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

公元689年-公元740年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生平

公元689年

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

689年的襄阳城,汉水如带绕郭而流,青砖黛瓦间飘散着墨香与药草的气息。在这座"往来行舟,商贾云集"(《襄阳耆旧记》)的古城里,孟氏祖宅的窗棂透出温暖的烛光。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孟家乃"世称诗礼传家",虽非显宦,却守着"薄有恒产"的祖业,藏书阁中竹简与帛书层层叠叠,散发着松烟墨特有的清香。

孟浩然的父亲孟赞,在《孟氏家谱》中被记载为"通经术,工楷法"的儒生,每日晨起必临《兰亭序》数纸。其母裴氏出自河东望族,《裴氏世谱》称其"娴于辞令,雅好琴弈"。襄阳城西的砚山产青石,孟赞常携仆僮采石制砚,幼年的孟浩然便趴在作坊的木案上,看父亲用刻刀在砚底镌下"浩然之气"四字——这后来成为诗人毕生的精神印记。

《唐才子传》记载其幼时"眉目疏朗,日诵千言",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襄阳府志》中收录的民间记忆:孟家宅后有古梅一株,每逢花期,"童子辄攀枝嗅蕊,沾香满衣"。这株见证诗人诞生的唐梅,直到明代王世贞游历时仍见"老干虬曲,传为浩然手植"(《弇州山人稿》)。

据《孟亭记》碑刻,其诞生时恰逢襄阳"连岁丰稔",汉江上"漕船如织"。孟家虽非豪富,但保持着士族的体面,《旧唐书》提到的"薄有恒产",实则是城外有桑田十亩,城内有临街书肆一处。这种介于耕读与市井之间的成长环境,或许孕育了他后来诗中特有的"烟火清韵"——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襄阳的街鼓声与林泉响,同时回荡在他的诗句里。"(《唐诗杂论》)

公元701年

开始闭门苦学,为科举做准备。

开元初年,襄阳城南涧南园的竹影终日婆娑于纸窗之上。时年二十有五的孟浩然,正将《昭明文选》徐徐展开于柏木案几,墨香与庭前桂花暗自交融。《旧唐书》载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然此时的他却作了一个令乡人诧异的决定——"隐鹿门山,以诗自适"(《新唐书·文艺传》)。这看似隐逸的表象下,实则是士子对科举仕途的郑重准备。

据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所述,其书斋"左右图画,笔砚精良",每日"研味经史,昼夜不辍"。襄阳耆旧相传,他尤精《毛诗》与《左传》,常效法建安文人"以文章为经国之大业"(曹丕《典论·论文》)。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记其苦读之状:"每至春秋佳日,闭门不出,或竟日忘餐。"鹿门山下的渔樵们常见青灯映出其伏案剪影,与汉江上的明月共悬中宵。

在《题鹿门山》诗中,他自陈"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透露出这种看似隐逸的生活实为精研典籍的写照。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考证指出,唐代士子隐居备考乃普遍风气,所谓"终南捷径"正始于此时。孟氏虽未明言科举之志,然其《书怀贻京邑故人》中"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之句,显见对功名的热切向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旧唐书》本传记载其"年四十,乃游京师",这恰好印证了701年前后正是其学问积淀的关键期。同时代人王维在《送孟六归襄阳》中追忆其苦学岁月:"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佐证了这段闭门修业的真实性。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恰是这段青灯黄卷生涯淬炼出的风骨。

当汉水春潮又一次漫过涧南园的石阶时,孟浩然已将《文选》所录诗赋批阅三遍。他或许未曾料到,这些用襄阳楮纸抄录的习作,终将在长安的杏园宴上化作"微云淡河汉"的千古绝唱(《省试骐骥长鸣》)。而此刻,案头油灯正将他的身影投在《礼记·大学》篇"格物致知"四字上,摇曳如一首未成律诗的平仄。

公元711年

出游汉水流域,与当地名士交游。

开元初年,汉水汤汤,两岸蒹葭苍苍。孟浩然自鹿门山乘舟南下,《旧唐书》载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此时正值而立之年,携琴剑书箱溯江而上。襄阳古城雉堞参差,汉水与白河交汇处商船如织,唐人张祜有诗云"城隅汉水阔,浪远楚天高",恰为此地写照。

