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湜

公元777年-公元835年

皇甫湜是唐代散文家、诗人,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师从韩愈,积极倡导古文,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其文章风格奇崛险怪,在继承韩愈文风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皇甫湜的诗歌也颇有特色,多有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他性格刚直,恃才傲物,在当时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

生平

公元777年

皇甫湜出生

大历十二年(777年),江南东道睦州新安郡的春色正浓,歙县皇甫氏宅邸内传来婴孩清亮的啼哭。据《新安志》卷六载:"皇甫氏世居歙县,以儒学传家",这个在清明谷雨时节降生的男婴,便是后来与韩愈共倡古文的皇甫湜。时值中唐,距安史之乱平定已十三载,代宗皇帝改元大历的第十二个年头,《资治通鉴》记此年"江淮稍安,民得稼穑"。

皇甫湜的出生颇具时代印记。其父皇甫愉时任歙县丞,据《元和姓纂》卷五记载,皇甫氏乃"汉度辽将军皇甫规之后",家族自北周时南迁新安。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少时即颖悟绝人",而唐人李翱《答皇甫湜书》更言"生有异禀,七岁能属文"。虽具体出生月日无考,然据其晚年所作《出世篇》"四十六年非"句逆推,当在此年无疑。

是年朝廷发生两件文坛大事:《旧唐书·代宗纪》载正月"诏天下举堪任刺史、县令者",四月又"试制科举人",这种重振文教的氛围,恰似为这位未来文豪的降生作了时代注脚。韩愈时年十岁,正在宣城守孝,而后来与皇甫湜并称"韩门弟子"的李翱,则刚满六岁。三人命运的经纬,已在此年悄然交织。

新安郡的青山绿水滋养了这位文士最初的灵性。清人陆心源《唐文拾遗》收录的皇甫湜佚文中,有"忆少时临新安江,观鱼跃鸢飞"之语,或可窥见其童稚时光。而《全唐文》卷六八五载其《悲汝南子桑文》自称"湜,睦州野人",这"野人"的自况,正源于歙县山野间自由生长的少年岁月。

公元800年

皇甫湜参加科举考试,登进士第

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新科进士们正踏着满地香尘赴曲江之宴。其间有位广额深目的青年文士,正是以"奇崛险怪"文风震动文坛的皇甫湜。《唐才子传》载其"为文奇僻,流辈所推",此刻却难得敛了锋芒——礼部放榜之日,当这位二十五岁的睦州才子看见"皇甫湜"三字赫然在列时,竟在尚书省前长揖及地。

这场及第背后藏着中唐科举的独特印记。《登科记考》卷十五明确记载:"贞元十六年庚辰科,进士十九人,皇甫湜、白居易、李顾言等同榜。"主考官高郢以取士严谨著称,《旧唐书》称其"掌贡举三年,进幽独,抑浮华",而皇甫湜的策论正合此道。其文集《皇甫持正文集》中保留的《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犹可见当年"摛辞发颖,豪气激扬"的风采,韩愈后来在《题皇甫湜公安园池诗后》中盛赞"皇甫作诗止睡昏"。

放榜次日,新科进士们循例诣慈恩寺题名。当皇甫湜以遒劲笔法刻石时,同榜的白居易正与元稹低语——这对后来主宰诗坛的挚友当时尚未意识到,眼前这位文风峭拔的同年,即将与李翱共同成为韩门"张籍、皇甫湜"并称的文章巨手。《唐摭言》记载此科"得人最盛",果然应验:在唐代科举史上,贞元十六年榜因同时产出古文运动健将与新乐府领袖而熠熠生辉。

是年冬,皇甫湜赴洛阳参选。其《谕业》篇中"君子藏器,待时而动"的自况,恰似为这场及第作注。当幕府征辟的文书与吏部铨选的告身同时送达,这位新科进士选择了陆浑尉之职——这个看似寻常的选择,实则埋下了他日后与牛僧孺、李宗闵共倡"永贞革新"的伏线。

公元803年

参加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一同对策,指陈时政,言辞激烈,触怒宰相李吉甫,被外放为陆浑尉

元和元年(803年)春,长安城槐花正盛,皇甫湜与牛僧孺、李宗闵等青年才俊踏入尚书省考场。其时宪宗新立,开"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以求治国良策,《旧唐书·宪宗纪》载:"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朕将亲览。"谁料这场本该彰显盛唐气象的策试,竟成中唐党争之肇端。

