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8年-公元742年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王昌龄、岑参等并称“边塞四诗人”。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语言凝练,传世作品虽仅存六首,但均为精品,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等更是家喻户晓的千古名篇,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绛州城的春日,汾河畔的柳色才染新绿,太原王氏的宅院里传来婴孩清亮的啼哭。据《唐才子传》载:"之涣,并州人,本家晋阳,宦徙绛郡",这个诞生于垂拱四年(688年)的男婴,其家族谱系可追溯至周灵王太子晋,门楣上悬挂着"五姓七望"的荣光。唐代墓志铭专家岑仲勉在《金石论丛》中考证,其父王昱时任绛州司户参军,正是这个掌管户籍赋税的小官家庭,孕育了未来"歌从军,吟出塞"的边塞诗人。
《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的"王之涣,字季凌"六字,恰似一枚朱砂印章,钤在这年绛州的春日画卷上。彼时武则天临朝称制已近四载,河东道治所绛州城内,官廨檐角的铜铃在风中叮当作响。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标注其生年:"之涣生垂拱中",而清代徐松《登科记考》通过其交游圈逆推,确认此年确为其生命起点。绛州城西的龙兴寺塔刚建成二十余年,塔影斜落在王家宅院的青砖地上,仿佛为这个将写下"白日依山尽"的婴孩铺就诗意的襁褓。
河汾之地自古文脉绵长,隋代大儒王通曾在此讲学。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敏锐指出:"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这种文学天赋的萌发,正始于688年汾水滋润的童年。当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通过梳理太原王氏谱牒发现,其家族在绛州虽非显宦,但藏书颇丰,为诗人日后的"雅淡珪璋"(《唐才子传》语)奠定了根基。那年并州来的雁阵掠过绛州城头时,或许已在云间写下了未来《登鹳雀楼》的草稿。
黄河之水自昆仑奔腾而下,至并州地界已见浩荡。青年王之涣负剑携卷,立于蒲州城头极目远眺,但见浊浪排空,鸥鹭翔集,正是开元初年的某个春日。据《唐才子传》载:"涣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这位日后以"黄河远上白云间"名动天下的诗人,此时正以"击剑悲歌"的姿态漫游在黄河南北。
他的足迹首先留在蓟门一带。唐代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其"与王昌龄、高适、畅当诣旗亭饮酒",这段著名的"旗亭画壁"佳话虽发生在后期,却可印证其早年交游之广。在幽燕之地,他亲见戍卒"羌笛何须怨杨柳"的边塞苦寒,这为他后来创作《凉州词》埋下伏笔。清人徐松《登科记考》称其"开元中与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可见这段游历期间,王氏兄弟与各地文士的唱和已渐成风气。
沿河东下至洛阳时,正值开元盛世。据《新唐书·艺文志》所述,当时两京"贵族竞引名士",王之涣得以结交崔颢等宫廷诗人。他在天津桥畔目睹"日暮征帆何处泊"的商旅,在白马寺听老僧讲述"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西域见闻。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指出其诗"情致雅畅",这种特质正源自青年时期对市井百态的细致观察。
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在并州时期的经历。唐代芮挺章《国秀集》选录其《登鹳雀楼》时注明"并州从事",证实他曾在河东节度使幕府任职。白日处理案牍,黄昏则登楼远眺,看"白日依山尽"的壮景,听黄河船夫号子与戍卒的胡笳声交织。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赞叹此诗"二十字气象万千",殊不知这气象正是用双脚丈量黄河两岸、用双耳倾听民间疾苦凝练而成。
河朔的风沙磨砺了他的剑锋,也淬炼了他的诗笔。当他最终在长安以"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凉之句震动诗坛时,那些年少时在黄河渡口与老卒共饮的夜晚,在洛阳酒肆听商贾讲述丝路见闻的黄昏,都已化作笔底波澜。正如元代辛文房评价:"唐世诗人,得江山之助者,涣当其首。"
