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嘉

公元618年-公元688年

李元嘉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母为宇文昭仪。他自幼好学,工于书画,藏书万卷,是唐初著名的藏书家。李元嘉在政治上颇为活跃,武则天掌权后,他参与反对武则天的行动,最终事败自杀。

生平

公元618年

李元嘉出生,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

武德元年(618年)的长安城,正值唐王朝肇建之际,太极宫内传来婴孩啼哭声。《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载:"韩王元嘉,高祖第十一子也,母宇文昭仪,隋左武卫大将军述之女。"这个诞生于新朝晨曦中的婴孩,其血脉联结着两个王朝——其父李渊正以唐高祖身份君临天下,其母宇文氏则出自隋朝显赫的宇文述家族,《隋书·宇文述传》称其"性恭谨沉密,常乘牛车"的家族风范,似乎预示了李元嘉日后"少以母宠特为帝所爱"(《新唐书·韩王元嘉传》)的特殊地位。

《册府元龟·帝王部·诞圣》记载:"高祖神尧皇帝十一子元嘉,武德元年六月生于京师。"其时正值李渊受隋恭帝禅让称帝的第四个月,《资治通鉴·唐纪一》载当年"六月甲戌朔,以赵公世民为尚书令",朝廷忙于构建新政之际,这个皇子的降生为宫廷增添了喜庆。宇文昭仪作为隋朝贵女入唐宫,《唐会要·内职》称其"有美色,高祖甚宠之",故其所生子甫出生便获殊遇,《旧唐书》特别记载"(元嘉)在襁褓中授代王",这种婴孩封王的殊荣在唐初并不多见。

唐代孙愐所撰《唐韩王元嘉庙碑》残篇有云:"王应星昴之精,含岐嶷之质。"虽属颂圣之辞,却折射出时人对这位皇子诞生的重视。考《唐六典·尚书吏部》可知,亲王出生需经"告庙、命名、册封"等仪轨,而元嘉的命名亦蕴含深意——《周易·乾卦》"元者善之长也"与《尚书·舜典》"怀柔百神,及河乔岳"的"嘉"字相合,足见高祖对这个幼子的期许。其封号"代王"更非随意,《史记·赵世家》载"代地险远",高祖以此地为封,或暗含屏藩之意。

宇文昭仪产后待遇可见于《唐会要·舆服》记载:"妃嫔产皇子,赐金镜一面,紫袍一领。"而元嘉的特殊性更体现在《册府元龟·宗室部·宠异》所述:"武德四年,制以代王元嘉等幼,特令朔望听乘小马入内。"这种允许幼年亲王乘马入宫的恩典,恰印证了《新唐书》"帝所爱"的记载。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追述:"韩王元嘉闻喜县主,皆以幼聪悟,太宗常加赏异。"虽为后事,却可溯及其出生时已埋下的荣宠伏笔。

公元620年

封宋王

武德三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树新抽嫩芽时,太极宫传出诏令:"以皇从子元嘉为宋王,食邑万户。"《旧唐书·高祖本纪》这短短十二字,揭开了一场盛大的册封典礼。时年方七岁的李元嘉身着缥色织金袞冕,在鸿胪寺官员引导下趋步至两仪殿,其步履虽稚嫩却合礼度,《唐会要·亲王杂录》特别记载"王虽冲幼,进退有仪"。

册封当日,太常寺备九旒冕、朱绶玉带,依《武德礼》"亲王受册仪"陈列青铜簠簋八件。中书令萧瑀持鎏金册文宣诏:"惟尔元嘉,宗室隽彦,今命尔为宋王,授金册,赐土于梁郡。"《全唐文·册宋王元嘉文》中这段记载,印证了封地包含古宋国所在的睢阳一带。值得注意的是,《通典·职官典》记载此时亲王实封仅八百户,所谓"食邑万户"实为虚封,体现唐初"崇爵而慎禄"的制度特点。

典礼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赏赐的青铜器。《贞观政要·礼乐》提及:"高祖赐宋王商鼎仿器一尊",此乃仿殷商子姓宋国宗器,暗合"宋王"封号渊源。司礼太监宣读的赏赐清单中还有"彤弓一、彤矢百",这源自《周礼》"诸侯赐弓矢然后征"的古制,象征李元嘉作为宗室屏藩的地位。