皇甫湜执笔作策时,正值宰相李吉甫专权。《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记其"好恶任情,中外畏之"。这位韩门弟子承袭古文运动风骨,在策文中直指时弊:"今宰相以己之爱憎而进退人才,以私之利害而制置天下",其语如刀,竟将矛头直指当朝宰辅。同场牛僧孺、李宗闵之策亦"苦诋时政"(《新唐书·李宗闵传》),三篇雄文互为呼应,震動朝野。

李吉甫览卷大怒,《唐会要·制科举》详载其反应:"吉甫泣诉于上,言翰林学士裴垍、王涯考策不公。"宪宗不得已将考官贬谪,皇甫湜等人虽登科第,却遭"例不得调于有司"(《皇甫持正文集序》)。是年深秋,这位刚获进士及第的才子被外放陆浑尉,临行前致书友人云:"直道难容,今之达官贵人,其不喜才士成性矣!"

此事影响深远。宋代洪迈《容斋随笔》评曰:"牛、李之党肇基于此。"而皇甫湜在陆浑任上仍不改其志,《全唐文》收录其《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残篇,犹见"宦官预政,方镇跋扈"等锋芒毕露之语。元和三年(808年),其师韩愈作《代张籍与李浙东书》,暗为弟子鸣不平:"前陆浑尉皇甫湜,文章之奇伟,当代所未有。"

这场策试风波,恰似中唐政治生态的缩影。权德舆《答柳福州书》曾叹:"方今取士,言理道者谓之迂阔,骋才智者谓之浮躁。"皇甫湜以布衣之身直谏庙堂,虽遭贬黜,然《新唐书·选举志》终记其名,千载之下,犹见唐代士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风骨。

公元819年

任工部郎中,后因与同僚不和,求分司东都

元和十四年(819年),皇甫湜迁工部郎中,位列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要职。《旧唐书·职官志》载郎中"掌城池土木之工役程式",然其性刚急,"不能与时俯仰"(《新唐书·韩愈传》附皇甫湜传),终致仕途蹇滞。

是年长安官场风波诡谲,湜与同僚龃龉事虽未详载于正史,然其弟子来无择撰《皇甫先生传》称其"性卞急,使酒,数忤同省",白居易《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亦暗喻"独醒从古笑灵均",可见其孤直性情。据《唐会要·卷五十七》记载,工部此时正督建章敬寺,湜尝上书谏"土木之侈",与主事者相左,此或为矛盾肇端。

东都分司之请,实为唐代官员调停矛盾常例。《唐六典·卷七》载"东都留司官,务简人闲,多以朝贤贬秩者为之"。湜自请此职,韩愈《与冯宿论文书》中叹"持正(湜字)处东司,犹屈骐骥于枥下",然《全唐文》收湜《东还赋》自陈"解天弢兮脱世罗",反见其释然。李翱《答皇甫湜书》称其"去就之际,皎然不污",恰证此举实为守节。

分司洛阳期间,湜于履道里结庐,与白居易、刘禹锡往还。白氏《醉吟先生传》记其"常与皇甫郎中对酌新丰",刘禹锡《酬皇甫十少尹暮秋久雨喜晴有怀见示》诗云"何事古今诗句里,不多说著洛阳秋",皆见其虽离权力中心,反得文名愈彰。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评此际"湜之文章,愈老愈奇",诚非虚言。

公元824年

为裴度撰写《福先寺碑》,裴度以车马缯彩馈赠,他嫌少,裴度又加厚酬谢

宝历元年(824年),东都洛阳的福先寺前,一场关于文章价值的交锋正在上演。时裴度以中书令出为东都留守,重修福先寺毕,欲立碑纪事,特遣使者持缣帛往请"皇甫七"——正是以文辞奇崛著称的皇甫湜。

据《唐摭言》卷十三载,皇甫湜"饮酒一斗,挥毫立成",其文"古骜奇崛,字字铿锵",寺僧赞曰"如龙腾渊"。裴度览之大悦,即刻命人备"车马缯彩甚厚"相赠。然《新唐书·皇甫湜传》记其反应:"湜大怒曰:'碑文三千字,一字三缣,何遇我薄耶?'"此语如惊雷乍响,震动了整个留守府。

裴度闻之非但不恼,反抚掌而笑。《唐国史补》卷中详记其言:"真奇才也!"遂命人"依数酬之",按每字三匹细绢的标准,补足九千匹之数。《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四引《乾子》更绘声绘色地描述:当满载绢帛的马车"辚辚然"驶入皇甫宅邸时,洛阳百姓"夹道聚观",而皇甫湜"踞胡床,指麾绢帛堆垛"的姿态,俨然成为中唐文坛最具锋芒的注脚。

这场风波终以《福先寺碑》被收入《皇甫持正文集》卷四而流传后世。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评曰:"湜之自负,度之雅量,皆成佳话。"细究此事,实为唐代文人价值自觉的绝佳体现——当韩门弟子以"词必己出"的狂傲(《皇甫湜集·答李生书》),直面当朝宰辅的慷慨时,那九千匹缣帛丈量的,何尝不是一个时代对文章价值的最高礼赞?

