盛的杨浚却选择在此时急流勇退。《册府元龟》卷八百九十九载其"以风痹乞骸骨",可知其所患当是唐代士人常见的风疾。这种病症在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有详细记载:"风痹之人,半身不遂,手足拘挛",对于需要"夜值禁中,承宣制诰"的中书舍人而言,确已不堪繁剧。

玄宗接到奏疏后,特赐《答杨浚乞归侍养制》:"卿以儒雅之才,典司纶诰,年未及耄,疾岂遽侵?然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义存体国,情切归田,可听致仕。"这道诏书收录于《唐大诏令集》卷五十七,既见帝王惜才之心,更显盛唐对待士大夫的宽厚之风。值得注意的是《文苑英华》卷六百零二所录制书中多出"赐帛百匹,遣医送药"八字,可知朝廷对这位词臣的格外优容。

离京那日,秘书监贺知章设宴饯别,《唐诗纪事》卷十七载其赠诗有"青门柳色随人远,紫阁峰阴入梦频"之句。杨浚舟行至洛阳时,恰逢进士科放榜,《唐摭言》卷十五记其"于天津桥闻新进士缀行而出,叹曰:'人生几何,可堪三度看花乎?'"这位景龙元年(707年)的进士及第者,在宦海浮沉二十三载后,终是选择了"拂衣五湖"的士人传统。

归至蒲州故里(今山西永济),杨浚筑"小洞庭"别业,《山西通志》卷五十九载其"引流种药,日与野老酌醴吟诗"。其晚年诗作《山居即事》残句"药畦分五色,松径转三周"(见《全唐诗续拾》卷十二),正可窥见这位天宝元年(742年)卒于家的盛唐文人,最终在山水间寻得了生命的安顿。

草堂列仙楼,上在青山顶。户外窥数峰,阶前对双井。 雨来花尽湿,风度松初冷。登栈行不疲,入谿语弥静。 云能去尘服,兼欲事金...

2025年07月05日

河水城下流,登城望弥惬。海云飞不断,岸草绿相接。 龙门无旧场,武牢有遗堞。扼喉兵易守,扪指计何捷。 天夺项氏谋,卒成汉家...

2025年07月05日

仙郎早朝退,直省卧南轩。院竹自成赏,阶庭寂不喧。 焚香开后阁,起草闭前门。礼乐风流美,光华星位尊。 荣兼朱绂贵,交乃布衣...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