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9年-公元645年
唐太宗嫡长子,母亲文德皇后。武德九年(626 年),被册立为太子。他聪明伶俐,深得太宗喜爱。但长大后,行为逐渐放纵,喜好声色犬马。后来因忌惮同母弟李泰的威胁,企图效仿父亲发动政变逼宫,事情败露后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
承乾殿的檐角在武德二年的春阳下泛着金光,这座位于太极宫东侧的殿阁,此刻正笼罩在庄严的喜悦中。据《旧唐书·太宗诸子传》明确记载:"承乾,太宗长子也,生于承乾殿,因以名焉。"当武德二年(619年)的春风拂过殿前石阶时,秦王妃长孙氏在此诞下了她的第一个孩子。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别标注此事发生于"春正月",而《唐会要》卷四更详记其生辰为"武德二年正月生于承乾殿"。
新生的婴啼穿透了雕花窗棂,侍医们捧着《产经》跪候在帷帐之外。按照《大唐开元礼》记载的皇室诞育仪轨,殿中早已陈设了"桑弧蓬矢"——桑木做的弓和蓬草制的箭,象征着天地四方之志。李世民凝视着这个与宫殿同名的孩子,殿名"承乾"取自《周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暗含承继天命的深意。宋代史学家范祖禹在《唐鉴》中评点此事时特别强调:"名以殿者,盖有深属焉。"
乳母将襁褓中的皇子抱至殿前接受日光洗礼时,檐下的铜铃正被春风吹得叮咚作响。《册府元龟·帝王部·诞圣》记载了当时的祥瑞:"生而丰下,目光如炬",这些特征在相书《月波洞中记》里都被视为"圣人之表"。正在河东督战的李渊得知长孙诞下皇孙,特赐金缕龙凤襁褓,此事见于《贞观政要·礼乐》的附录记载。
殿中熏香氤氲,混合着新熬艾草的气息。按照《通典·皇太子》所载制度,尚宫局女官已用银刀截断脐带,以素绢包裹藏于金盒——这个仪式在《唐六典》中称为"藏胞之礼"。当《秦王破阵乐》的旋律隐约从教坊传来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在周易卦象之殿诞生的孩子,将来会以"好声色、慢游无度"(《新唐书·李承乾传》)的方式,让贞观朝的储君之位掀起惊涛骇浪。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门的血色尚未褪尽,长安城的蝉鸣已穿透了盛夏的暑气。年仅八岁的李承乾在太极殿接过金册时,玉圭的重量几乎要压垮他稚嫩的手臂。《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立中山王承乾为皇太子,时年八岁,性聪敏,太宗甚爱之。"新帝李世民亲手为嫡长子系上玄色衮冕的丝带,九旒白玉珠在孩童额前晃出细碎的光斑。
这个在《贞观政要》中被描述为"丰姿峻嶷、仁孝纯深"的孩童,此刻尚不知晓自己将面对怎样的人生。据《唐会要》记载,太宗当即命宿儒陆德明、孔颖达为太子师,更以"每见承乾,必先整衣冠"的礼仪彰显储君之尊。在昭陵出土的《大唐故恒山愍王承乾墓志铭》中,仍可辨"天姿颖逸,神采英迈"的铭文,这正是当年那个在弘文馆执卷问学的少年剪影。
然而历史的吊诡正在此处埋下伏笔。《资治通鉴》卷一九六透露端倪:"及长,好声色漫游,过恶寝闻。"那个曾让太宗欣慰"颇识大体"的太子,最终在贞观十六年因谋反被废。但回到武德九年的这个夏日,当承乾用童声背诵《孝经》时,谁又能料到,这个在《贞观之治》中被寄予厚望的储君,会成为盛世华章里最令人扼腕的注脚?
