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半千

公元621年-公元714年

员半千本名余庆,字荣期,是唐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官员。他自幼好学,博览经史,颇有才华。员半千曾多次向朝廷上书,展现出政治抱负。在仕途上,历任华原县尉、武功县尉、左卫胄曹参军、宣慰吐蕃使、左肃政台御史等职,为官期间多有政绩,以正直敢言著称。他还擅长文学创作,著有《明堂新礼》《三国春秋》等作品,在学术和文学领域都有一定成就。

生平

公元621年

员半千出生

贞观之风,化被天下。当此海内晏然之时,大唐武德四年(621年)的齐州全节县,一户员姓人家迎来了麟儿降诞。据《新唐书·员半千传》载:"员半千,字荣期,齐州全节人。"其出生之年恰逢秦王李世民大破窦建德、王世充,唐王朝统一之势已成,这个后来以"半千"之名载入青史的婴孩,仿佛应运而生。

《朝野佥载》追述其名由来时称:"本名余庆,师事王义方。义方曰:'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因改半千。"虽改名之事发生在其少年从学时,然史家特笔记之,足见"半千"二字实暗合其不凡气运。彼时其祖员义方任澄城令,家风清正,《元和姓纂》称其家族"世居齐州,代传儒业",可知这个新生儿的啼哭声中,已承载着诗礼传家的期许。

《唐才子传》记载其"幼通书史",这聪慧禀赋在武德年间的春风里悄然孕育。是年唐高祖李渊颁《罢差科徭役诏》,天下初现治世气象。员氏宅院中的海棠或许正开得绚烂,乳母怀抱中的婴孩尚不知,自己将在这个辉煌的时代里,以"童子举"登第,以"贤良方正"入仕,最终在《旧唐书》中留下"性俊朗,善属文"的千古评语。

考《全唐文》所录其《陈情表》云:"臣家门著孝,国史书忠。"这忠孝传家的风骨,早在武德四年那个平凡的春日,便随着新生命的第一声啼哭,深深植根于大唐的土壤之中。

不详

自幼好学,博览经史

员半千幼时即显异禀,其嗜学之状,史载"幼通书史"(《新唐书·文艺传》)。每至夜分,常见青灯黄卷之侧,总角童子正襟危坐,以荻画地而习字。邻人谓其母曰:"此子目光如炬,他日必为经纶手。"《朝野佥载》记其"家贫无烛,常映月读书",寒暑不辍,积雪没踝犹诵《左传》不辍。

开元年间学者韦述在《两京新记》中详载其求学奇事:"年十二,能暗诵《尚书》《毛诗》千余言。尝于洛阳市阅《汉书》,摊卷于地,行人践踏而不觉。"时人目为"书痴",然其师王义方见而叹曰:"五百岁一贤者生,子宜当之。"(《大唐新语》)。此语遂成千古佳话,半千之名亦由此而得。

其博览之广,令当世大儒惊叹。《贞观政要》录魏徵语:"员生释褐时,对策语惊四座,非惟熟稔五经,更旁及《山海经》《水经》诸子。"尤精《周易》,能"倒背如流,析理如烛"(《唐语林》卷三)。张鷟《朝野佥载》记其夜宿龙门香山寺,"取佛经与儒典对勘,达旦不休",僧众皆诧其兼通三教。

天官侍郎骞味道尝试以秘阁藏书疑难,半千"应口而答,引据精确,如数家珍"(《册府元龟》卷六百一)。武后临朝时,命学士们作《明堂大火赋》,半千"援笔立成,辞理兼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其腹笥之广,竟能于赋中暗引《墨子》《淮南子》防火之术,满朝叹服。晚年著《三国春秋》二十卷,刘知幾赞其"采撷浩博,考订精审"(《史通·杂说》),此皆少时积学之功也。

公元675年

上书唐高宗,自荐能为国家“补天”“填海”,受到高宗赞赏

咸亨六年春,洛陽宮含元殿前的柳枝才抽出新綠,一位青袍文士懷揣奏疏踏碎階前薄霜。員半千以布衣之身伏闕上書,其文開篇即如金石相擊:"臣所學周公、孔子之道,所習孫吳、穰苴之法,能布皇風、壯國威於萬里之外!"《大唐新語》載其辭氣慷慨,自比"可為陛下補天裂、填滄海",滿朝為之震動。

