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麻平晚行

2025年07月05日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王勃

译文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百年思乡情切,千里奔波心已倦。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高低山路寻边防古道,远近林间闻泉水叮咚。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溪边树叶初染秋色,山中野花难辨芳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漂泊愁绪何时了?风急天暮猿啼清。

词语注释

戍道(shù dào):边防古道
涧叶(jiàn yè):溪涧边的树叶
羁心(jī xīn):漂泊在外的愁思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行吟者,正跋涉在蜀地麻平的苍茫山道上。这位名为王勃的年轻诗人,此时尚不知自己将成初唐四杰之首,只觉衣袖间盛满了巴蜀潮湿的云气。

咸亨二年的春风里,二十岁的诗人正经历着人生第一次远游。自九岁作《指瑕》惊动长安,到如今因戏作《檄英王鸡》被逐出王府,他选择用双脚丈量大唐的山水。麻平古道上的戍楼残垣,犹带着诸葛亮南征时的铁马回声,石阶缝隙里萌发的山花,却已认不出武侯时代的颜色。

诗人驻足时,听见山涧将夕光浣洗成泠泠弦音。这让他想起六年前在长安送别杜少府的情景,当时写"海内存知己"的少年,此刻正独自辨认着陌生山花的方言。暮猿的啼叫突然刺破云雾,他突然明白——这千里羁旅的倦意,从来不是地理上的距离,而是灵魂在故乡与功名之间的拉扯。

当他在戍道转角处掏出笔墨时,历史正悄悄完成某种交接。南朝谢朓的山水清音,即将通过这双年轻的手,化作盛唐王维的空山新雨。而此刻,麻平的山风正翻动着诗笺,将"百年怀土望"五个字,吹成初唐最动人的黄昏注脚。

赏析

暮色中的羁旅长卷在诗人笔下徐徐展开,百年与千里的时空对仗里,藏着唐人特有的苍茫气象。"怀土"与"倦游"的互文,将王勃《麻平晚行》定格成游子诗的经典范式。闻一多曾评此联"以数字之工构筑心理时空",看似平实的十字中,百年沧桑与千里风尘在"望"与"情"的虚实相生间完成转换。

诗人选取的意象群极具晚唐特征:戍道、泉声、涧叶、山花,在"高低""远近"的位移中形成蒙太奇般的镜头语言。叶嘉莹指出"分色"与"不辨"的视觉悖论,恰是羁旅者心绪的外化——草木的斑斓反而强化了认知的模糊,这种"知觉失调"被程千帆称为"晚唐诗心的重要密码"。

末联的"羁心"与"暮猿"构成双重奏,林庚在《唐诗综论》中特别激赏其"以清猿之实写,解构急风之虚写"的手法。疾风中的猿声不再只是音响,而成为丈量游子愁绪的标尺。袁行霈认为此句暗合"暮色猿声里,愁人自断肠"的古典母题,但王勃用"清"字破题,使哀而不伤的唐音特质得以彰显。

全诗在空间处理上尤见匠心,从纵向的戍道攀登到横向的泉声环绕,最终收束于听觉维度的猿鸣。葛晓音强调这种"三维诗境"的构建,使得二十字的小令具有山水长卷的纵深感。而"何处尽"的设问,将地理空间的迷茫升华为存在主义的叩问,钱钟书谓之"唐人小诗中罕见的存在之思"。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律贵在简远,王勃此作尤得陶谢遗韵。'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十字,写尽暮色苍茫中羁旅者恍惚心境,较之'池塘生春草'更见锤炼之功。"

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杂论》评曰:"王勃以二十字勾画千里倦游图,'风急暮猿清'五字作结,骤使全篇萧瑟之气凝为寒玉。其声调之清越,直追庾信《哀江南》之遗响。"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赏析道:"'百年''千里'对起,时空张力顿生。中二联工而不板,'寻''听'二字尤见行役之苦。末联以猿声收束,遂令全篇羁旅之思皆化作清猿哀响,此正盛唐气象将启之先声也。"

明人胡应麟《诗薮》特别称许颈联:"六朝人写景多在形似,此联'才分''不辨',则神理兼备矣。王勃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