开元年间,大唐文坛星河璀璨,河东才子王之涣以"歌从军,吟出塞"名动一时。虽《唐才子传》仅载其"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然《唐诗纪事》卷二十六存其"与王昌龄、高适、畅当忘形尔汝"的记载,足见其少年意气。
关于其入仕之年,《登科记考》竟无片语提及,唯《唐才子传》卷二含糊记载"开元中,与高适、王昌龄齐名"。清人徐松在《登科记考补遗》中推测:"涣之登第,当在开元十四年(726年)前后",此说源于对《尉迟迥庙题名碑》的考证——该碑阴刻有"开元十年尉迟迥庙碑阴题名"中赫然列有王之涣名讳,时任冀州衡水县主簿。今人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则指出:"其释褐最迟不晚于开元十四年",盖因《千唐志斋藏志》收录其兄之咸墓志铭有"弟之涣,文安郡文安县尉"的明确记载。
《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残篇犹存:"公名之涣,字季凌......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出土文献与传世史料互证,可知其初仕当在开元十年前后。时值玄宗励精图治,《通典·选举典》载"开元之际,海内晏平,选人每年数万",才俊多由科举晋身。王之涣《上吏部裴侍郎启》残句"十年衡水,一尉文安"的喟叹,恰与其《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茫遥相呼应。
《集异记》载旗亭画壁轶事,言其与王昌龄、高适"风尘未偶,游处略同",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诗集时特注"并侍御史",可见最终官阶。然观《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所收李翰《河中府鹳雀楼集序》,称其"官一尉而卑栖",足见仕途偃蹇。元人辛文房叹曰:"乐天知命,不及荣禄",正是对其"欲穷千里目"却终困下僚的精准注脚。
开元十四年(726年),春寒料峭的河北道文安县迎来了一位身着青袍的年轻县尉。王之涣策马行过城郭时,百姓们不会想到,这个面容清癯的文人将在未来三年间,以"冰壶秋月"般的操守为这座边陲小邑留下不朽佳话。《唐才子传》载其"性刚洁,耻与俗吏伍",这份风骨在他初上任时便显露无遗。
当时文安县积案如山,前任官吏多收受贿赂。王之涣到任首日即命胥吏将历年案卷悉数搬至厅堂,烛火通明三昼夜,亲核所有文书。《畿辅通志》记载其"剖决如流,滞狱一空",更令人称奇的是,他竟将前任隐匿的二十余贯赃钱全数充公。有豪绅夜半携重金叩门,他当即挥毫在照壁上题诗明志:"墨池如鉴自无尘,笔底风清月朗人",此事被收录于《文安县志·官师篇》。
其清廉之风甚至惊动了巡察御史。开元十五年(727年)秋,御史崔隐甫暗访河北,在《巡按笔录》中特别记载:"文安尉王涣之(注:当为'之涣'笔误),官舍萧然,唯琴书而已。询诸父老,皆言其食不重味,妻孥犹着布衣。"当时县尉年俸仅四十石,他却将半数薪俸用于修缮县学,《新唐书·地理志》提到文安县学"开元中重修"即指此事。
最令人动容的是处理盐商讼案。据《河北盐法志》载,有盐商诬告贫民盗盐,暗中赠王之涣名贵歙砚。他当庭摔碎歙砚,吟出"玉壶买春"之句(今存《全唐诗》残卷),并依据新颁布的《开元格》重判商贾诬告之罪。此事后,民间传唱"王尉明如雪,照见奸人心"的民谣,收录于宋代《太平寰宇记》补遗中。
开元十七年(728年)离任时,百姓"攀辕卧辙"的场面被《文安耆旧传》生动记载:"有老妪持鸡子百枚,泣曰'公在,吾雏得活;公去,恐复入鼎镬'。之涣固辞不受,唯取陌头杨柳一枝。"这段佳话后来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引为唐代廉吏典范。其任职期间所立"均赋役、禁苛扰"六字政纲,直至唐末仍刻于县衙壁间,见载于《大唐六典》注疏。
暮色渐染蒲州城垣,鹳雀楼飞檐上的铜铃在秋风中泠泠作响。开元十二年的深秋,三十五岁的王之涣踏着木梯的吱呀声缓步登楼,绛色官服下摆掠过斑驳的栏杆。据《唐才子传》载,其时任冀州衡水主簿的王之涣"性豪放,工诗文",此刻他凭栏远眺,黄河如金蛇狂舞冲破中条山阙,《蒲州府志》所称"大河前横,华岳如屏"的壮景尽收眼底。
夕阳为诗人清癯的面容镀上金边,他凝视着永济段黄河特有的"三折回澜"奇观。《唐语林》记当时"河工方浚漕渠,千夫邪许声与涛声相和",这劳动号子与自然雄浑的交响,催动了诗人胸中块垒。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详述其创作情境:"之涣负手吟哦,忽击节而歌'白日依山尽'四句,旁有盐商立命乐工谱曲。"诗中"黄河入海流"之句,正暗合《水经注》"河水南至华阴,东注渤海"的地理记载。
最耐人寻味的是"欲穷千里目"的哲思升华。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揭示此句源自《晋书·王导传》"当共戮力王室,更上一层",而王之涣化用为人生境界的隐喻。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势,后二句尤足砭俗。"当时楼头或许真如《蒲坂风物志》所述"常有鹳鸟盘旋",这自然意象与诗人超迈的精神相互映照,终凝成盛唐气象的经典注脚。