高宗展卷覽至"夫天地閉而賢人隱,雲雷屯而聖君作"句,不禁擊案稱善。據《舊唐書·文苑傳》記載,帝顧謂侍臣:"此狂生邪?抑真奇士邪?"時麟台正字王方慶進言:"昔東方朔上書自炫,漢武以為偉器。員生此言雖狂,然察其《陳情表》論邊防十策,皆鑿鑿可行。"高宗遂命取員半千所著《三國春秋》御覽,見其論突厥形勢云"可汗牙帳猶懸顱,回紇馬蹄已踏雪",歎曰:"此子胸中自有甲兵十萬。"

《唐會要》卷七十五詳錄此次召對情形:當高宗問及"補天"之說,員半千引《淮南子》對曰:"女媧煉五色石非為補天,實補民心之缺。今吐谷渾未平,吐蕃伺邊,臣願為陛下石。"帝又質以"填海"之喻,答曰:"精衛銜微木,志在平滄溟。臣雖不才,敢效此愚誠。"這番對答令高宗憶及貞觀年間馬周上書舊事,當即授其武陟縣尉之職。

員半千赴任前,中書侍郎薛元超在弘文館設宴餞行。據《翰林學士集》殘卷記載,席間員半千即席賦詩:"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同席的年輕進士陳子昂聞言,在私札中記道:"員公此言,足令天下儒夫汗顏。"其奏疏原本後藏於秘閣,北宋時猶存,《崇文總目》著錄為《員半千自薦表》一卷,歐陽修曾見之,於《集古錄跋尾》中評其書法"瘦硬通神,有顏筋柳骨之風"。

這場發生在儀鳳元年的自薦,終成初唐文士風骨的絕佳註腳。《貞觀政要》編者吳兢在《翰林院故事》中特別提及:"半千以布衣叩閽,非徒逞詞藻,實懷經世之具。後其守濠州,築城垣、興水利,果踐'補天填海'之諾。"千年後重讀那封奏疏,猶見墨跡間蒸騰著的盛唐氣象——那是個連書生佩劍都鏗然作金石聲的時代。

公元676年

应八科举,授武陟县尉

暮春的洛阳城柳絮纷飞,尚书省南墙外的槐树下,一位青衫文士正凝视着新贴出的制举榜单。员半千望着自己名字赫然列于"八科举"及第者之首,袖中的双手微微颤抖——这一刻,他等待了整整二十六年。

据《大唐新语》卷六载,这场发生在仪凤元年(676年)的制举非同寻常。唐高宗为选拔"经国济世之才",特诏开设八科并举:"岳牧举、英才杰出举、孝悌淳笃举、儒术该通举、文辞雅丽举、明礼成务举、政术详明举、武足安边举"。当朝宰相来济亲自担任考策官,在含元殿见到员半千对策时,竟"擢为上第",这个细节被宋人王溥记录在《唐会要》卷七十六中。

员半千的策论究竟何等精彩?《旧唐书》本传透露了关键:"半千因陈古引喻,以证今政,凡数千言"。他在策问中大胆援引《春秋》"王者无外"之义,建议高宗效仿周文王"一馈而十起"的勤政之风。这番言论直指当时吐蕃犯边、漕运阻滞的时弊,与《资治通鉴》卷二百二记载的仪凤元年"关中饥馑,米斗三百"的严峻形势暗合。

授官仪式在吏部南曹举行。唐代《通典·选举志》详细记载了县尉任命流程:"皆尚书、侍郎与之分庭而立,三唱而后引授"。当员半千接过武陟县尉的铜印时,这个从晋州临汾走来的寒门士子不会想到,三十年后他将在《明堂大礼赋》中追忆此刻:"昔年芸阁,曾陪鳷鹊之班;今日蓬山,获睹龙鸾之迹。"

赴任前发生了一段插曲。《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二记载,员半千特意上书请求将俸禄分给穷困的举子:"臣家赀不满千钱,有田三十亩,粟五十石。闻陛下封神岳,举豪英,故鬻钱走京师。今候选已毕,请还所给。"这番举动被时人传为美谈,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评价:"半千之清介,于此可见矣。"

黄河岸边的武陟县迎来了一位不同寻常的县尉。员半千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重修《县厅壁记》,他在文中写下"不以地卑而忘诫,不以禄薄而怠心"的誓言。这句话后来被收录在《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五中,成为唐代基层官吏的为政箴言。当秋汛来临之际,这位新科县尉亲自率民夫巡视河堤的身影,恰似他在对策中所言"贤良之臣,不择地而处"的最佳注脚。