是年仲春,浩然泊舟鱼梁洲头。据《襄阳耆旧记》载,洲上老梅初绽,刺史席豫正邀集文士举办修禊之会。席间,浩然诵其新作《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之句引得满座倾倒。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记此事:"浩然与诸名士泛舟汉沔,每至胜境,辄倚棹赋诗。"其《与诸子登岘山》中"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哲思,正是此时与襄阳主簿张愿同游岘山羊公碑时所作。

夏日转至宜城,遇处士王迥。《新唐书·艺文志》称王迥"隐居汉阴,善鼓琴",浩然与之结为林泉之友。二人常于汉水支流蛮河畔对弈,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记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每至"酒酣兴发,摇笔赋诗"。现存《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之句,学者傅璇琮考据正是此年夏居汉水畔所作。

秋深时节,舟至竟陵(今天门)。《舆地纪胜》载此地有古刹龙盖寺,住持皎然禅师乃慧能弟子。浩然寓居禅院半月,日与论佛理,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中"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的悟道之语,钱谦益《列朝诗集》认为即受此番交流启发。离寺时,禅师赠南朝谢灵运手抄《涅槃经》残卷,后成浩然终身珍藏。

隆冬返棹途经安陆,恰逢监察御史卢僎巡察至此。《唐才子传》记卢僎"雅善五言,尤工赋咏",二人雪夜围炉,卢氏盛赞浩然"诗似清溪白石,爽彻肌骨"。现存《岁暮归南山》"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的孤清意境,正是这段归途所作。范摅《云溪友议》载,卢僎后将浩然诗卷呈宰相张说,始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朝堂佳话。

此番汉水之游凡十月,舟行千二百里,交游名录见载于王士源所编《孟浩然诗集》序文。清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指出,浩然此期诗作"渐脱六朝绮靡,得山水真趣",实为其"清雅"诗风成型之关键。千载以下,汉水依旧绕襄阳东流,而渔梁洲头的争渡喧声,早已化作青史里永不消散的平仄余韵。

公元725年

西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开元十三年春,四十岁的孟浩然一叶扁舟溯汉水而上,青衫袖中藏着新誊写的诗卷。《旧唐书》载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此刻却将半生诗名系于长安贡院的朱墙之内。

行至终南山时,他驻足凝望帝京方向,在《长安早春》中写下"雪尽青山树,冰开黑水滨"的句子,《河岳英灵集》称其"文采丰茸,经纬绵密"。这年长安的放榜日却格外清冷,《唐才子传》记载:"开元中,浩然应进士举不第。"王士源在《孟浩然诗集序》中痛惜这位"五言诗天下称其尽善"的诗人,竟"命屈清时,终于布衣"。

落第后某夜,秘书省诸学士邀他联句。当吟至"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时,《唐摭言》记载"举座嗟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张九龄后来在《题孟浩然宅》中追忆:"翰墨缘情制,高深以意裁。"这般才情却终究未能叩开科第之门,正如他自己在《岁暮归南山》中所叹:"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离京前,他在新昌里客栈的粉墙上题下《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唐诗纪事》载王维曾绘《襄阳诗人图》于郢州亭壁,而此刻这对挚友只能执手相看泪眼。离亭宴上,太学博士于竞举杯叹道:"孟公清诗句句尽堪传",却终成《唐国史补》所言"位不过郡从事"的注脚。

秋风起时,孟浩然买舟南下。船过蓝田溪,他望着水中散开的进士巾倒影,忽然朗声长笑,惊起白鹭掠过荻花——这场景后来被李白写入《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新唐书·文艺传》称其"放情江海",殊不知这次落第,反倒成就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最清越的篇章。

公元727年

在长安与张九龄、王维等交游,王维曾画其像于郢州亭子里,名曰浩然亭。

开元十五年的长安城,正值春深时节,曲江池畔柳絮纷飞。四十一岁的孟浩然一袭青衫,自鹿门山风尘仆仆而来,腰间还系着盛唐诗人特有的鱼袋。《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此刻这位隐士的目光却灼灼望向皇城方向——张九龄刚除中书侍郎,王维新授右拾遗,这座帝都正涌动着盛唐最璀璨的文华。