贞观五年春,唐太宗李世民驾幸岐州,八岁的皇太子李承乾奉诏留守京师,开启了唐代储君监国的先例。《旧唐书·太宗本纪》载:"(贞观五年)二月丙戌,幸岐州。皇太子承乾监国,听断庶政。"这场看似寻常的政务安排,实则是太宗精心设计的政治教化。
东宫崇文馆的晨钟尚未散尽,李承乾已端坐显德殿。虽稚气未脱,却严格按照《贞观政要》所载"太子处储贰之重"的仪制,着绛纱袍、戴远游冠,案前摊开着尚书省呈报的奏抄。据《唐会要》记载,太宗临行前特命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杜正伦"辅弼太子裁决机务",两位师傅每日将政务要点"录为《承乾监国记》",快马送至岐州行在。
是年关中逢旱,监国首日便遇大理寺奏报"畿内囚徒虑旱减等"之事。《资治通鉴》详录其处置:"太子依《贞观律》'虑囚'条,敕许御史台与刑部复核,释轻系三百余人。"这番决断深得太宗嘉许,特赐手诏褒扬:"闻尔断狱允当,颇得法意,朕心甚慰。"太子遂命将诏书悬于东宫嘉德门,以示戒慎。
暮春三月,吐蕃使者入朝献马。按《册府元龟》所载,李承乾在鸿胪寺官员辅佐下,依"诸蕃朝贡"旧例,"赐帛百匹,宴于麟德殿"。期间使者突发恶疾,太子立即遣尚药局奉御诊治,此事被记入《贞观故事》作为"柔远怀来"的典范。当夜,他在《监国日志》中写道:"夷狄慕义而至,当示以中国之体。"字迹虽稚嫩,却已见太宗"华夷一家"的治国精髓。
这场历时二十七日的监国实践,成为唐代储君教育的转折点。《新唐书·李承乾传》评价:"初,太子承乾特敏惠,太宗爱之。每行幸,常令居守监国。"然细考《唐六典》可知,此时太子实则"大事皆奏闻",真正展现的是贞观朝臣以"君臣共治"理念培养储君的智慧。当太宗返京时,见太子率百官迎谒于春明门外,仪容整肃,《太宗实录》记天颜大悦,特赐东宫《尚书》金匮一部,墨敕曰:"监国以安社稷,读书以明得失。"
贞观十年六月己卯(636年7月28日),文德皇后长孙氏崩于立政殿,太极宫内素幡如雪。时年十七岁的皇太子李承乾"哀毁过礼",《旧唐书》卷七十六记载其"每朝觐未尝流涕,退则号咷",然这场合乎礼制的哀恸,竟成为这位储君人生轨迹的转折点。
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载,丧母后的承乾"渐以侈纵",其变化令东宫属官忧心忡忡。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上《谏苑》二十卷劝诫,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然太子"皆不纳"。这位曾以"敏惠"著称的储君,开始展现出令太宗震怒的荒诞行径:《贞观政要》卷四记载其"命户奴数十百人专习伎乐",昼夜不绝的胡乐声中,他"好效突厥语及其服饰",甚至在东宫庭院架设穹庐,命左右"烹羊而刀割共啖"。
更令朝野哗然的是其对待谏臣的态度。《新唐书》卷八十揭露,当张玄素谏其不宜击鼓毁器、嬉戏过度时,承乾竟遣户奴"伺玄素早朝,密以大马棰击之,几毙"。这种暴戾与其早年"性聪敏"的形象形成骇人对比,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指出,这种转变始自"文德皇后崩后"。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放纵背后或暗含政治焦虑。《旧唐书》透露承乾因足疾而"惧有废立",遂与汉王元昌、侯君集等密谋。贞观十七年的谋反案发时,太宗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痛心疾首:"承乾悖逆,失德彰闻",而追溯其堕落之始,终不能绕过那个盛夏——当文德皇后溘然长逝,那个在《九成宫醴泉铭》碑阴恭谨署名的少年储君,就此消失在突厥帐幕的酒气与胡乐声中。
