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的蜀道烟岚中,一队车马正沿着嘉陵江支流艰难前行。李峤执缰的手掌已被山雾浸得微凉,这位初唐"文章四友"之一的诗人,此刻正以监察御史身份巡察剑南道。泥谿古渡的险峻令他想起三年前(约公元685年)在《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作》写过的"岸回帆影疾,川静棹声迟",但眼前景象更为奇绝。
江岸的丹霞岩层在夕照中如烧红的铁块,与江心升腾的雾气构成冰火交织的奇观。诗人注意到岩壁上唐代开凿的栈道榫孔尚新,那是贞观年间为征讨吐谷浑所修军道的遗迹。马匹踏着前朝戍卒的足迹,铁蹄在溜滑的页岩上不时打滑,崖下传来船工与激流搏斗的号子——这些声音最终化作诗中"溜急船文乱"的视觉通感。
当队伍行至水烟笼罩的沙洲时,李峤忽然勒马。他看见几株被露水压弯的斑竹,其姿态恰似去年在洛阳送别的友人垂首作揖的模样。这个瞬间被永远定格在"露泣竹潭枝"的拟人笔法中。诗人或许已经预感到,三年后他将因触怒武周政权而贬谪润州,此刻笔下"劳歌谁复知"的喟叹,竟成命运的隐喻。