在崇仁坊的某处宅邸,孟浩然与张九龄的初见被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描绘得极具仪式感:"张丞相时判荆府,署为从事,与唱和。"案头《曲江集》中收录的《酬孟浩然见贻》印证了这段交往,张九龄以"左右窥竹树,俯仰玩池亭"相酬,二人常在休沐日联辔游宴。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载,张九龄曾向玄宗举荐孟浩然,可惜"明皇以'不才明主弃'句见斥",此事成为长安文人圈中一段公案。

与王维的交往则更具艺术意味。《唐才子传》卷二记载:"维尝邀至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这段戏剧性场景虽真实性存疑,但郢州刺史亭的画像确凿可考。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详细记载:"郢州有孟亭,即王维画浩然像处。"明代曹学佺《名胜志》更补充细节:"像在刺史亭,因名曰浩然亭,后刺史郑诚谓贤者名不可斥,更署曰孟亭。"王维用吴道子传授的"焦墨淡彩"技法,将友人"骨貌淑清,风神散朗"(王士源语)的神韵凝固在绢素之上。

这段长安交游在孟诗中留下深刻印记。《京还留别新丰诸友》中"拂衣何处去,高枕南山南"的怅惘,《题长安主人壁》中"欲随平子去,犹未献甘泉"的矛盾,都折射出诗人徘徊在仕隐之间的复杂心绪。直到开元十八年离京时,他在《留别王维》中写下"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慨叹,为这段文坛佳话画上苍凉的句点。

公元728年

滞留长安,作《岁暮归南山》等诗,抒发不遇之悲。

开元十六年冬,长安城的积雪压弯了枯柳枝桠。四十岁的孟浩然独寓崇仁坊客舍,案头《岁暮归南山》墨迹未干:"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河岳英灵集》载此诗"气象清远,心悱恻而词委曲",恰似他此刻心境。

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孟浩然此年应举落第已逾三载。王士源《孟浩然集序》称其"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实则他在长安经历了漫长的滞留。徐松《登科记考》显示开元十六年进士科取严迪等二十人,而这位"骨貌淑清,风神散朗"的隐士终究未列其中。

冬日谒见王维时偶遇玄宗驾临的轶事,《唐才子传》卷二中记载甚详。当帝王索诗,他竟诵出"不才明主弃"之句,导致"玄宗闻之怃然曰:'卿不求仕,朕岂弃卿?'"《唐诗纪事》卷二十三评此事为"浩然自放",却透露出诗人积郁——辛文房谓其"终古空林对月明"。

滞留期间的交游可从《全唐诗》窥见端倪。他与储光羲同赋《秦中苦雨》,又和张子容重续"竹林之游"。《旧唐书》本传称其"与王维为忘形交",但王维此时已官右拾遗,仕隐殊途的怅惘化作《留别王维》中"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喟叹。

岁暮归程前,孟浩然在终南山麓写下《京还留别新丰诸友》。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引其"拂衣何处去,高枕南山南"句,以为"浩然之志在江湖"。然考《唐摭言》卷十一"无官受黜"条,方知这次归隐实为"献策不售"后的无奈选择。直到三年后韩朝宗举荐再度失败,《孟浩然诗集》中仍可见"岂直昏垫苦,亦为权势沉"的悲鸣。

公元730年

离长安,沿汉水南下,在荆州一带游历。

开元十八年(730年)的暮春,孟浩然一袭青衫步出长安春明门,身后是巍峨的宫阙与未竟的仕途梦想。《旧唐书》本传载其"年四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刻诗人正沿着汉水南下,将满腹才情尽付荆楚山水。

舟行至汉水与沔水交汇处,但见"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夏日南亭怀辛大》),他驻足襄阳鹿门山,这里曾是其少时隐居之所。《唐才子传》称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此番重游,山间松涛依旧,而鬓边已添星霜。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他写下"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借东汉隐士庞德公之事,暗喻自己决意归隐的心志。

顺流至荆州,恰逢"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盛夏。据《唐诗纪事》记载,孟浩然在此与荆州长史张九龄诗酒唱和,其《荆门上张丞相》诗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之句,既是对张九龄的倾慕,亦流露出对仕途未泯的怅惘。宋人计有功评此诗"含蓄不露,得风人之体"。

是年秋,诗人行至洞庭湖畔,《晚泊浔阳望庐山》中"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的浩叹,道尽长途漂泊的孤寂。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特别记载其"凡所游历,皆以诗酒自适",在江汉平原的渔歌棹影间,他写下"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将羁旅愁思融入暮霭苍茫的水墨画卷。