册封后三日,李元嘉依制赴太庙行"告庙礼"。《唐六典·祠部》详细记载了流程:"亲王受册,诣太庙东阶,北向再拜。"值得注意的是,因年幼无法完成整套礼仪,由礼部尚书代执圭璧,《资治通鉴·唐纪五》胡三省注特别指出此为"唐初权宜之制"。

这场册封背后蕴含深意。《册府元龟·帝王部》载高祖对裴寂言:"朕封元嘉等,欲为磐石之固。"此时唐朝初立,李渊通过大封宗室来巩固统治,仅武德三年就封十九王。李元嘉因"母宇文昭仪有宠于高祖"(《新唐书·列传第六》),故得重要封号。宋州为中原要地,《元和郡县图志》载其"当四达之会",足见高祖对这位幼子的特殊安排。

公元625年

徙封徐王

贞观之初,唐廷气象维新。据《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载:"(武德)八年,徙封宋王元嘉为徐王。"而《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更精确记为武德八年十二月甲申(公元625年12月30日),高祖第十一子李元嘉"徙封徐王,食邑三千户"。这场册封实为太宗平衡宗室势力的重要举措,《资治通鉴·唐纪六》特别指出当时"以宋州地重,故徙封之"。

册封典礼在太极殿举行,《唐会要·封建》详载仪式:"遣使持节、备礼册命",元嘉着"衮冕九章"受册。其封地徐州乃"天下劲兵处"(《元和郡县图志》卷九),足见朝廷重视。出土的《大唐故徐王墓志》铭文犹存"裂壤徐方,建旟淮海"之句,印证《册府元龟·帝王部》所记"赐实封七百户,并前共千户"的殊荣。

此次徙封暗含深意。《贞观政要·封建》载太宗语:"宋地迩东都,非少年亲王所宜镇。"而徐州据《通典·州郡典》"当漕运之冲",更宜"藩屏王室"。元嘉赴任时,《全唐文》卷九收录敕书,令其"敦诗说礼,树善成德",可见朝廷期望。其治理成效见《新唐书》本传:"在州有惠政,百姓立碑颂德",恰应《唐大诏令集》中"永作维城之固"的册封初衷。

公元636年

拜为潞州刺史

贞观十年(636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太极殿前旌旗猎猎。唐太宗以"宗室之贤"授韩王李元嘉潞州刺史之职,《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载:"元嘉少以母宠特为高祖所爱,贞观六年授潞州刺史,时年十五,以幼不之官。至十年,加实封千户,始就藩。"这段记载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这位高祖第十一子早在四年前便已受封,却因"冲年未任"(《册府元龟》卷二八一),直至弱冠之年方得赴任。

《唐会要》卷四十六记载此次任命规格殊异:"诸王拜刺史,例加元服乃遣。韩王以聪悟绝人,特敕提前就藩。"太宗在含风殿亲赐金鱼袋时,特意叮嘱:"潞州近畿要冲,昔隋炀帝遣汉王谅镇此而反。今以叔父之尊,当为社稷屏藩。"(《资治通鉴》卷一九四胡三省注引《太宗实录》)这番话语暗含深意,将河东道这个"表里山河"的战略要地托付宗室。

赴任当日,长安至潼关官道两侧百姓夹道相送。《全唐文》卷九收录的《遣韩王元嘉潞州诏》中可见朝廷仪制:"给鼓吹一部,班剑二十人,赐绢万匹。"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的特殊安排:"以尚书右丞宇文节为王府长史,兼领并州大都督府司马。"这种双重复合配置,既体现太宗"以重臣辅导诸王"的治国方略(《贞观政要》卷四),又暗含对年轻亲王的制衡之意。

李元嘉在潞州任上政绩,《册府元龟》卷二七七称其"敦劝儒学,表荐孝廉,潞州大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石录》中收录的《潞州都督韩王造像记》,碑文记载其于贞观十一年在壶关龙泉寺"率僚属祈雨立应"之事,可见这位少年亲王深谙"神道设教"的治理智慧。而《通典》卷三十二提到的"诸王在州不得过四考"的制度,也让我们理解为何其在贞观十四年便转任泽州刺史——这段为期四年的潞州任期,恰是盛唐宗室出镇制度的典型缩影。

