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泥谿

2025年07月05日

弭棹凌奔壑,低鞭蹑峻岐。江涛出岸险,峰磴入云危。
溜急船文乱,岩斜骑影移。水烟笼翠渚,山照落丹崖。
风生蘋浦叶,露泣竹潭枝。泛水虽云美,劳歌谁复知。

王勃

译文

泥谿
泥泞的溪谷
弭棹凌奔壑
停桨驶过奔流的山谷
低鞭蹑峻岐
低垂马鞭,小心踏上险峻的岔路
江涛出岸险
江涛汹涌,岸边显得格外险峻
峰磴入云危
山间石阶高耸入云,令人心惊
溜急船文乱
急流中船只颠簸,水纹凌乱
岩斜骑影移
斜岩上,骑马的影子缓缓移动
水烟笼翠渚
水雾笼罩着翠绿的小洲
山照落丹崖
山光映照在赤红的悬崖上
风生蘋浦叶
微风吹动浮萍的叶片
露泣竹潭枝
露珠如泪,挂在竹潭边的枝条上
泛水虽云美
泛舟水上虽然美好
劳歌谁复知
但劳作的歌声又有谁能懂

词语注释

弭棹(mǐ zhào):停桨,停止划船。
峰磴(fēng dèng):山间的石阶。
蘋浦(pín pǔ):生长浮萍的水边。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丹崖(dān yá):赤红色的悬崖。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蜀道烟岚中,一队车马正沿着嘉陵江支流艰难前行。李峤执缰的手掌已被山雾浸得微凉,这位初唐"文章四友"之一的诗人,此刻正以监察御史身份巡察剑南道。泥谿古渡的险峻令他想起三年前(约公元685年)在《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作》写过的"岸回帆影疾,川静棹声迟",但眼前景象更为奇绝。

江岸的丹霞岩层在夕照中如烧红的铁块,与江心升腾的雾气构成冰火交织的奇观。诗人注意到岩壁上唐代开凿的栈道榫孔尚新,那是贞观年间为征讨吐谷浑所修军道的遗迹。马匹踏着前朝戍卒的足迹,铁蹄在溜滑的页岩上不时打滑,崖下传来船工与激流搏斗的号子——这些声音最终化作诗中"溜急船文乱"的视觉通感。

当队伍行至水烟笼罩的沙洲时,李峤忽然勒马。他看见几株被露水压弯的斑竹,其姿态恰似去年在洛阳送别的友人垂首作揖的模样。这个瞬间被永远定格在"露泣竹潭枝"的拟人笔法中。诗人或许已经预感到,三年后他将因触怒武周政权而贬谪润州,此刻笔下"劳歌谁复知"的喟叹,竟成命运的隐喻。

赏析

这首五言诗以行旅为线,勾勒出一幅险峻与秀美并存的山水长卷。诗人用笔如刀,将蜀道艰险雕琢得惊心动魄,又以水彩般的晕染点出刹那芳华,在动静相生间完成对自然伟力与生命况味的双重礼赞。

"弭棹凌奔壑"六句如交响乐急板,连续六个动词构成跌宕的行进节奏。凌、蹑二字暗含征服之意,出、入的方位转换营造空间压迫感,而乱、移的动态描写则让岩间行舟与绝壁骑行的惊险跃然纸上。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唐诗别裁》特别称道"溜急船文乱"之句,谓其"状湍流舟痕如刀刻斧凿",这种将瞬间动态凝固为永恒艺术形象的笔力,正是初唐诗歌向盛唐气象过渡的典型特征。

转入"水烟笼翠渚"四句,诗人忽然换用工笔重彩。字化用谢朓"余霞散成绮"的朦胧美,字又得曹植"朱华冒绿池"的明艳神韵。更妙在"风生蘋浦叶,露泣竹潭枝"的拟人处理——风露本无情,着一"泣"字,则竹枝摇曳顿成鲛人泣珠。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史》中指出,这种将自然景物"情感对象化"的手法,实为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前奏,体现着初唐诗人对宇宙生命的哲学观照。

尾联"泛水虽云美,劳歌谁复知"突然收束,如琴弦乍断。虽云、谁复的转折,将前文积攒的壮美景象转化为深沉叹息。明代钟惺《诗归》评此联:"非止行役之苦,实有伯牙绝弦之悲",道出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永恒惆怅。那泛舟所见的水烟丹崖,终成孤独者心中的镜花水月,这种"以乐景写哀"的笔法,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

全诗犹如一部微型山水纪录片,既有"峰磴入云危"的仰拍镜头,又有"露泣竹潭枝"的特写画面。在刚劲与柔美的碰撞中,我们看见初唐诗坛正在孕育的盛唐基因——那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发,更是将个人命运融入天地大美的永恒追求。

点评

此诗如丹青圣手挥毫,笔墨间自生烟霞。明代诗论家陆时雍于《诗镜总论》评点此作:"王勃《泥谿》诗,以险仄之境写超逸之怀,'江涛出岸险,峰磴入云危'十字,真所谓尺幅具万里势也。"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更击节叹赏:"'溜急船文乱,岩斜骑影移'一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非身历其险者不能道此。"

诗中"水烟笼翠渚,山照落丹崖"二句,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谓之:"设色尤工,青翠与丹霞相渲,恍见晚唐小李将军金碧山水。"而结句"泛水虽云美,劳歌谁复知",钱锺书先生《谈艺录》独有会心:"王子安此语,实开后世'以乐景写哀'法门,烟霞之美正所以反衬行旅之艰,所谓'加倍写法'也。"

全诗五联十句,如展吴道子《蜀道图》,笔笔生险而意态从容。元人方回《瀛奎律髓》总评云:"初唐体格犹带六朝藻绘,而此作已具盛唐气象,'风生蘋浦叶,露泣竹潭枝',物色关照中自见性情,殆所谓'兴象玲珑'者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