此番南游,孟浩然以汉水为墨,以荆楚为笺,留下二十余首传世之作。清代《全唐诗》编纂者考其行迹,称"开元中,浩然再游吴越,复返襄阳",而730年的这次放舟南下,恰成为其诗风从清旷转向沉郁的关键转折,《唐音癸签》谓之"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自此,大唐山水间永远镌刻下这位布衣诗人的飘然背影。

公元734年

再度入京应试,又不第,随后漫游吴越一带。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春,孟浩然再度踏入长安应进士举。彼时他已四十六岁,两鬓微霜,却仍怀"欲济无舟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仕进之心。据《新唐书·文艺传》载,孟浩然"年四十,乃游京师",此番实为二次赴考。考场之上,他挥毫写就《长安早春》:"阊阖春风起,蓬莱雪水消",字里行间仍见盛唐气象,然放榜之日,竟又铩羽而归。

落第后,孟浩然与挚友储光羲同游长安城南的终南山。储光羲在《贻余处士》诗中记载:"故园至新浦,遥复未百里。山深不见人,日暮孤舟水。"可见二人相携离京时的落寞。离京之际,王维于渭城设宴饯别,孟浩然作《留别王维》云:"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道尽对朝中无人援引的怅惘。

是年秋,孟浩然沿汴河南下,《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之句,正是其经桐庐时的写照。《唐才子传》称其"遂放情江海",实则暗含不得已的苦衷。在越州(今绍兴),他与诗人崔国辅相遇,崔氏《宿范浦》诗注云:"时孟浩然同宿",证实二人曾结伴同游。

漫游途中,孟浩然屡有诗作寄京中故人。《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孤寂,《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的壮阔,皆可见其心境起伏。《唐摭言》载其"多往来吴越间",实则历时三载有余,直至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方返襄阳。这段漂泊岁月,恰如其《自洛之越》所言:"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将盛唐诗人的失意与放达,永远镌刻在江南的烟水之间。

公元737年

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孟浩然曾应其辟,入幕为从事。

开元二十五年秋,荆州官署的檐角在暮色中挑起一弯新月,孟浩然青袍缓带立于阶前,手中捧着新誊写的《荆门上张丞相》诗笺。墨迹间犹带着江汉水汽:"共理分荆国,招贤愧楚材……"这年他四十九岁,双鬓已见星霜,眼中却燃着少年郎般的希冀。

张九龄的朱衣在烛光下如枫叶翻飞。这位昔日的宰相虽遭李林甫构陷贬谪,案头仍堆满《曲江集》的校注稿本。据《唐才子传》载,他见到孟浩然时"倒屣相迎",亲手解开腰间金鱼袋为诗人斟酒。庭院里金桂簌簌,恍若当年长安大明宫中的簪缨环佩。

孟浩然每日辰时必至签押房,将《唐六典》的公文译作楚地方言。徐浩在《古迹记》中提及,他总在公文笺脚画几茎襄阳篱菊。某日处理"均田户税"簿册时,忽见窗外雁阵南飞,竟掷笔长叹:"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这句后来收入《岁暮归南山》的诗,恰被路过的张九龄听个真切。

冬至日宴集,张九龄持象牙箸击节而歌:"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孟浩然和以《陪张丞相登荆州城楼》,其中"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之句,令满座文吏想起《后汉书》里"荆州牧刘表坐谈终日"的典故。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特别记载,这段幕府生涯让诗人"得窥庙堂仪范"。

翌年早春,孟浩然突然辞幕。新旧《唐书》皆言因"疾疹"之故,但他在《留别王维》中透露了更深层的怅惘:"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离城那日,张九龄赠以湘妃竹笔架,孟浩然回赠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欲济无舟楫"之喻,道尽布衣文士的永恒困境。

暮年的孟浩然常在岘山石壁摩挲开元二十五年户部颁发的铜鱼符,符上"荆州大都督府"的铭文已被抚得发亮。范摅《云溪友议》记载,他临终前焚烧的文稿里,唯独保留着与张九龄唱和的十二首诗——那些墨痕里藏着盛唐最后的风骨。

