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飨拜洛乐章·敬和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礼乐光华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时值大唐国力臻于鼎盛。玄宗命太常卿韦绦主持修订《大唐乐》,重制"唐大飨拜洛乐章"十五首,以恢宏乐章配合祭祀洛水之礼。《敬和》为其中第九首,承载着盛唐"以礼立国,以乐和天地"的文明气象。
洛水祭祀的文化深意
洛阳为唐之东都,洛水乃华夏"四渎"之一。据《旧唐书·礼仪志》载,开元十三年(725)玄宗亲祀洛水,命张说、贺知章等文臣创制乐章。诗中"兰俎""蘋羞"源自《楚辞》祭礼意象,"金石""咸英"暗合《周礼》"六代之乐",彰显唐王朝对三代礼乐传统的承续。
文学与政治的完美交融
"林泽斯总,山川是遍"二句,既呼应《诗经·周颂》"敷天之下"的祭祀语境,又暗含玄宗封禅泰山后"告成于天"的政治意图。张说在《上拜洛乐章表》中特别强调:"敢陈懿律,式展诚敬",可见此诗实为盛唐"文治"理想的艺术结晶——以典雅诗章包裹帝国秩序,用金石之声调和天地人神。
艺术特色的历史回响
全诗四言八句,延续汉魏庙堂乐章体式。其中"咸英已变"暗用黄帝《咸池》、帝喾《六英》古乐名,喻指玄宗新制雅乐;末句"实惟忘倦"化用《论语》"诲人不倦",将帝王勤政之德与祭祀诚敬之心熔铸一体,堪称开元礼乐文学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