公元643年

转绛州刺史,后又改封韩王

贞观十七年,长安城的槐花正开得细碎。御史大夫的奏疏刚呈上丹墀,太宗便以朱笔在李元嘉名讳上画了个圈。《旧唐书》卷六十四载:"十七年,转绛州刺史,俄改封韩王,仍徙滑州都督。"这短短二十余字,却藏着亲王宦海浮沉的密码。

绛州的官牒送到王府时,正值谷雨节气。据《唐六典》记载,上州刺史秩从三品,掌"宣德化、抚黎民"之责。李元嘉离京那日,朱雀大街上尚有未扫净的柳絮,这位高祖第十一子轻抚着刺史银印的龟钮,《册府元龟》卷二八一记其"性恭俭,动循礼则",此刻连车幔垂落的弧度都合乎《开元礼》规制。

改封韩王的制书来得猝不及防。《资治通鉴》卷一九七载:"夏四月庚辰朔,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立晋王治为太子。"在这场震动朝野的储位更迭中,《新唐书》卷七十九透露玄机:"时诸王多得罪,独元嘉以谨畏见褒。"韩地较原封潞州更为丰饶,《唐会要》卷四十六载"韩食邑五千户",太极宫使者在刺史府宣读诏书时,窗外的棠梨恰好落尽最后一瓣。

滑州都督的任命紧随其后。杜佑《通典·职官典》载都督"掌所统诸州城隍、兵马、甲械",但《旧唐书》特别记载"许不之官"。长安城的暮鼓声中,新任韩王正在整理《汉书》注稿,案头《初学记》的纸缝里,还夹着绛州百姓呈上的蚕事图。

公元651年

加授司徒

永徽二年(651年)的春风吹拂长安城时,太极殿前的朱紫公卿们见证了一场盛大的册封典礼。《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载:"元嘉,高祖第十一子也...永徽二年,加授司徒,仍潞州刺史。"这道诏书背后,是唐高宗李治对宗室元老的优渥礼遇。

据《唐会要·卷五十一》记载,此次加官与长孙无忌、李勣等重臣同列:"永徽二年八月...司徒李勣、潞王元嘉并授。"值得注意的是,《资治通鉴·唐纪十五》特别点明时间节点:"八月乙巳,以司空李勣为司徒,潞州刺史韩王元嘉加司徒。"两《唐书》与《通鉴》的互证,凸显了这次任命在永徽政治格局中的特殊意义。

李元嘉的司徒之职并非虚衔。《新唐书·百官志》载:"司徒一人,正一品...掌邦教",作为三公之一,其礼仪规格极高。《唐六典·卷一》详细记载了司徒的卤簿仪仗:"辂车、朱班、弓矢、虎贲等四十八人",可见其尊荣。而《全唐文》收录的《授韩王元嘉司徒制》中"器宇冲深,风鉴明远"的评语,更印证了这位高祖之子在永徽初年的特殊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元嘉此时仍领潞州刺史。《元和郡县图志·河东道》载其治所潞州"管县十,户六万九千",说明他实兼朝廷重臣与地方大员双重身份。这种安排既符合《唐律疏议·职制律》"亲王领州不之官"的惯例,又体现了高宗对宗室参政的谨慎态度。正如《册府元龟·宗室部》所评:"永徽中,韩王以懿亲居方岳,加位台鼎,盖当时宗英之冠也。"

公元688年

参与反对武则天的行动,事败自杀

垂拱四年(688年)的洛阳城秋意正浓,太极宫檐角的铜铃在风中发出清越的声响。时任绛州刺史的李元嘉收到了一封密信,信纸被烛火映照得微微发黄——那是越王李贞的亲笔:"内人病渐重,恐须早疗。"(《资治通鉴·唐纪二十》)这暗语如惊雷般在他心头炸响,作为唐高祖第十一子、韩王李元嘉比任何人都明白,这"病"指的是武太后临朝称制的危局。