贞观十六年的长安城,东宫重帷深处传来阵阵胡旋乐声。太子李承乾斜倚在七宝榻上,目光追随着那个身着绯色舞衣的少年——太常乐人称心正以"踝骨磨腹"之姿回旋,腰间金铃随着《春莺啭》的节奏叮当作响。《旧唐书·恒山王承乾传》记载:"有太常乐人年十余岁,美姿容,善歌舞,承乾特加宠幸,号曰称心。"
这位生于武德年间的太子,此刻全然忘却了《贞观政要》中"克己复礼"的训诫。他命工匠在东宫西侧别筑精舍,以象牙为床,镂金为帐,专供称心居住。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载:"太子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每当暮鼓响起,称心便以指击节,为太子吟唱新谱的《承天乐》,其词有云:"愿作梁间燕,衔泥巢君屋"。
这年仲春,御史大夫韦挺的密奏终呈御前。太宗在甘露殿掷碎茶盏,案上《群书治要》的竹简哗啦散落一地。《新唐书·太宗本纪》明确记载:"(贞观)十六年,杀太常乐人称心。"当百骑司的甲士冲进东宫时,称心正为太子梳发。金冠坠地的脆响中,这个"年未弱冠,色艺双绝"(《唐会要·卷四》)的乐童被拖往太极宫西南角的刑场,血染红了梨园弟子们平日练舞的青砖地。
《资治通鉴》详细记述了太子的反应:"承乾痛悼称心,于宫中构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车马于前,令宫人朝暮奠祭。"他更秘密收养刺客纥干承基,在称心画像前发誓:"我若为帝,必于称心墓前立'大唐义士'碑。"(《旧唐书·李承乾传》)每当夜雨敲窗,这位深陷跛足之苦的储君便抱持称心遗下的五弦琵琶,弹奏他们共创的《夜雨思》,曲调哀切至"闻者掩泣"(《唐语林·卷五》)。
这场父子裂痕最终演变为贞观十七年的谋反案。当太宗在两仪殿看到太子与侯君集等人的歃血盟书时,《贞观政要·论忠义》中那句"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已成绝大讽刺。称心之死犹如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的涟漪终将大唐储贰制度中的暗流暴露无遗——正如《新唐书》所言:"承乾之败,始于近狎邪佞,渐染恶习。"
贞观十七年的长安城,槐花正盛。东宫崇教殿的檐角在暮春阳光下投下细长的阴影,太子李承乾跛足徘徊于殿内,《旧唐书》载其"患足疾,行甚艰难",而此刻更令他步履沉重的,是魏王府日渐频繁的车马往来。
据《资治通鉴》卷一九六记载,李泰"多艺能,宠冠诸王",太宗甚至特许其于崇文馆置学士修撰《括地志》。这年三月,有宦官密报太子:"上近日谓魏王'人生寿夭难期,傥吾见汝入承大统,吾死无恨'"。承乾闻之失色,指节叩击案几的声响惊飞了殿外栖鸟,正如《贞观政要》所录其怨:"臣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时与朝臣谋自安之术。"
汉王李元昌的到访恰如野火遇东风。《新唐书·李元昌传》载其"常怀不轨",他携来西域进贡的七宝匕首,刀光映着承乾阴郁的面容:"陛下若立魏王,愿早备荆轲之刃。"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的加入更添筹码,此人"典宿卫兵",而兵部尚书侯君集因征高昌私取珍宝被责,《旧唐书》称其"志殊怏怏",他拍案而起时铠甲铮然作响:"大丈夫当举大事,岂能坐待斧钺!"