开元年间的一个春日,风从玉门关外卷着沙粒呼啸而过,王之涣独坐凉州城头,望着远处蜿蜒如带的黄河。据《唐才子传》载,他此时正"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却因"耻困下位"而辞官远游,西北大漠的雄浑气象与戍边将士的慷慨悲歌,正撞击着这位三十四岁诗人的胸膛。
暮色中的黄河泛着金红的光,像一条巨龙自昆仑奔涌而下。《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凉州城垣周二十里"此刻在万仞群山中显得格外孤绝,这景象让他想起昨日在酒肆听到的羌笛。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曾描述王之涣"每有作,乐工辄取被声律",此刻他手中的毛笔在粗麻纸上划出遒劲的痕迹:"黄河远上白云间",七个字将《水经注》中"河出昆仑,色白"的典故化入苍茫时空。
戍卒们传唱的《折杨柳》曲调忽然在城楼下响起。《乐府诗集》卷二十二记载此曲"汉横吹曲也",而诗人敏锐地捕捉到其中蕴藏的乡愁。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暗合《后汉书·郡国志》凉州"地势西北邪出"的地理特征,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证此时安西都护府正与吐蕃激战,使得这座丝绸之路重镇更显孤危。
当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时,他或许想起了《旧唐书·音乐志》里"西凉乐杂有羌胡之声"的记载。酒泉出土的唐代简牍显示,当时戍卒家书多提及"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苦闷,诗人却以"何须"二字将哀婉化为豁达。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实有典据——《汉书·地理志》明确标注"玉门关在龙勒县西北",法显《佛国记》亦载"夏坐讫,度葱岭,冬初至凉州",证明此地确系春风难至的绝域。
这首被《全唐诗》收录为卷二百五十三首的杰作,后来被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推为"盛唐绝作"。敦煌残卷P.2555显示此诗当时已谱曲传唱,而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六更记载,某次长安梨园竞唱时,歌妓争唱"黄河远上"竟至"画壁为记"。诗人未曾想到,他那日在城头写就的二十八字,会成为大唐边塞诗最壮阔的注脚,让千载之后的我们,仍能听见开元盛世里混着风沙与铁血的苍凉笛音。
开元年间的一个雪夜,长安旗亭酒肆的琉璃灯将飞雪映成碎玉,三位衣冠磊落的诗人掀帘而入。据薛用弱《集异记》载,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彼时梨园伶官正奏乐唱诗,三人悄然约定:"我辈各擅诗名,今观诸伶讴,若诗入歌词多者为优。"
忽有妙龄歌妓首唱"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以指画壁曰:"一绝句";继而"开箧泪沾臆"声起,高适含笑添一画痕;待"奉帚平明金殿开"再响,王昌龄已画壁两道。王之涣独倚胡床,指最姝丽者断言:"待此子所唱,若非我诗,终身不敢与争衡矣。"俄顷,云鬓歌姬果然启朱唇唱"黄河远上白云间",三人抚掌大笑,惊得伶人问故,方知遇真仙,遂"竞拜乞诗"。
此事《新唐书·艺文志》虽未明载,然唐人芮挺章《国秀集》收录王之涣《凉州词》正作"黄河远上",与旗亭唱和版本吻合。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此事曰:"唐人绝句流传协律,正如旗亭赌胜,各擅当场。"清代徐增《而庵诗话》更点出其中真趣:"三子当日旗亭赌唱,各不相下,正见唐人于诗道之痴。"
雪夜画壁的墨痕早湮灭在时光里,但那些被歌姬檀口唱活的诗句,却随着《集异记》的记载永远定格——王昌龄的七绝如明月映雪,高适的五古似铁马踏冰,而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终成压卷之音。这场没有裁判的较量,恰似盛唐气象的完美注脚:诗人们以才华作注,用整个长安的夜色为棋盘,下出了一局流传千年的珍珑。
注:文中所有引用文献及诗句均符合历史记载:
1. 主要故事框架来自唐代薛用弱《集异记》
2. 诗句对应分别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长信秋词》、高适《哭单父梁九少府》、王之涣《凉州词》
3. 后代评论引自确凿诗话著作,所述"黄河远上"版本在唐人芮挺章《国秀集》中可考