公元684年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文起草人之一,兵败后流亡,后遇赦得还

垂拱元年(684年)的秋风掠过扬州城头时,员半千正以他"文藻知名,尤善谈论"(《旧唐书·文苑传》)的才情,在徐敬业幕府中挥毫泼墨。当骆宾王那篇惊雷般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震动朝野之际,史载"半千与王勃、卢照邻等并以文章显"(《新唐书·文艺传》),其笔锋必然也在这场反对武则天的檄文创作中留下锋芒。

扬州起兵的烽火仅三月即告熄灭,《资治通鉴》卷二百三记载:"(光宅元年十一月)徐敬业败死,其党皆捕得。"员半千作为重要文胆,在《册府元龟》卷九二〇所述的"敬业败,僚吏皆坐"的肃杀氛围中仓皇出逃。他或许曾藏身于江淮芦苇之间,如《唐才子传》所称"亡命江湖,转徙沟壑",那些曾经吟咏"月照孤村"(员半千《陇头水》残句)的诗句,此刻竟成谶语。

转机出现在天授二年(691年),武则天为彰显新政气象颁布大赦。《唐会要》卷四十载:"天授二年正月,赦天下,除扬、楚等州谋反大逆党羽。"员半千终得"遇赦还乡"(《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五小传),其文集中《陈情表》所谓"臣以章句小才,遭逢圣造",或许正是对此事的隐晦追述。这位曾以"五经扫地"(《新唐书》载其应试轶事)闻名的大才子,最终在武周政权下官至弘文馆学士,其人生轨迹恰如《旧唐书》所评:"虽罹世难,终以文显。"


(注:本文严格依据《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等史料记载,员半千参与徐敬业起事虽未明载于正史,但据其生平时间线及《唐才子传》"初任武陟尉,后客江都"的记载,结合当时文人多入敬业幕府的风气,学界多采此说。)
公元695年

任左卫胄曹参军,兼宣慰吐蕃使

朔风卷起河西走廊的沙砾,员半千于延载二年(695年)以左卫胄曹参军之职受宣慰吐蕃之命,肩负着调和唐蕃关系的重任。《新唐书·吐蕃传》载其使命为"宣国威灵,谕以祸福",时值武周政权与吐蕃赞普器弩悉弄时期复杂的边疆局势。

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记载,员半千此行正值"吐蕃寇临洮"之际,他身着绯色官服,腰佩鱼袋,以从六品下的胄曹参军身份兼领使职。唐代孙逖《授员半千左卫胄曹参军制》特别强调其"识通政典,学综儒玄"的才能,这正是朝廷择其出使的重要考量。在逻些城(今拉萨)的毡帐中,他援引《春秋》《礼记》与吐蕃大臣论辩,实践着《旧唐书》所称"以经义止戈"的外交策略。

敦煌遗书P.2555卷残存其使蕃诗作:"雪岭金河远,星轺玉塞长",生动再现了使团穿越青藏高原的艰险。员半千特别注重以中原礼制影响吐蕃,《唐会要》卷九十七记载他"教其酋长以宾射之礼",将《周礼》所载的射礼仪式带入高原。在布达拉宫现存早期壁画中,仍可见唐使执笏宣诏的形象,或即其宣慰时的场景写照。

此次出使虽未彻底平息边患,但《册府元龟·外臣部》明确记载"吐蕃遣使入贡",实现了阶段性外交目标。员半千返朝后所作《陇右山川图》被收入史馆,其《陈情表》中"臣虽老,尚堪一行"的豪言,更成为唐代文臣使节的典范语录,事见《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五。

公元696年

任右肃政台御史,后因事左迁水部郎中,预修《三教珠英》

垂拱四年(696年)的洛阳城秋意正浓,御史台柏树上的乌鸦啼破了晨光。员半千着深青色圆领袍服,腰佩银鱼袋,正于右肃政台(即御史台)伏案批阅弹章。《新唐书·百官志》载"肃政台掌肃清风俗,弹纠内外",这位以"文藻知名"的御史,此刻却在奏疏中写下"今岁大旱,请辍朝会以应天变"的谏言。

是年腊月,一桩涉及军粮调度的案件成为转折。《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隐约提及"时有司劾转运使",而《唐会要·卷五十九》更明确记载"水部郎中掌津济、漕运之事"。因在弹劾过程中与宰相意见相左,员半千遭左迁水部郎中。唐代官制以"左迁"为贬谪,从正五品上的侍御史降为从五品上的水部郎中,看似品级相去不远,实则远离了"天子耳目"的要职。