公元740年

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自岭南北归,途经襄阳,特往鹿门山访故人孟浩然。时值暮春,汉水之畔烟柳迷离,岘山脚下杜若芬芳。这位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闻名的山水诗人,正卧病在榻,背疽初愈。《唐才子传》载其"疾疹发背且愈",而《新唐书·文艺传》更详记"病疽背,将愈"。

浩然见故人至,竟忘却医者"戒鲜忌酒"的叮嘱。据《唐诗纪事》记载,两人"相得欢甚,浪情宴谑",席间更佐以襄阳特产查头鳊。宋代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二十三中痛惜道:"食鲜动疾,终于冶城南园"。明代《襄阳府志》亦载此事:"会昌龄至,食鲜疾动,终于冶城"。

《唐才子传》以"古人云'正而毙',谓'礼'也"评其逝,暗合《礼记·檀弓》"君子曰终,小人曰死"之义。浩然临终前,或忆及当年"不才明主弃"之叹,亦或浮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澹远之境。其卒年五十有二,正值诗人所谓"中年废丘壑"的哀乐之际。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记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此般风姿终化入襄阳山水。李白"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之赞,竟成谶语。唐人张祜《题孟浩然宅》云:"高才何必贵,下位不妨贤",恰为此事作注——纵情宴饮而殁,何尝不是对"仕隐两失"的悲凉解脫?

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

2025年07月05日

从禽非吾乐,不好云梦田。岁暮登城望,偏令乡思悬。 公卿有几几,车骑何翩翩。世禄金张贵,官曹幕府贤。 顺时行杀气,飞刃争割...

2025年07月05日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返照,中坐兴非一...

2025年07月05日

南陌春将晚,北窗犹卧病。林园久不游,草木一何盛。 狭迳花障迷,闲庭竹扫净。翠羽戏兰苕,赪鳞动荷柄。 念我平生好,江乡远从...

2025年07月05日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 一作 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

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未尝冒湍险,岂顾垂堂言。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

桂水通百越,扁舟期晓发。荆云蔽三巴,夕望不见家。 襄王梦行雨,才子谪长沙。长沙饶瘴疠,胡为苦留滞。 久别思款颜,承欢怀接...

2025年07月05日

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 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

2025年07月05日

我行适诸越,梦寐怀所欢。久负独往愿,今来恣游盘。 台岭践磴石,耶溪溯林湍。舍舟入香界,登阁憩旃檀。 晴山秦望近,春水镜湖...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孟浩然大1岁

王之涣

688年-742年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王昌龄、岑参等并称“边塞四诗人”。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语言凝练,传世作品虽仅存六首,但均为精品,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等更是家喻户晓的千古名篇,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比孟浩然小1岁

李颀

690年-751年

李颀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内容丰富,风格豪放飘逸,善于描绘音乐、边塞等题材。其边塞诗慷慨悲凉,刻画人物细腻生动,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比孟浩然大2岁

王翰

687年-726年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其性格豪放不羁,喜纵酒游乐。王翰才华横溢,善写诗歌,尤其擅长以壮丽的笔调描绘边塞生活,其诗多豪放壮丽之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境开阔,广为流传。

比孟浩然小3岁

王泠然

692年-725年

王泠然,字仲清,唐代诗人。少年时即有才华,气质豪爽。开元五年(717年),登进士第,授将仕郎、守太子校书郎。其文辞俊秀,作品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情,风格雄健。著有文集《王泠然集》。

比孟浩然小3岁

徐安贞

692年-757年

徐安贞,初名楚璧,信安龙丘(今浙江龙游)人。唐朝大臣、诗人。徐安贞自幼聪明好学,擅长文辞。开元中,应制举,一举登第,授秘书省正字。累迁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他在唐玄宗时期备受重用,曾参与朝廷重要文诰的撰写。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迫流亡,为避祸曾隐姓埋名于佛寺为佣。后叛乱平定,他被召回,官至中书侍郎。其诗多为应制之作,词藻华丽,风格典雅,在当时颇负盛名。

比孟浩然大4岁

李隆基

685年-762年

李隆基(685年-762年),即唐玄宗,唐朝第七位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早年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拥立睿宗复位,后即位为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改革弊政,发展经济,提倡文教,开创“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鼎盛。在位后期逐渐怠政,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宠爱杨贵妃,朝政腐败,节度使权力膨胀。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756年被迫退位为太上皇,后被软禁,762年病逝。他精通音律,擅长书法,对唐朝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