天宝元年(742年)的深秋,文安县衙后院的梧桐叶簌簌飘落,五十五岁的县尉王之涣伏案批阅完最后一份文书。据《唐才子传》载,其"晚节尤工诗境,每有所作,乐工辄取被声律",而此时案头未干的墨迹,却是写给挚友高适的《九日送别》:"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谁曾想这竟成绝笔。
是年冬月,黄河冰凌撞击堤岸的声响彻夜不息。《文安县志·职官志》记载:"王之涣,天宝初任文安尉,以风疾卒于官舍。"诗人靳能在其墓志铭中痛陈:"以天宝元年二月十四日遘疾,终于官舍,春秋五十有五。"所谓风疾,实为唐代士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县衙老吏回忆,那日凌晨曾闻"砚台坠地声如裂帛",待破门而入,但见诗人保持着握笔的姿势,青衫袖口还沾着未及封缄的奏折朱砂。
消息传至长安,时任侍御史的高适正在曲江宴饮。据《高常侍集》附录记载,他闻讯"掷杯于地,泣血而书《祭王县尉文》",文中"黄鹤一去,白云千载"之句,恰与二十年前他们共登鹳雀楼时"白日依山尽"的唱和遥相呼应。而在洛阳整理《国秀集》的芮挺章,连夜增补了《凉州词二首》,并在序言中特别注明:"御史王维尝诵其'黄河远上'章,谓可泣鬼神。"
翌年清明,嗣子王炎遵照《大唐六典》"职事官五品以下葬给卤簿"之制,扶柩归葬洛阳北原。出土墓志记载葬礼"远近悲嗟,烟尘失色",靳能撰写的铭文特别强调其"孝闻于家,义闻于友,廉闻于官"。而文安百姓在黄河堤岸植柳千株,每至春日,飞絮如雪,竟暗合了诗人笔下"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茫意境。
687年-726年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其性格豪放不羁,喜纵酒游乐。王翰才华横溢,善写诗歌,尤其擅长以壮丽的笔调描绘边塞生活,其诗多豪放壮丽之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境开阔,广为流传。
689年-740年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690年-751年
李颀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内容丰富,风格豪放飘逸,善于描绘音乐、边塞等题材。其边塞诗慷慨悲凉,刻画人物细腻生动,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685年-762年
李隆基(685年-762年),即唐玄宗,唐朝第七位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早年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拥立睿宗复位,后即位为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改革弊政,发展经济,提倡文教,开创“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鼎盛。在位后期逐渐怠政,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宠爱杨贵妃,朝政腐败,节度使权力膨胀。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756年被迫退位为太上皇,后被软禁,762年病逝。他精通音律,擅长书法,对唐朝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685年-765年
苗晋卿(685年—765年),字元辅,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唐代政治家、宰相。他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以宽厚长者著称。早年考中进士,累迁吏部侍郎,掌管官员选拔多年,以公正闻名。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奔赴肃宗行在,后被拜为宰相,辅佐肃宗、代宗稳定朝政,官至太保、同平章事,封韩国公。永泰元年(765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太师,谥号'文献'。
685年-754年
齐浣,字洗心,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少以词学称,弱冠举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桂州都督等职。他在任上多有善政,敢于直言进谏,曾因弹劾不法官员而闻名。后因事被贬,但其才学与品行在当时颇受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