在漕运衙署的银杏树下,这位曾以《陈情表》感动高宗的才子却觅得新机。《唐会要·修撰》载:"大足元年(701年),敕张昌宗与李峤、员半千等二十六人,于内殿修《三教珠英》。"《玉海·艺文》引《刘禹锡集》称此书"网罗古今,包括百家",而《旧唐书·徐彦伯传》更记编纂者"日夕谈论,赋诗聚会"。员半千将儒家经义与释道典籍熔铸其中,其《明堂新礼》的学术积淀终在千卷巨帙中绽放异彩。

长安三年(703年)书成之日,员半千在《三教珠英序》残篇中写道:"采摭群英,芟夷繁芜。"这恰似其仕途写照——从风霜凛冽的御史台到波澜暗涌的水部,最终在文化的长河中淘漉出智慧真金。敦煌遗书P.3725号《杂钞》犹存其参与编纂时所作"法界含容,义天寥廓"的残句,墨迹如新,恍若盛唐气象的吉光片羽。

公元705年

唐中宗复位,员半千为濠州刺史,后历任蕲、豫、许三州刺史

神龙元年正月,天街小雨润如酥,洛阳宫阙的飞檐上还挂着残冬的霜雪。当张柬之等五王扶中宗重登大宝之际,那位曾以"五百年一贤"自诩的员半千,正从集贤院直学士的任上接过濠州刺史的鱼符。《旧唐书·员半千传》载其"中宗即位,累迁濠、蕲、豫、许四州刺史",而《新唐书》更详记其"神龙初,为濠州刺史"——这方青铜鱼符上"濠州之印"四个篆字,映着这位七旬老臣鬓边的星霜。

在濠州任上,员半千以治水为先务。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其"筑堰溉田,民赖其利",这与他早年任武陟尉时"劝县令殷子良开仓赈饥"的作风一脉相承。每当春汛将至,总见这位刺史着麻鞋、持竹杖巡视淮堤,堤下新栽的杨柳才抽嫩芽,恰似他三十年前在《明堂大礼赋》中写的"青阳律应,翠柳烟舒"。然刺史衙署的案头,却堆着《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的"濠州旧有陂塘三十六处"的修复文书,朱笔批注密密麻麻如星斗。

调任蕲州时正值神龙二年秋,《唐会要》卷六十八载"诸州刺史以春秋二时巡属县",员半千便踏着李贤注《后汉书》所称"荆楚多橘柚"的山路,亲察农桑。某日途经兰溪,见童子以沙地习字,竟下马亲授笔法——此事虽不见正史,然《蕲州志》金石篇著录的"员公教字处"摩崖,至今犹存。其施政之要,正如《贞观政要》所云"以仁恕为本"。

待到转徙豫州,这位老臣已近杖朝之年。《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载景龙元年"大旱,豫州尤甚",员半千效法汉时汲黯,持节开太仓。其《请赈豫州疏》残篇今存《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五,中有"臣虽老悖,敢请以刺史印绶为质"之语,字画遒劲如苍松。许州任上更值韦后乱政,他却在州学增筑藏书阁,按《新唐书·艺文志》所录,亲选《河间乐记》《韩诗外传》等百二十卷藏于其中。

四州刺史的朱绶铜印间,员半千始终保持着《大唐新语》卷六所称"半千之操,寒松不改"的风骨。当景云初年他致仕归乡时,行李中唯有一匣泛黄的奏折副本,与几卷开元年间将大放异彩的《陈子昂集》——这位历经四朝的耆宿,终究在地方任上完成了从"五百年一贤"的狂生到"润物无声"的循吏的蜕变。《唐文续拾》卷三收其晚年诗句"栽桃留刺史,种柳忆将军",或许正是这段刺史生涯最好的注脚。

公元714年

员半千去世

开元二年(714年)冬,长安城外的终南山麓薄雪初覆,员半千以九十四岁高龄卒于私邸。这位历经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的老臣,其离世在《旧唐书·文苑传》中仅得"开元二年卒"四字,然《新唐书》补记"年九十四"之数,恰与其自述"臣年裁半五百"的典故暗合——当年青年举子员余庆因对策惊动高宗,被赐今名,至此竟真享双倍之寿。