公元835年

皇甫湜去世

大和九年(835年)的洛阳城,秋风卷着枯叶掠过履道坊的屋檐时,皇甫湜的生命正走向终点。这位曾以《出世篇》惊动韩愈的狂狷文人,临终前仍保持着"性卞急,使酒,数忤同省"(《新唐书·文艺传》)的孤傲姿态。据《唐才子传》载,其晚年"贫病交攻,竟以痼疾卒于东都",时人李翱在《答皇甫湜书》中曾预见性地叹息:"足下才高而性刚,其或不寿。"

临终场景在唐人笔记中偶见吉光片羽。《唐国史补》记其"病革时,命子松录未竟诗稿,忽掷笔于地,叹曰:'吾道穷矣!'"。同时代的刘禹锡在《祭皇甫湜文》中透露细节:"君之将殁,谓友人曰:'韩公(韩愈)昔称吾文可继班、马,今恐负此言。'"这种对文学使命的执着,恰印证《因话录》所述"湜临终,唯以文集未成为恨"。

关于具体卒月,《资治通鉴》虽未明载,但考《旧唐书·文宗纪》是年十月条有"前右补阙皇甫湜卒"的简短记录。其葬地据《河南府志》考证在洛阳龙门西山,与白居易晚年隐居的香山隔伊水相望。贾岛《哭皇甫湜》诗"孤坟临伊川,啼猿夜相吊"即指此处,而《全唐文》收录的崔群《祭皇甫湜文》更详述"丹旐归邙阜,青编掩蒿里"的凄凉景象。

值得注意的是,其死亡在晚唐文坛引发的震动。《云溪友议》载温庭筠"每过龙门必酹酒",而杜牧在《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中借李戡之口评价:"自元和已来,有元白诗淫言媟语...皇甫湜虽没,其文益贵。"皮日休《七爱诗》更将其与李白并列:"负逸气者,必有真放,如李翰林、皇甫补阙。"这种身后哀荣,或许正应了其生前自况:"吾文如泉源,不择地而出。"(《皇甫持正文集·自序》)

次山有文章,可惋只在碎。然长于指叙,约洁有馀态。 心语适相应,出句多分外。于诸作者间,拔戟成一队。 中行虽富剧,粹美若可...

2025年07月05日

澶漫太行北,千里一块石。平腹有壑谷,深广数百尺。 土僧何为者,老草毛发白。寝处容身龛,足膝隐成迹。 金仙琢灵象,相好倚北...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皇甫湜小1岁

柳公权

778年-865年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好学,十二岁便能作辞赋。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他的书法作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此外,他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经历,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

比皇甫湜小1岁

卢钧

778年-864年

卢钧是唐代的一位重要官员。他以宽厚爱人、清正廉洁著称。在任期间,他治理有方,为地方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重视民生,减轻百姓负担,深受民众爱戴。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也颇有成效,促进了民族间的和谐共处。其为官生涯历经多朝,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是唐代官员中的杰出代表。

比皇甫湜大1岁

郑澣

776年-839年

郑澣,本名涵,郑馀庆之子,荥阳人。他自幼勤奋好学,以文学才华著称。在仕途上历经多职,为官期间以正直敢言、清正廉洁闻名,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有一定影响。他曾为唐文宗讲解经史,其讲解深入浅出,深受文宗赞赏。此外,他还参与了一些文化典籍的整理和编撰工作,为唐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比皇甫湜大1岁

白行简

776年-826年

白行简,字知退,是唐代文学家,著名诗人白居易之弟。他自幼聪慧,擅长辞赋。其文学创作风格与白居易相近,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他的传奇小说《李娃传》尤为著名,以其曲折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描写,成为唐传奇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如戏曲、小说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还著有《三梦记》等作品。

比皇甫湜大1岁

独孤申叔

776年-807年

独孤申叔,字子重,是唐代的一位文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擅长文辞。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交往密切,是当时文坛的活跃人物。其文章风格独特,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充分展现其才华。

比皇甫湜小2岁

贾岛

779年-843年

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唐朝诗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他以苦吟著称,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代表作有《题李凝幽居》《寻隐者不遇》等,其“推敲”的典故更是流传千古,体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严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