政变计划在夜漏三刻的密议中成形。据《唐会要》卷四记载,他们欲"引兵入西宫",仿效玄武门故事。然而纥干承基的告发如惊雷炸响,太宗震怒之下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彻查。《资治通鉴》详载四月庚辰日的审讯场景:当侯君集的佩剑被卸下时,这个曾横绝大漠的将军突然崩溃,"辞穷,请伏法"。而承乾面对父亲时,竟引用《春秋》卫太子蒯聩之事辩白:"臣为太子,复何所求!但为泰所逼,故与朝臣谋自安之道。若有悖逆之心,当使上天降灾。"
贞观殿前的白玉阶见证了王朝最痛心的废黜诏书。《册府元龟》卷二六一载诏文:"承乾宜废为庶人……朕志在无讼,情切含垢。"秋风起时,一驾青幔马车载着庶人承乾离开长安,车轮碾过满地黄叶,正如《唐大诏令集》所记其终局:"徙黔州,岁余卒。"而魏王李泰亦因"阴怀夺嫡之计"被贬,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最终入主东宫的,竟是他们从未正眼相看的晋王李治。
黔州的秋雨总是来得突然,贞观十九年(645年)的某个黄昏,细雨打湿了都督府斑驳的围墙。被废为庶人的前太子李承乾蜷缩在简陋的寝室内,《旧唐书》卷七十六记载他"寝疾数月",此刻正盯着檐角滴落的水珠发呆。这个曾经"性聪敏,特敏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的太宗嫡长子,此刻面容枯槁,年仅二十六岁的身体已如风中残烛。
窗外传来新任黔州都督裴虔通的脚步声,这位玄武门之变功臣此刻却带着太医署的汤药而来。《册府元龟》卷二百九十九记载:"承乾既废,太宗使虔通监护。"药碗边缘泛着褐色的泡沫,李承乾忽然想起贞观十七年齐王李祐谋反时,自己那句"我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时与朝臣谋自安之术"(《旧唐书》卷七十六)的辩白。如今想来,与汉王李元昌、侯君集等人的密谋,不过是困兽犹斗。
夜半时分,雨势渐急。值夜的婢女发现主人呼吸变得急促,《新唐书》卷八十描述其临终场景:"徙黔州,十九年死,帝为之废朝。"或许在生命最后的幻象里,他又回到了长安的东宫,听见太宗皇帝在立储诏书中称赞他"器质冲远,风鉴昭朗"(《全唐文》卷九)。黎明前,这个曾让魏征"数谏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的叛逆太子,终于在西南蛮荒之地停止了呼吸。
消息传到长安时,太宗正在筹划亲征高句丽。《唐会要》卷四记载:"赠王礼及葬事,并依恒山王愍例。"但比《通典》卷八十五更残酷的是,礼部官员发现竟找不到合适的谥号——这个试图效法玄武门故事的儿子,最终连"愍"这样的哀怜之谥都未能获得。黔江边的坟茔很快长满青草,只有《贞观政要》卷四里那句"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的评语,如影随形地烙在了史册之中。
619年-687年
骆宾王是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他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其诗题材广泛,风格豪放,擅长七言歌行。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曾因事下狱,后参与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兵败后下落不明。
618年-688年
李元嘉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母为宇文昭仪。他自幼好学,工于书画,藏书万卷,是唐初著名的藏书家。李元嘉在政治上颇为活跃,武则天掌权后,他参与反对武则天的行动,最终事败自杀。
621年-714年
员半千本名余庆,字荣期,是唐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官员。他自幼好学,博览经史,颇有才华。员半千曾多次向朝廷上书,展现出政治抱负。在仕途上,历任华原县尉、武功县尉、左卫胄曹参军、宣慰吐蕃使、左肃政台御史等职,为官期间多有政绩,以正直敢言著称。他还擅长文学创作,著有《明堂新礼》《三国春秋》等作品,在学术和文学领域都有一定成就。
616年-720年
叶法善是唐代著名道士,精通符箓、炼丹和法术,深受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等多位皇帝的尊崇。他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曾参与朝廷政治,并多次为皇室祈福禳灾。
623年-684年
薛元超,名振,以字行,唐朝宰相,中书令薛收之子。他出身河东薛氏西祖房 ,早年以门荫入仕,娶唐太宗李世民之女和静公主为妻,累迁给事中,后因受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牵连,被流放巂州。唐高宗时,薛元超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东台侍郎等职,加授同三品衔,成为宰相,后因触怒高宗,被贬为简州刺史,又历任绵州、益州长史。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逝,薛元超被召回朝中,辅佐唐中宗。唐睿宗继位后,薛元超进拜光禄大夫、守中书令,封汾阴县男。垂拱元年(685年),薛元超病逝,年六十二,追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谥号为文。
615年-682年
李敬玄为唐朝宰相、诗人。他博览群书,尤善五礼。早年历任秘书省正字、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尚书右丞、太子右庶子、中书侍郎、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后进拜中书令,封赵国公。仪凤三年(678年),李敬玄被任命为洮河道大总管,率军征讨吐蕃,却在青海湖战败。他因军事失利而被贬为衡州刺史,后又迁任扬州长史,最终在任上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兖州都督,谥号为文。李敬玄著有文集三十卷,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