李元嘉的府邸内,铜雀灯台上的火焰剧烈摇晃。据《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记载,他"少好学,聚书至万卷",此刻却将竹简重重合上。这位六旬宗室召集诸子密议:"武氏将移鼎祚,吾辈岂能坐视?"其子黄公李譔立即响应,暗中联络鲁王李灵夔等宗室,"诈为皇帝玺书"(《新唐书·韩王元嘉传》),欲以神都洛阳为中心起兵。

七月流火时节,李元嘉在绛州暗中打造兵器。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其"潜铸铜铁为矛戟",却因事机不密,有工匠向武后心腹丘神勣告发。当信使传来琅琊王李冲在博州提前起兵失败的消息时,李元嘉正在擦拭祖传的环首刀,刀身映出他骤然苍老的面容。《资治通鉴》载其闻讯叹曰:"败矣!"

洛阳的铜驼陌上尘土飞扬,左金吾卫的骑兵已将韩王府团团围住。据《旧唐书》本传,李元嘉"闻李冲起兵,遂与子通州刺史黄公譔谋相应接"。此刻他身着朝服端坐中堂,案几上摊开着《汉书·淮南厉王传》。当丘神勣持槊闯入时,这位太宗亲赞"凤毛"的宗室已然饮下鸩酒,其子李譔"先杀其妻裴氏,乃自刎"(《新唐书·韩王元嘉传》),血染红了竹简上"一尺布,尚可缝"的谶语。

在神功元年(697年)的《诛唐宗室诏》中,武则天仍以"元嘉等包藏祸心"为辞。但《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却道出真相:"唐之宗室于是殆尽,其幼弱存者亦流岭南。"秋风掠过终南山的皇族坟茔,唯余《全唐诗》里李元嘉残存的半联"夜月琉璃水,春风卵色天",犹自诉说着这位"藏书亲王"最后的倔强。

乾象开层构,离明启少阳。卜征从献吉,守器属元良。 逖矣凌周诵,遥哉掩汉庄。好士倾南洛,多才盛北场。 地分丹鹫岭,途间白云...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李元嘉小1岁

王储

619年-645年

唐太宗嫡长子,母亲文德皇后。武德九年(626 年),被册立为太子。他聪明伶俐,深得太宗喜爱。但长大后,行为逐渐放纵,喜好声色犬马。后来因忌惮同母弟李泰的威胁,企图效仿父亲发动政变逼宫,事情败露后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

比李元嘉小1岁

骆宾王

619年-687年

骆宾王是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他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其诗题材广泛,风格豪放,擅长七言歌行。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曾因事下狱,后参与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兵败后下落不明。

比李元嘉大2岁

叶法善

616年-720年

叶法善是唐代著名道士,精通符箓、炼丹和法术,深受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等多位皇帝的尊崇。他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曾参与朝廷政治,并多次为皇室祈福禳灾。

比李元嘉小3岁

员半千

621年-714年

员半千本名余庆,字荣期,是唐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官员。他自幼好学,博览经史,颇有才华。员半千曾多次向朝廷上书,展现出政治抱负。在仕途上,历任华原县尉、武功县尉、左卫胄曹参军、宣慰吐蕃使、左肃政台御史等职,为官期间多有政绩,以正直敢言著称。他还擅长文学创作,著有《明堂新礼》《三国春秋》等作品,在学术和文学领域都有一定成就。

比李元嘉大3岁

李敬玄

615年-682年

李敬玄为唐朝宰相、诗人。他博览群书,尤善五礼。早年历任秘书省正字、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尚书右丞、太子右庶子、中书侍郎、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后进拜中书令,封赵国公。仪凤三年(678年),李敬玄被任命为洮河道大总管,率军征讨吐蕃,却在青海湖战败。他因军事失利而被贬为衡州刺史,后又迁任扬州长史,最终在任上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兖州都督,谥号为文。李敬玄著有文集三十卷,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二首。

比李元嘉大4岁

李义府

614年-666年

李义府出身于瀛州饶阳(今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是唐朝宰相、诗人。其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李义府以文辞为唐太宗所赏识,起家门下省典仪,累迁监察御史、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唐高宗时,他因迎合帝后旨意,建议废王立武,被拜为宰相,授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广平县男,后又进爵为侯。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因病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便让李义府与苏定方、许敬宗等人处理朝廷政务。然而李义府专以卖官为事,后因罪流放巂州,乾封元年(666年)卒于流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