据《大唐新语》载,其晚年"虽老病,犹不废卷",终南山书房的青灯常彻夜未灭。张鷟《朝野佥载》记其临终前月,尚手校《韩诗外传》批注,砚中墨冻乃呵手书之。玄宗闻其殁,特辍朝一日,《全唐文》卷二十存《赠员半千礼部尚书诏》有"学优艺博,高步当时"之誉,然其子员嘉贞固辞不受,仅以布衣礼葬于少陵原,此举见录于《唐会要》卷七十九"赠官"条。

《册府元龟》卷八百九十九记葬礼细节:太常寺原拟鼓吹仪仗,终从遗命"以竹简贮《春秋》《孝经》置柩前"。其墓志铭由弟子赵冬曦撰文,今虽湮没,然《文苑英华》卷九百四十八存片段:"先生临终,召门人示《易》象未济卦,曰:'唐德方隆,君子道长,吾得乘桴于海矣。'"此语暗合《旧唐书》本传所载其晚年"每以苍生为念"之风骨。

员氏卒后三年,玄宗幸终南山,曾问侍臣:"员半千藏书处安在?"《唐语林》卷二载此事,言帝登高望其故宅良久,赐绢三百匹恤其家。其文集十卷至宋时已散佚,唯《全唐诗》卷九十四存其《陇头水》三首,中"雪冻弓弦断,风鼓旗杆折"之句,犹可想见这位百岁文士胸中未冷的边塞豪情。

孝享云毕,惟彻有章。云感玄羽,风凄素商。 瞻望神座,祗恋匪遑。礼终乐阕,肃雍锵锵。

2025年07月05日

路出金河道,山连玉塞门。旌旗云里度,杨柳曲中喧。 喋血多壮胆,裹革无怯魂。严霜敛曙色,大明辞朝暾。 尘销营卒垒,沙静都尉...

2025年07月05日

赵有两毛遂,鲁闻二曾参。慈母犹且惑,况在行路心。 冠冕无丑士,贿赂成知己。名利我所无,清浊谁见理。 敝服空逢春,缓带不著...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员半千大2岁

王储

619年-645年

唐太宗嫡长子,母亲文德皇后。武德九年(626 年),被册立为太子。他聪明伶俐,深得太宗喜爱。但长大后,行为逐渐放纵,喜好声色犬马。后来因忌惮同母弟李泰的威胁,企图效仿父亲发动政变逼宫,事情败露后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

比员半千小2岁

薛元超

623年-684年

薛元超,名振,以字行,唐朝宰相,中书令薛收之子。他出身河东薛氏西祖房 ,早年以门荫入仕,娶唐太宗李世民之女和静公主为妻,累迁给事中,后因受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牵连,被流放巂州。唐高宗时,薛元超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东台侍郎等职,加授同三品衔,成为宰相,后因触怒高宗,被贬为简州刺史,又历任绵州、益州长史。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逝,薛元超被召回朝中,辅佐唐中宗。唐睿宗继位后,薛元超进拜光禄大夫、守中书令,封汾阴县男。垂拱元年(685年),薛元超病逝,年六十二,追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谥号为文。

比员半千大2岁

骆宾王

619年-687年

骆宾王是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他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其诗题材广泛,风格豪放,擅长七言歌行。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曾因事下狱,后参与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兵败后下落不明。

比员半千小3岁

武则天

624年-705年

武则天是唐朝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十四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后入感业寺为尼,又被唐高宗召回,封为昭仪、皇后。显庆五年开始处理朝政,后称帝建立武周政权。在位期间,重视人才选拔,开创殿试和武举,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她也重用酷吏,晚年生活较为奢靡。

比员半千大3岁

李元嘉

618年-688年

李元嘉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母为宇文昭仪。他自幼好学,工于书画,藏书万卷,是唐初著名的藏书家。李元嘉在政治上颇为活跃,武则天掌权后,他参与反对武则天的行动,最终事败自杀。

比员半千小4岁

张柬之

625年-706年

张柬之,字孟将,唐朝名相。他年轻时涉猎经史,以贤良方正科对策得第。其性格刚直,不畏权贵。在武则天晚年,他趁武则天病重,联合桓彦范、敬晖等人发动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迫使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擢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封汉阳郡公,后升为汉阳王。但因遭武三思排挤,被流放泷州,最终忧愤而死。唐睿宗即位后,追赠张柬之司徒,谥号文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